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路遥七岁时离开亲生母亲,造成童年时母爱的欠缺,使得他成年后内心仍怀有对母性关爱的需求和依恋。在作品中,他塑造了一系列母性化的恋人,并对她们予以赞美和欣赏。
关键词: 路遥 母性化 女性形象
鲁迅先生说:“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1]没有人给母性和女儿性下过明确的定义,不过,照一般的理解,母性包含了贤惠温婉、勤俭持家、孝敬父母、相夫教子、坚忍宽容、无私奉献;女儿性包含了任性撒娇、我行我素、乖张伶俐、娇声嗲气、自私自利。在路遥的笔下,女性大多属于这两种类型。如具有母性的刘巧珍、姐姐(《姐姐》)、田润叶、何秀莲、惠英嫂、孙兰花,具有女儿性的黄亚萍。也有由女儿性转向母性的形象,如刘丽英、郝红梅。还有二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如田晓霞、孙兰香、金秀。路遥对母爱的渴望,以及婚姻的不幸,使他更倾向于赞美具有母性品格的女性。
在小说《人生》中,女主人公刘巧珍选择在高加林失意时向他表明自己的感情,这种爱情对高加林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一种温情。而刘巧珍第一次对高加林的表白,也显示出一种母亲对孩子般的宠爱:“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2]
这里,刘巧珍显示出了一种勤劳、能干、无私奉献的母性品格。他们在一起时的美好画面常常是这样的:“走累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驱散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手梳理他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地给他唱那些祖先留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有时候,加林就在这样的催眠曲中睡着了,拉起了响亮的鼾声。”
这时候,巧珍又表现出了女性的温柔,这是一种古老的本性,它属于母性。
与刘巧珍的母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亚萍的女儿性。黄亚萍任性、撒娇,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一次,竟然让高加林在工作时间冒着大雨给她去找一把水果刀。这种任性与撒娇的小女儿行为,是令高加林不满意的,是惹他烦恼的。每每这时,高加林就会想起刘巧珍:“高加林回到办公室,换了湿衣裳,痛苦地躺在了床铺上。这时候,巧珍的身影又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她那美丽善良的脸庞,温柔而甜蜜地对他微笑着。他忍不住把头埋在枕头里哭了,嘴里喃喃地一遍又一遍叫着她的名字……”
作者同高加林一样,在刘巧珍和黄亚萍之间,更喜欢刘巧珍,而刘巧珍吸引他们的正是她身上那种传统的女性美——母性。
小说《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的女主人公刘丽英是具有这两种品行的女性,她的身上既体现了女儿性,又体现了母性。当刘丽英追求个人的幸福,不顾自身母性的呼唤时,她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了女儿性,任性、自私,这注定了她得不到幸福,最起码,在作家路遥眼里,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作者让她遇到了一个虚伪的男人,她在那个家里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饱受屈辱。当她身上的母性终于战胜了女儿性,重又回到儿子的身边时,她理应得到高广厚的接纳,因为这时的她是具有母性美的,是具有作者赞赏的品格的,所以她得到了幸福。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同样倾力塑造了几个具有母性美的女性,如田润叶、贺秀莲、孙兰花、惠英嫂等。她们遭遇了各种不幸,但对于她们身上的母性特征,作者始终是肯定的。
田润叶的爱情是不幸的,由于世俗的原因,她爱而不得,眼看着自己喜爱的孙少安娶了别人,她为此痛苦了很多年,并导致了她与李向前婚姻的不幸。她不顾及李向前的感受,一心沉浸在自己的爱情痛苦中,这种时候,她身上体现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女儿性。但她又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伟大的母性。当她听说李向前出了车祸,决心要照顾他、和他共度一生时,她身上那种无私奉献的母性复苏了。对于这一变化,作者说:“真叫人不可思议,一刹那间,我们的润叶也像换了另外一个人。我们再也看不见她初恋时被少女的激情烧红的脸庞和闪闪发光的眼睛;而失恋后留在她脸上的苍白和目光中的忧郁也消失了。现在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含而不露的成熟的妇女。”
正是因为她成熟了,所以她身上具有了更多的母性。她对李向前的感情,更多的是“怜爱”,是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她听说李向前出了车祸,于是,“突然间对李向前产生了一种怜爱的情感”。她决定以后和李向前一起生活时,这种母性更加明显:“她现在对自己的丈夫有一种深厚的怜爱的感情;不仅有妻子对丈夫的感情,而且还有一种母亲对孩子的感情。”
出了车祸以后的李向前,对她是一种“依赖”的态度,是孩子对母亲的感情:“当李向前睁开眼睛,看见为他揩泪的不是护士而是润叶的时候,那神态猛然间变得像受了委屈的孩子重新得到妈妈的抚爱,闭住自己的眼睛只管让泪水像溪流似的涌淌。她看见,他像孩子一样,舌头舔着嘴唇,天真地笑着,望着她。他见她回来,确实像孩子盼回了母亲,高兴得用舌头舔着嘴唇,跌跤马趴地张罗着为她添汤加菜。”
对于润叶的这一转变,作者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他说:“此刻,我们真不知道该为她惋惜还是该为她欣慰。”不过,我们从作品中,从作者的描写中,能找到答案。田润叶因为这一转变而接受了李向前,终于获得了世俗的家庭幸福,作者多次描述田润叶的心情,是宁静的、爽朗的、平静的,而她的容貌也因为家庭生活的幸福,而变得更加美丽。作者不仅从侧面描写,还直接抒情和议论,当田润叶照顾李向前喝橘子汁时,面对这样一幅画面,作者情不自禁地说:“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退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青草照样会鲜绿无比,花朵仍然会蓬勃开放。我们祝福普天下所有在感情上历经千辛万苦的人们,最后终于能获得幸福!”
当田润叶享受到家庭幸福,生了儿子后,作者赞美说:“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富魅力的年龄。花朵是美丽的,可成熟的果实更让人喜爱。”
可见,作者是“为她欣慰”的,为她终于能获得幸福而欣慰,为她母性的复苏而欣慰。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还写到了一个人同样的转变,并因为这一转变而获得了幸福,那就是郝红梅。当郝红梅还是少女时,她一心追求生活的改变,追求物质的富有,这时的她是不成熟的、是功利的,所以她遭遇了失败,她不仅失去了恋人,还失去了丈夫。当她生了孩子,身上的母性复苏以后,她又找到了幸福,得到了田润生的爱。她身上吸引田润生的正是她的成熟、母性:“她现在看起来要比高中时更为漂亮。虽然穿一身农村妇女的衣服,但掩饰不住她那丰满而苗条的身材和没有丧失掉的文化教养。最使他心旗摇动的是,她是一个各方面都成熟了的女性——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立刻就能满足他那饥渴的男性欲望!”
孙少平失去了田晓霞以后,不选择年轻漂亮的金秀,而选择失了丈夫的惠英嫂,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惠英嫂那里,他能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这使他心灵放松:“当孙少平感到心情实在不好受的时候,他总要不由自主跑到惠英嫂那里去。和嫂子、明明以及那条可爱的小狗呆一会,他的心情就会平复一些。在失去晓霞以后,他潜意识里特别需要一种温柔的女性的关怀;哪怕是在母亲和妹妹的身边呆一会,他的坏心绪也许就能有所改善。啊,每次走向这个院落,他都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这里,是他心灵获得亲切抚慰的所在;也是他对生活深沉厚重的寄托。这个院落啊!”
在惠英嫂的家里,“他感觉僵直的四肢像冰块溶化了似的软弱无力。内心是这样充满温馨和欢愉”。
与惠英嫂相比,金秀身上的女儿性太重,在孙少平的眼里,她只是个孩子。当金秀无比激动地准备将自己的求爱信递给他时,他是这样想的:“秀又叫了一声,抬起头看了看他,欲言又止。她是同情他,为他的不幸而难过。瞧,孩子的眼里都旋转着泪水!”
是的,孩子。他到现在还认为秀是个孩子。既然是个孩子,是个小女儿,孙少平又怎会选择她呢?不会。只有成熟的母亲般的惠英嫂,才是孙少平的选择,才是作者的选择。
贺秀莲和孙兰花也是母亲型的女性,她们身上母性更多一些。贺秀莲一出场,就是“不要彩礼”的,是帮助孙少安渡过难关、解决困难的。任何时候,她都是丈夫坚强的后盾,是他可以信赖的支持者。当孙少安办砖厂破产以后,她“照顾他的情绪,安慰和开导他”,而孙少安对妻子的依赖,也像孩子对母亲:“也唯有妻子的怀抱,才使他凄苦的心情得到片刻的温热与宁静。一天的劳累和痛苦之后,他常常像受了委屈的孩子,晚上灯一吹,把脸埋进妻子的怀中,接受她亲切的爱抚和安慰。”
表面上看,孙少安是坚强的,是妻子的依靠,而事实上,贺秀莲是这个男人的精神支柱。只有母亲和像母亲一样的女人,才是可以如此信任和依赖的。可惜的是,路遥的身边没有这样的女人,他的苦难只有自己默默忍受。此刻,在他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一定是希望身边有这样的一个女人可以依靠,照顾他患了重病的身体,抚慰他外表坚强、内里脆弱的灵魂,支撑他把《平凡的世界》写到底。可惜没有。所以他才会对田润叶、贺秀莲这样的女性倍加赞美,才会让郝红梅、孙兰花这样的女性得到她们想要的幸福。
孙兰花是能干的女性,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一心爱着她的“二流子”丈夫。她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最大的幸福就是丈夫在她的身边陪着她。而作者给她安排的正是这样的结局,“逛鬼”王满银年近四十的时候,终于回到了家,回到了孙兰花的身边,陪她劳动,逗她开心,“兰花高兴得都忘了劳累”。(五,417)孙兰花对王满银,更是像对孩子一样宠着:“家里好一点的东西她都舍不得吃一口,总是让男人和娃娃吃。她确实也把男人当娃娃来亲——她满心爱他啊!”
王满银对她的感情,也像孩子对母亲。当初,王满银就是看上了孙兰花的能干、能吃苦等特点:“那女子长得还俊样!再说,身体又壮实,将来砍柴、担水、种自留地都行——”这些下苦活他不愿干,也干不了。而现在,他更依赖兰花了:“他突然感到自己脆弱得像个需要大人保护的儿童。在他眼里,如今身强体壮的兰花不仅是他的妻子,还是他的母亲。他就像一只老绵羊,天天跟在妻子身边。这使我们想起几年前狗蛋跟他妈出山的情景……”
至此,孙兰花像母亲一样的守候,终于换来了浪子的回头。这是让作者和读者都欣慰的结局。
路遥七岁时离开了亲生母亲,造成了他心灵中母爱的欠缺,养母对他的疼爱又使他实际上对母亲更加依恋,所以路遥有着浓重的恋母情结。他本应顺应自己内心的需求,找一位母性化的女性做妻子,让那样的女性关怀他、体贴他、无私地为他奉献。可惜他没有这样做。路遥的妻子林达是一位北京知青,她有文化、有个性、有追求,这就与路遥的内心需求形成了矛盾,所以他们的婚姻是不幸的。这种不幸的婚姻,又加重了路遥心中对母性的渴望。童年和婚姻的不幸,使得路遥更多地赞美母性化的女性,因此在他的笔下,才出现了上述众多的具有母性美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鲁迅.张明高,范桥选编.鲁迅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第1版):101.
[2]路遥.路遥文集(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41.
关键词: 路遥 母性化 女性形象
鲁迅先生说:“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1]没有人给母性和女儿性下过明确的定义,不过,照一般的理解,母性包含了贤惠温婉、勤俭持家、孝敬父母、相夫教子、坚忍宽容、无私奉献;女儿性包含了任性撒娇、我行我素、乖张伶俐、娇声嗲气、自私自利。在路遥的笔下,女性大多属于这两种类型。如具有母性的刘巧珍、姐姐(《姐姐》)、田润叶、何秀莲、惠英嫂、孙兰花,具有女儿性的黄亚萍。也有由女儿性转向母性的形象,如刘丽英、郝红梅。还有二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如田晓霞、孙兰香、金秀。路遥对母爱的渴望,以及婚姻的不幸,使他更倾向于赞美具有母性品格的女性。
在小说《人生》中,女主人公刘巧珍选择在高加林失意时向他表明自己的感情,这种爱情对高加林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一种温情。而刘巧珍第一次对高加林的表白,也显示出一种母亲对孩子般的宠爱:“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2]
这里,刘巧珍显示出了一种勤劳、能干、无私奉献的母性品格。他们在一起时的美好画面常常是这样的:“走累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驱散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手梳理他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地给他唱那些祖先留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有时候,加林就在这样的催眠曲中睡着了,拉起了响亮的鼾声。”
这时候,巧珍又表现出了女性的温柔,这是一种古老的本性,它属于母性。
与刘巧珍的母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亚萍的女儿性。黄亚萍任性、撒娇,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一次,竟然让高加林在工作时间冒着大雨给她去找一把水果刀。这种任性与撒娇的小女儿行为,是令高加林不满意的,是惹他烦恼的。每每这时,高加林就会想起刘巧珍:“高加林回到办公室,换了湿衣裳,痛苦地躺在了床铺上。这时候,巧珍的身影又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她那美丽善良的脸庞,温柔而甜蜜地对他微笑着。他忍不住把头埋在枕头里哭了,嘴里喃喃地一遍又一遍叫着她的名字……”
作者同高加林一样,在刘巧珍和黄亚萍之间,更喜欢刘巧珍,而刘巧珍吸引他们的正是她身上那种传统的女性美——母性。
小说《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的女主人公刘丽英是具有这两种品行的女性,她的身上既体现了女儿性,又体现了母性。当刘丽英追求个人的幸福,不顾自身母性的呼唤时,她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了女儿性,任性、自私,这注定了她得不到幸福,最起码,在作家路遥眼里,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作者让她遇到了一个虚伪的男人,她在那个家里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饱受屈辱。当她身上的母性终于战胜了女儿性,重又回到儿子的身边时,她理应得到高广厚的接纳,因为这时的她是具有母性美的,是具有作者赞赏的品格的,所以她得到了幸福。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同样倾力塑造了几个具有母性美的女性,如田润叶、贺秀莲、孙兰花、惠英嫂等。她们遭遇了各种不幸,但对于她们身上的母性特征,作者始终是肯定的。
田润叶的爱情是不幸的,由于世俗的原因,她爱而不得,眼看着自己喜爱的孙少安娶了别人,她为此痛苦了很多年,并导致了她与李向前婚姻的不幸。她不顾及李向前的感受,一心沉浸在自己的爱情痛苦中,这种时候,她身上体现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女儿性。但她又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伟大的母性。当她听说李向前出了车祸,决心要照顾他、和他共度一生时,她身上那种无私奉献的母性复苏了。对于这一变化,作者说:“真叫人不可思议,一刹那间,我们的润叶也像换了另外一个人。我们再也看不见她初恋时被少女的激情烧红的脸庞和闪闪发光的眼睛;而失恋后留在她脸上的苍白和目光中的忧郁也消失了。现在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含而不露的成熟的妇女。”
正是因为她成熟了,所以她身上具有了更多的母性。她对李向前的感情,更多的是“怜爱”,是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她听说李向前出了车祸,于是,“突然间对李向前产生了一种怜爱的情感”。她决定以后和李向前一起生活时,这种母性更加明显:“她现在对自己的丈夫有一种深厚的怜爱的感情;不仅有妻子对丈夫的感情,而且还有一种母亲对孩子的感情。”
出了车祸以后的李向前,对她是一种“依赖”的态度,是孩子对母亲的感情:“当李向前睁开眼睛,看见为他揩泪的不是护士而是润叶的时候,那神态猛然间变得像受了委屈的孩子重新得到妈妈的抚爱,闭住自己的眼睛只管让泪水像溪流似的涌淌。她看见,他像孩子一样,舌头舔着嘴唇,天真地笑着,望着她。他见她回来,确实像孩子盼回了母亲,高兴得用舌头舔着嘴唇,跌跤马趴地张罗着为她添汤加菜。”
对于润叶的这一转变,作者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他说:“此刻,我们真不知道该为她惋惜还是该为她欣慰。”不过,我们从作品中,从作者的描写中,能找到答案。田润叶因为这一转变而接受了李向前,终于获得了世俗的家庭幸福,作者多次描述田润叶的心情,是宁静的、爽朗的、平静的,而她的容貌也因为家庭生活的幸福,而变得更加美丽。作者不仅从侧面描写,还直接抒情和议论,当田润叶照顾李向前喝橘子汁时,面对这样一幅画面,作者情不自禁地说:“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退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青草照样会鲜绿无比,花朵仍然会蓬勃开放。我们祝福普天下所有在感情上历经千辛万苦的人们,最后终于能获得幸福!”
当田润叶享受到家庭幸福,生了儿子后,作者赞美说:“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富魅力的年龄。花朵是美丽的,可成熟的果实更让人喜爱。”
可见,作者是“为她欣慰”的,为她终于能获得幸福而欣慰,为她母性的复苏而欣慰。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还写到了一个人同样的转变,并因为这一转变而获得了幸福,那就是郝红梅。当郝红梅还是少女时,她一心追求生活的改变,追求物质的富有,这时的她是不成熟的、是功利的,所以她遭遇了失败,她不仅失去了恋人,还失去了丈夫。当她生了孩子,身上的母性复苏以后,她又找到了幸福,得到了田润生的爱。她身上吸引田润生的正是她的成熟、母性:“她现在看起来要比高中时更为漂亮。虽然穿一身农村妇女的衣服,但掩饰不住她那丰满而苗条的身材和没有丧失掉的文化教养。最使他心旗摇动的是,她是一个各方面都成熟了的女性——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立刻就能满足他那饥渴的男性欲望!”
孙少平失去了田晓霞以后,不选择年轻漂亮的金秀,而选择失了丈夫的惠英嫂,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惠英嫂那里,他能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这使他心灵放松:“当孙少平感到心情实在不好受的时候,他总要不由自主跑到惠英嫂那里去。和嫂子、明明以及那条可爱的小狗呆一会,他的心情就会平复一些。在失去晓霞以后,他潜意识里特别需要一种温柔的女性的关怀;哪怕是在母亲和妹妹的身边呆一会,他的坏心绪也许就能有所改善。啊,每次走向这个院落,他都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这里,是他心灵获得亲切抚慰的所在;也是他对生活深沉厚重的寄托。这个院落啊!”
在惠英嫂的家里,“他感觉僵直的四肢像冰块溶化了似的软弱无力。内心是这样充满温馨和欢愉”。
与惠英嫂相比,金秀身上的女儿性太重,在孙少平的眼里,她只是个孩子。当金秀无比激动地准备将自己的求爱信递给他时,他是这样想的:“秀又叫了一声,抬起头看了看他,欲言又止。她是同情他,为他的不幸而难过。瞧,孩子的眼里都旋转着泪水!”
是的,孩子。他到现在还认为秀是个孩子。既然是个孩子,是个小女儿,孙少平又怎会选择她呢?不会。只有成熟的母亲般的惠英嫂,才是孙少平的选择,才是作者的选择。
贺秀莲和孙兰花也是母亲型的女性,她们身上母性更多一些。贺秀莲一出场,就是“不要彩礼”的,是帮助孙少安渡过难关、解决困难的。任何时候,她都是丈夫坚强的后盾,是他可以信赖的支持者。当孙少安办砖厂破产以后,她“照顾他的情绪,安慰和开导他”,而孙少安对妻子的依赖,也像孩子对母亲:“也唯有妻子的怀抱,才使他凄苦的心情得到片刻的温热与宁静。一天的劳累和痛苦之后,他常常像受了委屈的孩子,晚上灯一吹,把脸埋进妻子的怀中,接受她亲切的爱抚和安慰。”
表面上看,孙少安是坚强的,是妻子的依靠,而事实上,贺秀莲是这个男人的精神支柱。只有母亲和像母亲一样的女人,才是可以如此信任和依赖的。可惜的是,路遥的身边没有这样的女人,他的苦难只有自己默默忍受。此刻,在他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一定是希望身边有这样的一个女人可以依靠,照顾他患了重病的身体,抚慰他外表坚强、内里脆弱的灵魂,支撑他把《平凡的世界》写到底。可惜没有。所以他才会对田润叶、贺秀莲这样的女性倍加赞美,才会让郝红梅、孙兰花这样的女性得到她们想要的幸福。
孙兰花是能干的女性,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一心爱着她的“二流子”丈夫。她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最大的幸福就是丈夫在她的身边陪着她。而作者给她安排的正是这样的结局,“逛鬼”王满银年近四十的时候,终于回到了家,回到了孙兰花的身边,陪她劳动,逗她开心,“兰花高兴得都忘了劳累”。(五,417)孙兰花对王满银,更是像对孩子一样宠着:“家里好一点的东西她都舍不得吃一口,总是让男人和娃娃吃。她确实也把男人当娃娃来亲——她满心爱他啊!”
王满银对她的感情,也像孩子对母亲。当初,王满银就是看上了孙兰花的能干、能吃苦等特点:“那女子长得还俊样!再说,身体又壮实,将来砍柴、担水、种自留地都行——”这些下苦活他不愿干,也干不了。而现在,他更依赖兰花了:“他突然感到自己脆弱得像个需要大人保护的儿童。在他眼里,如今身强体壮的兰花不仅是他的妻子,还是他的母亲。他就像一只老绵羊,天天跟在妻子身边。这使我们想起几年前狗蛋跟他妈出山的情景……”
至此,孙兰花像母亲一样的守候,终于换来了浪子的回头。这是让作者和读者都欣慰的结局。
路遥七岁时离开了亲生母亲,造成了他心灵中母爱的欠缺,养母对他的疼爱又使他实际上对母亲更加依恋,所以路遥有着浓重的恋母情结。他本应顺应自己内心的需求,找一位母性化的女性做妻子,让那样的女性关怀他、体贴他、无私地为他奉献。可惜他没有这样做。路遥的妻子林达是一位北京知青,她有文化、有个性、有追求,这就与路遥的内心需求形成了矛盾,所以他们的婚姻是不幸的。这种不幸的婚姻,又加重了路遥心中对母性的渴望。童年和婚姻的不幸,使得路遥更多地赞美母性化的女性,因此在他的笔下,才出现了上述众多的具有母性美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鲁迅.张明高,范桥选编.鲁迅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第1版):101.
[2]路遥.路遥文集(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