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归来》这部电影是根据严歌苓的“文革”题材类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来,主要取材于原作的最后20页内容,通过采用淡化创伤,强调重建。本文主要针对张艺谋电影《归来》的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归来》;意义
一、坚持了从文学到电影的执著
张艺谋的回归巨作——《归来》,离不开中国的当代文学,这部影片改编于严歌苓的“文革”题材类的小说《陆犯焉识》,当然,张艺谋都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改编,与此同时,对文学文本的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新,始终不会拘泥限制于文本的基调和题。而针对导演来讲,为了使电影拍出独立于原作品之外的艺术效果,就必须把原作品仅仅当作素材再融入自己的艺术动机和审美追求以此来进行加工。因此,张艺谋只是截取了小说《陆犯焉识》的最后20页的内容,重点还是讲述陆焉识归家后对家庭的重建。由此可见,电影《归来》对于原作品的改编力度还是较大的,张艺谋有效地汲取小说中的素材,繞开小说对“文革时代”直面的批判视角,通过采用淡化创伤,强调重建。电影《归来》成功地改编了原作品,这部影片即尊重了原作品原有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创作动机,又表现了超出小说之外的艺术独立。对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艺术电影的成功是离不开中国的经典文学,同时又是离不开导演的审美的独特视角,张艺谋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改编影视的再造规则对当下新生代电影人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从 “文革时代”到 “后文革时代”视角的转变
在20世纪90年代,第五代导演创作了一批为展现“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命运遭遇的电影,如陈凯歌的 《霸王别姬》、田壮壮的 《蓝风筝》、张艺谋的 《活着》等等,这一度曾将中国的艺术电影推向了高峰,从而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史诗。但是,这类早期 “文革题材”的的影视剧曾受到了一些波折,遭到了来自政治体制的苛刻审核,这也成为了第五代导演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对此,在2000年以后,拍摄的影片就很少会涉及到“文革题材”,而张艺谋根据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和时代审美追求把小说《陆犯焉识》改编为影片《归来》,再次选择了“文革”题材,这就更能表现他回归艺术片的坚定决心。但是相对于严歌苓采用直面的批判视角来写成小说《陆犯焉识》,张艺谋则采用了客观冷静的叙述视角,借此引导观众以第三方的视角去想象“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遭遇。在对于社会及历史的问题上,电影巧妙的避开了早期艺术片沉重直面的批判视角,而重点在于表现知识分子归家之后的情感修复。实际上,电影《归来》的这种视角的转变是为了迎合当下观众观影诉求。因为新生代的观众来讲,“文革”那个时期的故事是要慢慢淡去的,而对于老一辈的观众来讲,虽然曾经的伤痛无法忘记,但是也不能一直停留在对那个时代的愤慨之中,所以经过新时代的“疗伤”,还是要关注“后文革时代”的修复和重建。因此,对于电影《归来》来说,既能引起老一代人的怀旧情结,而且还能使新生代对老辈人生活的产生好奇心,所以更是折中地满足了新老观众的观影诉求。
三、添加的必要商业因素促成电影的成功
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演绎是张艺谋成功的源头,对于艺术电影的回归,其实张艺谋在2010年就曾做过一次尝试,那就是《山楂树之恋》的拍摄。张艺谋在拍摄这部电影上,还是依照惯例地起用新人,以此打造清新纯洁、质朴自然的风格,在以艺术性的角度讲,《山楂树之恋》很少介入商业因素,实为一部最纯真的艺术电影。但是,在《山楂树之恋》公映之后,这部电影的反映却是不敬人意。《山楂树之恋》败北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所选的材料,对于新生代观众来讲那种质朴纯真的爱情几乎就是“童话”,对于老辈观众来讲也没有很好的表现出他们对于青春的还念。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少了必要商业因素的运作,在当下不管剧本的好与不好,由当红影视明星组建的阵容所参演的影视往往收益都不会很差。由此可见,张艺谋过度地执著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创作忽视了这些必要商业因素,就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据此,张艺谋吸取了《山楂树之恋》 的教训,使得电影《归来》一方面依托了“文革”的怀旧主题,另一方面制作中加入了必要的商业因素,比如,张艺谋选择了陈道明、巩俐等实力大牌明星,同时也拉来了闫妮、郭涛等当红明星助阵,还与乐视影业合作,以4K新技术为支撑,为观众打造了一部纯正的高清艺术片,这些就为《归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电影《归来》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张艺谋,看到了在他身上的独特的倔强个性,还看到了他对艺术电影的坚持不懈,所以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是张艺谋归来的宣言,更是他对艺术电影的一次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少伟.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间性[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 费鹏,刘雨.历史记忆与文学的重构——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中的历史叙事[J].文艺评论,2013(11).
[3] 李金梅.疏离·靠拢·颂扬——张艺谋电影意识形态研究[J].电影文学,2008(17).
作者简介:刘知辰,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中学。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归来》;意义
一、坚持了从文学到电影的执著
张艺谋的回归巨作——《归来》,离不开中国的当代文学,这部影片改编于严歌苓的“文革”题材类的小说《陆犯焉识》,当然,张艺谋都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改编,与此同时,对文学文本的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新,始终不会拘泥限制于文本的基调和题。而针对导演来讲,为了使电影拍出独立于原作品之外的艺术效果,就必须把原作品仅仅当作素材再融入自己的艺术动机和审美追求以此来进行加工。因此,张艺谋只是截取了小说《陆犯焉识》的最后20页的内容,重点还是讲述陆焉识归家后对家庭的重建。由此可见,电影《归来》对于原作品的改编力度还是较大的,张艺谋有效地汲取小说中的素材,繞开小说对“文革时代”直面的批判视角,通过采用淡化创伤,强调重建。电影《归来》成功地改编了原作品,这部影片即尊重了原作品原有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创作动机,又表现了超出小说之外的艺术独立。对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艺术电影的成功是离不开中国的经典文学,同时又是离不开导演的审美的独特视角,张艺谋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改编影视的再造规则对当下新生代电影人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从 “文革时代”到 “后文革时代”视角的转变
在20世纪90年代,第五代导演创作了一批为展现“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命运遭遇的电影,如陈凯歌的 《霸王别姬》、田壮壮的 《蓝风筝》、张艺谋的 《活着》等等,这一度曾将中国的艺术电影推向了高峰,从而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史诗。但是,这类早期 “文革题材”的的影视剧曾受到了一些波折,遭到了来自政治体制的苛刻审核,这也成为了第五代导演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对此,在2000年以后,拍摄的影片就很少会涉及到“文革题材”,而张艺谋根据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和时代审美追求把小说《陆犯焉识》改编为影片《归来》,再次选择了“文革”题材,这就更能表现他回归艺术片的坚定决心。但是相对于严歌苓采用直面的批判视角来写成小说《陆犯焉识》,张艺谋则采用了客观冷静的叙述视角,借此引导观众以第三方的视角去想象“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遭遇。在对于社会及历史的问题上,电影巧妙的避开了早期艺术片沉重直面的批判视角,而重点在于表现知识分子归家之后的情感修复。实际上,电影《归来》的这种视角的转变是为了迎合当下观众观影诉求。因为新生代的观众来讲,“文革”那个时期的故事是要慢慢淡去的,而对于老一辈的观众来讲,虽然曾经的伤痛无法忘记,但是也不能一直停留在对那个时代的愤慨之中,所以经过新时代的“疗伤”,还是要关注“后文革时代”的修复和重建。因此,对于电影《归来》来说,既能引起老一代人的怀旧情结,而且还能使新生代对老辈人生活的产生好奇心,所以更是折中地满足了新老观众的观影诉求。
三、添加的必要商业因素促成电影的成功
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演绎是张艺谋成功的源头,对于艺术电影的回归,其实张艺谋在2010年就曾做过一次尝试,那就是《山楂树之恋》的拍摄。张艺谋在拍摄这部电影上,还是依照惯例地起用新人,以此打造清新纯洁、质朴自然的风格,在以艺术性的角度讲,《山楂树之恋》很少介入商业因素,实为一部最纯真的艺术电影。但是,在《山楂树之恋》公映之后,这部电影的反映却是不敬人意。《山楂树之恋》败北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所选的材料,对于新生代观众来讲那种质朴纯真的爱情几乎就是“童话”,对于老辈观众来讲也没有很好的表现出他们对于青春的还念。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少了必要商业因素的运作,在当下不管剧本的好与不好,由当红影视明星组建的阵容所参演的影视往往收益都不会很差。由此可见,张艺谋过度地执著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创作忽视了这些必要商业因素,就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据此,张艺谋吸取了《山楂树之恋》 的教训,使得电影《归来》一方面依托了“文革”的怀旧主题,另一方面制作中加入了必要的商业因素,比如,张艺谋选择了陈道明、巩俐等实力大牌明星,同时也拉来了闫妮、郭涛等当红明星助阵,还与乐视影业合作,以4K新技术为支撑,为观众打造了一部纯正的高清艺术片,这些就为《归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电影《归来》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张艺谋,看到了在他身上的独特的倔强个性,还看到了他对艺术电影的坚持不懈,所以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是张艺谋归来的宣言,更是他对艺术电影的一次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少伟.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间性[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 费鹏,刘雨.历史记忆与文学的重构——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中的历史叙事[J].文艺评论,2013(11).
[3] 李金梅.疏离·靠拢·颂扬——张艺谋电影意识形态研究[J].电影文学,2008(17).
作者简介:刘知辰,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