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课堂教学面临着重大改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对于深化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
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多媒体课件综合文本、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呈现出知识点,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形象化,也更易于理解。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因特网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但方便学生学习,而且还打破了学生的视觉局限,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许多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会由此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信息心态。
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模式,无论如何改革,也很难做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信息技术却能很方便地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理想教学方式,学生受网上信息的刺激会主动地去加工信息,从而彻底改变被动接受的状态。
四、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
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这样的备课方式大大节省教师到处翻书查资料的时间,而且资料丰富,更方便集体备课,共同研究。
然而,也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这些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才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应该如何减少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回归“语文味”,而不是“技术味”;如何才能在网络环境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他们成为形式上的“参与者”,实质上的“旁观者”等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让技术为人服务,二不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此,我想以自己授课的亲身体验来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感悟。
一、关于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以极富激情的语言描写出一个热烈奔放的场面。但就我们的学生来讲,几乎没有人见过西北汉子击鼓的沸腾场面,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这种磅礴的气势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突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这一热烈的场面,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观看安塞腰鼓,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的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安塞腰鼓再次亲密接触,感受它的热情激荡和西北后生茂腾腾的生命力。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限制和感官限制,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课文,研读文本。
二、关于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苏州园林这一园林标本难以体会,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美景。通过一段关于苏州园林景观的视频,加上生动的文字讲解,展示布局讲究的亭台轩榭,配合巧妙的假山池沼,自然天成的花草树木,以及雕镂精美的门和窗,让学生充分体验“如在画中游”的美感。之后,展示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其他方面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构造特点。
三、关于学练结合抓住训练点。
仅以学生写作文为例,都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作文学习的效果。此外,我们可以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始终要牢记: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不等于简单相加。信息技术是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服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快速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
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多媒体课件综合文本、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呈现出知识点,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形象化,也更易于理解。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因特网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但方便学生学习,而且还打破了学生的视觉局限,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许多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会由此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信息心态。
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模式,无论如何改革,也很难做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信息技术却能很方便地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理想教学方式,学生受网上信息的刺激会主动地去加工信息,从而彻底改变被动接受的状态。
四、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
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这样的备课方式大大节省教师到处翻书查资料的时间,而且资料丰富,更方便集体备课,共同研究。
然而,也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这些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才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应该如何减少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回归“语文味”,而不是“技术味”;如何才能在网络环境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他们成为形式上的“参与者”,实质上的“旁观者”等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让技术为人服务,二不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此,我想以自己授课的亲身体验来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感悟。
一、关于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以极富激情的语言描写出一个热烈奔放的场面。但就我们的学生来讲,几乎没有人见过西北汉子击鼓的沸腾场面,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这种磅礴的气势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突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这一热烈的场面,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观看安塞腰鼓,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的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安塞腰鼓再次亲密接触,感受它的热情激荡和西北后生茂腾腾的生命力。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限制和感官限制,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课文,研读文本。
二、关于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苏州园林这一园林标本难以体会,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美景。通过一段关于苏州园林景观的视频,加上生动的文字讲解,展示布局讲究的亭台轩榭,配合巧妙的假山池沼,自然天成的花草树木,以及雕镂精美的门和窗,让学生充分体验“如在画中游”的美感。之后,展示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其他方面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构造特点。
三、关于学练结合抓住训练点。
仅以学生写作文为例,都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作文学习的效果。此外,我们可以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始终要牢记: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不等于简单相加。信息技术是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服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快速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