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难学。特别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学习物理上存在较大障碍,不适应新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寻找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物理的困难。
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教材因素。
高中和初中的物理教材有较大的坡度,不能很好衔接。另外,数学知识与物理教材内容衔接不当,例如,学生尚未学习极限的概念,在物理上就很难理解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等,即数学知识与熟练程度跟不上物理的需要,加大了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
(二)教学方法因素。
由于初中教材的要求相对较低,老师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于是放慢教学进度,对同一物理问题反复讲解,采用题海战术,学生很少有自己理解、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难以形成理性的学习方法。进入高中,由于教学内容增多,教学进度加快,课后习题类型多变,大量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课后消化、理解。而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原来已习惯了的被动接受方式中,自然对新的教学方法不习惯,这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
(三)心理因素。
1.思维方式不适应。初中物理研究问题一般是建立在实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实验的观察提出问题,再通过分析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出结论,实际上是以“直观教学”为主,其认识过程基本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规律。而高中物理大量的教学要求是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的,是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有些无法借助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结果,学习程序未必都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有时要求学生从已有的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来建立物理概念和掌握其规律。这种抽象程度较高的思维方式,学生开始学习时会很不习惯,自然会感到物理难学。
2.学习方法不适应。由于高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教材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要随着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单纯的“听”、机械的“记”,不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另外,初中物理的学习,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的较多,而要求推理、论证的较少;而高中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不仅要理解,而且要灵活运用,如果学生仅仅能记忆、背诵概念、定律的字句,而不甚理解,则不能灵活运用,概念、规律也难以掌握。加之,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比较通俗,学生容易看懂、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严谨,有时虽然能读懂文字,甚至能背诵,但是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产生理解教材的困难。
二、教学策略
(一)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螺旋式上升。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教师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等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1.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应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2.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小。通过这个实例,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小。
3.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球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应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内容,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设置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订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理论性强,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3.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与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总之,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学生将兴趣投入与正确的学习方法相结合,就能解决“物理难”这一困扰大多数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褚慧玲.新课程物理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周鸿.创新教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教材因素。
高中和初中的物理教材有较大的坡度,不能很好衔接。另外,数学知识与物理教材内容衔接不当,例如,学生尚未学习极限的概念,在物理上就很难理解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等,即数学知识与熟练程度跟不上物理的需要,加大了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
(二)教学方法因素。
由于初中教材的要求相对较低,老师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于是放慢教学进度,对同一物理问题反复讲解,采用题海战术,学生很少有自己理解、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难以形成理性的学习方法。进入高中,由于教学内容增多,教学进度加快,课后习题类型多变,大量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课后消化、理解。而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原来已习惯了的被动接受方式中,自然对新的教学方法不习惯,这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
(三)心理因素。
1.思维方式不适应。初中物理研究问题一般是建立在实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实验的观察提出问题,再通过分析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出结论,实际上是以“直观教学”为主,其认识过程基本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规律。而高中物理大量的教学要求是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的,是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有些无法借助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结果,学习程序未必都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有时要求学生从已有的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来建立物理概念和掌握其规律。这种抽象程度较高的思维方式,学生开始学习时会很不习惯,自然会感到物理难学。
2.学习方法不适应。由于高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教材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要随着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单纯的“听”、机械的“记”,不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另外,初中物理的学习,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的较多,而要求推理、论证的较少;而高中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不仅要理解,而且要灵活运用,如果学生仅仅能记忆、背诵概念、定律的字句,而不甚理解,则不能灵活运用,概念、规律也难以掌握。加之,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比较通俗,学生容易看懂、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严谨,有时虽然能读懂文字,甚至能背诵,但是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产生理解教材的困难。
二、教学策略
(一)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螺旋式上升。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教师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等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1.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应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2.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小。通过这个实例,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小。
3.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球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应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内容,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设置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订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理论性强,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3.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与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总之,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学生将兴趣投入与正确的学习方法相结合,就能解决“物理难”这一困扰大多数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褚慧玲.新课程物理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周鸿.创新教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