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无名”的意蕴分析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0028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是余华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之中,作者阐述了我们常理世界所无法理解的客观现实,构建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话语世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从一开始“叙述视点”或者说叙述的倾向就是讲一个“白痴”的故事。这决定了叙述的无条理和现代童话色彩。本文主要针对《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无名”的意蕴进行分析。
  关键词:《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无名”;意蕴
  一、《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创作背景与内涵
  名字作为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代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人存在的标志。无论是姓名、别号、绰号等都是人在社会关系中一个关联点,这个关联点在人的脑海中连接着所有关于这个名字的事情。而且我们说人类创造了网络,但是这种创造又同样是根据于人类社会交流的一种固有模式而出现的。名字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能够打开所有储存的信息,也就能构造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以从古至今,名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串联起了人与人之间的节点,并结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网。而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用一部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来阐述了我们常理世界所无法理解的客观现实。余华作为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从1983年就已经开始了创作,并且其所写下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在中国文坛都独树一帜,并且被誉为是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当我们深入了解余华的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余华笔触细腻,并且自成体系,虽然传承于传统文学,但是余华往往能够在作品中构建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话语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或许有许多地方都是违背客观现实常理的,但是却又在书中合情合理,可以说余华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刻画上已经是炉火纯青,所以虽然往往在内容上不符合常理,但是却能够俘获大批读者的心,能够与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是余华文学作品的成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这本书是一本叙述视角的文本,它是通过对一个所谓得“白痴”的故事进行描述,进而来从一个我们通常不会想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所谓的生活中的离奇怪诞。虽然全文但从某些文字上看并不符合客观世界的常理,但是从整体上看,《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这本书却深刻的揭露了现实生活的阴险与狡诈。一个“白痴”从一开始的不愿放弃自己的名字,到最后甘愿放弃自己的名字,放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标识,可见这个世界是何等的悲凉。
  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无名”的意蕴
  从小说的名字上来看,主角应该是一个没有名字的的主角,其实不然。《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这本书的主角其实拥有很多名字。“傻子”、“来发”等等,这些名字,正如来发对于自己的名字认知一样,它对于狗的叫法也不叫“傻子”,而是叫“喂”,因为即便是一个“傻子”也知道名字就像一个小匣子,它会装载你所有的经历、意识、存在,以及那些可能或许会被遗忘的文化。但是可惜的是傻子来发生存的时代是一个信仰迷失的时代,是一个人性疯狂的时代,很多人忘记了原本的姓名,被披上沉重的其他名字的枷锁,小狗“喂”的死更让傻子来发清楚的认识到名字的深层含义,那是命运。是一个人必须接受的生命轨迹,生与死,名字在那个年代除了无可奈何,什么也不能代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是写于1995年。正当文革、改革,两革结束之际,许多人在传统文化的戕害下失去以往生活的神采,变得傻、变得呆,正如傻子来发一样,他的生命中既有儒家传统思想中的那种独善其身,也有佛道理念中的无欲无求,所以他不在乎别人用一种怎样的眼光和名字来命名他,在回忆起父亲的时候他也不伤心,“喂”的生与死他的自然接受,麻木,茫然,或许对于那个年代来讲,名字在传统文化的重压之下能够带给人们的除了悲伤就是失落。
  三、结语
  所以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所谓的“无名”是具有双重意蕴的。从存在的意义上来讲,无名乃是社会主观思想所导致的人的精神的动荡,麻木的社会环境,茫然的社会目标,在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改革之后,人们在名字这个小匣子中装满了對世界的恶意,而这些恶意却不能向外释放,所以只能背在身上,一点点压垮人的脊梁。所以“无名”或许就是“傻子们”最后发出的咆哮了吧。而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讲,名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小说中所阐述的“傻子”没有名字其实映射的是当时的年代中国已经失去了传统文化信仰的支持,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瞬间崩塌。所有人的心流离失所,没有名字,或许是一种逃避世事的做法,但是也就只有这种做法能够带给人们一丝丝慰藉吧。所以无名亦是吾名,是余华在那个苦难的时代发出的对文化精神的呼唤。
  参考文献
  [1] 王斐斐.底层人物的精神镜像——余华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人物形象论[J].大众文艺,2011(21).
  [2] 车红梅.“傻眼”看世界——余华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叙事分析[J].名作欣赏,2008(24).
  [3] 于娟,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折射出的人性与兽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
  作者简介:王桢豪,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其核心就是忧患意识和救世精神。从内涵上看来看,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忧患意识更多的是体现在忧国忧民上,这种思想的出现也标志着儒学积极发展的一种态势。本文主要针对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与救世精神进行分析。  关键词:先秦儒家;忧患意识;救世精神  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支柱思想,不仅在我国的历史中承担起了巨大的教化作用,甚至可以说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对
期刊
摘 要:《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作者一展其“迷惘的一代”的文风,该部小说在叙事策略上不以情节取胜,而是着重表现在战争后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特征等,本文就是对《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海明威;硬汉;小说;叙事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在美国文坛上以“硬汉”形象著称,被称为美利坚民族精神丰碑。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性
期刊
摘 要:韩愈与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在文学史上都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本文主要针对韩愈和苏轼的人格意识与文化精神进行对比。  关键词:韩愈苏轼;人格意识;文化精神  一、“ 孜孜以求”与“行藏在我”的处世意识  (一)韩愈的处世意识  韩愈是一个目的十分明确、自信心非常强的人。他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学习孔孟以来的儒学传统,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名的大儒。他曾经十分自信地说: “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周孔”,他个
期刊
摘 要:对于水库的修建主要目的便是改变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同时也是减少洪涝灾害以及水资源系统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水利调度能够很好的实现水利兴利效益的发挥,水库最终的淤泥平衡是和水库淤泥分布和调度方式等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是对水库调度运行的方式对于水库泥沙淤积所带来的影响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水库调度;运行方式;水库泥沙;沉积;影响;分析  大型水库建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办公环境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日渐增长,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建筑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因此文章就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智能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智能化楼宇的概念逐渐清晰,并正在建筑领域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楼宇自控系统以它优越的条件在智能
期刊
摘 要:文學传播是指文学创作者通过物质媒介或固定的传播模式,将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传播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演变。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当代社会中,网络媒介成了文学传播的重要方式,并深刻影响着文学传播的发展。本文以英美文学为例,在对文学传播与网络媒介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媒介对文学传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网络媒介;英美文学;传播;受众;传播方式  社会
期刊
摘 要:舒婷,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其著名诗歌《致橡树》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律动,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爱情观的向往之情。本文就来解读舒婷的这部著名的诗歌作品《致橡树》。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解读;诗人  舒婷,中国当代诗人中朦胧诗的代表性诗人,厦门市文联主席。舒婷的《致橡树》是她的爱情诗歌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歌颂了平等自由的爱情观,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了爱情的热烈、真挚与坚
期刊
摘 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著长篇小说。“喜福会”是移民美国的母亲们为打麻将而取的聚会名。作者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华裔母族文化和异质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与兼容以及两种文化在碰撞中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艰难求索。本文主要对《喜福会》中的创造记忆与家庭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喜福会》;创造记忆;家庭模式  一、對《喜福会》创造记忆的分析  (一)创伤性记忆的精神分析。作者
期刊
摘 要:《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作品的主人翁一直生活在两难的境地中,他一边享受母亲和妻子对他的爱,一边直接承受着来自两位最亲密女人带来的痛苦。本文主要从心灵独语角度来分析《寒夜》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心灵独语;《寒夜》;悲剧意义  一、汪文宣心灵独语的表现  “心灵独语
期刊
摘 要:本论文主要是研究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通过对明清之后史学研究的方法,形式以及思想的转变入手,探讨明清之际史学的新的发展特点与方向。首先,从史学的正统观来介绍明清史学对于统治者在历史中的正统地位的纠正;其次,从这一时期私修史学的沉寂,不断受到当权者打压,封杀,尤其以清代文字狱为例,表现出明清私修史学的举步维艰;最后,从“经世致用”与“实用”出发,介绍明清两代史学的现实性发展,以及它应用于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