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与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作为两个侧面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彼此间紧密相连,互为依存条件,不可或缺其一。
古人说,文是载道的工具,是明道的媒介,文道只有作为一个统一体才能得以成为实在,才能在发挥教化之功的过程中渐行渐远。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是偏废了这个统一体的道的一面,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则是偏废了这个统一体的文的一面。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要得以贯彻,就要认识和把握在此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
第一,坚持长期濡养。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注重日积月累,要帮助学生制订长期读书计划,现行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所列内容为这个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因为这个书目的制订就充分考虑到了其思想教育价值。此外,还要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互通读书心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接受熏陶和感染,让蕴含在作品中的具足教育价值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灵。
第二,借助具体形象。形象思维的形成在思维发展史上先于逻辑思维,更具有与生命形态相契合的元初意义,更易于无障碍地进入学生的认知视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都具有典型意义,它们都生动地反映着社会生活,深刻地蕴含着有关或人生或社会或历史的思想,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从容而坚定地履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且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对学生具有莫大的感染力,再如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把人性的扭曲鲜活地解剖给我们看,还有那个喜极而疯的范进,形象地向我们展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洗劫。
第三,注重移人以情。入选教材的文本均具典范意义,无论小说散文抑或诗歌,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强烈而鲜明,但凡移人者,莫大乎情。作为人的心理的重要构成,它统领知识、行为的发展方向以及意识的选择倾向和恒久度。如在朱自清的泪光中,父亲的背影得到了诠释。当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母亲的感念,那些生病住院以及雨天送伞的俗套故事显得多么苍白,如果我们让学生去回想《甜甜的泥土》里王小亮抠起泥土放进嘴里时的心中所感,学生对生身母亲的至爱之情定会油然升起,在这种情感氛围中,那种由日常琐事和摩擦造成的亲子间的隔阂定会轰然瓦解。以这样的主题课文中所蕴含的人间真情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肯定收效显著。
第四,注重语义挖掘。语文课虽然不是文学课,但纯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文学作品表达的方式是含蓄的,不同于观点鲜明的政论文。这就要求我们去挖掘其中的隐含义。高尔基说过,形象大于思想,但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不可捉摸,当我们去思索去探求的时候,也正是作品发挥出砥砺思维,濡养情怀的教化之功的时候。
第五,联系自身实际。蕴含于文中的道若无用于现实与现世,则为有文无质的腐文。而入选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如果我们不注重其中的道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阅读就是做无用功,教化之说更无从谈起,正因为努力践行文章之道,文章方能“行而且远”。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就要想到自己父亲的背影,就要思考现实情况下那份父子亲情,是浓是淡,是否曾失落,是否努力找回过?是否一直存在而自己疏于体察?读了《最后一课》,就让学生想象假如是我们正在上这样的最后一课,对于祖国,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心头会涌起怎样的一种感情,我们还会对我们的语言文字心存厌倦吗,我们还会疏于学习吗,中国人心中那份传承几千年的家国情怀就极有可能从沉睡中被唤醒。读了《热爱生命》,就要让学生去体验一下那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光明的世界,在这样一个连梦都无法生长的环境下,作者是怎样热爱她身边的人以及她内心的世界,就要让学生去探寻自己的内心,是什么让我们的感觉如此麻木如此迟钝,正是因为眼睛向外反而疏远了自己的心灵?
在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要得以贯彻,但不是割裂开来去贯彻。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无论说‘以道为主’或者‘以文为主’或者‘道与文并重’,都是把‘道’与‘文’割裂开来,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所以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力戒片面。作为形质兼具的一篇美文,其语言特色与思想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脱离其语法句法以及修辞和篇章结构制式去凌空蹈虚地分析其思想内容,反过来,也不能置思想内容与不顾而单纯地评析其语言和结构特色,比如我们在分析孔乙己的伤疤时,注意到了它的象征意义,脸上的伤痕也包括着心灵的伤痕,看不见的伤痕。其时的那个社会不仅公开污辱他,损害他,而且用封建的思想意识和科举制度毒害他,麻醉他,他完全麻木且盲目地挣扎一辈子,被别人践踏的同时也自我践踏了一辈子。这种象征意义的产生和对这种象征意义的理解都离不开文本中的这句原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其二,有所倚重。文道虽紧密相连,但并非无区别,就整体而言,文道统一。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境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在分析《孔乙己》的叙事结构时虽离不开具体的原文本语句,但语言分析已退居其次。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建阳中学)
古人说,文是载道的工具,是明道的媒介,文道只有作为一个统一体才能得以成为实在,才能在发挥教化之功的过程中渐行渐远。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是偏废了这个统一体的道的一面,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则是偏废了这个统一体的文的一面。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要得以贯彻,就要认识和把握在此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
第一,坚持长期濡养。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注重日积月累,要帮助学生制订长期读书计划,现行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所列内容为这个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因为这个书目的制订就充分考虑到了其思想教育价值。此外,还要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互通读书心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接受熏陶和感染,让蕴含在作品中的具足教育价值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灵。
第二,借助具体形象。形象思维的形成在思维发展史上先于逻辑思维,更具有与生命形态相契合的元初意义,更易于无障碍地进入学生的认知视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都具有典型意义,它们都生动地反映着社会生活,深刻地蕴含着有关或人生或社会或历史的思想,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从容而坚定地履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且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对学生具有莫大的感染力,再如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把人性的扭曲鲜活地解剖给我们看,还有那个喜极而疯的范进,形象地向我们展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洗劫。
第三,注重移人以情。入选教材的文本均具典范意义,无论小说散文抑或诗歌,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强烈而鲜明,但凡移人者,莫大乎情。作为人的心理的重要构成,它统领知识、行为的发展方向以及意识的选择倾向和恒久度。如在朱自清的泪光中,父亲的背影得到了诠释。当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母亲的感念,那些生病住院以及雨天送伞的俗套故事显得多么苍白,如果我们让学生去回想《甜甜的泥土》里王小亮抠起泥土放进嘴里时的心中所感,学生对生身母亲的至爱之情定会油然升起,在这种情感氛围中,那种由日常琐事和摩擦造成的亲子间的隔阂定会轰然瓦解。以这样的主题课文中所蕴含的人间真情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肯定收效显著。
第四,注重语义挖掘。语文课虽然不是文学课,但纯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文学作品表达的方式是含蓄的,不同于观点鲜明的政论文。这就要求我们去挖掘其中的隐含义。高尔基说过,形象大于思想,但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不可捉摸,当我们去思索去探求的时候,也正是作品发挥出砥砺思维,濡养情怀的教化之功的时候。
第五,联系自身实际。蕴含于文中的道若无用于现实与现世,则为有文无质的腐文。而入选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如果我们不注重其中的道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阅读就是做无用功,教化之说更无从谈起,正因为努力践行文章之道,文章方能“行而且远”。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就要想到自己父亲的背影,就要思考现实情况下那份父子亲情,是浓是淡,是否曾失落,是否努力找回过?是否一直存在而自己疏于体察?读了《最后一课》,就让学生想象假如是我们正在上这样的最后一课,对于祖国,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心头会涌起怎样的一种感情,我们还会对我们的语言文字心存厌倦吗,我们还会疏于学习吗,中国人心中那份传承几千年的家国情怀就极有可能从沉睡中被唤醒。读了《热爱生命》,就要让学生去体验一下那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光明的世界,在这样一个连梦都无法生长的环境下,作者是怎样热爱她身边的人以及她内心的世界,就要让学生去探寻自己的内心,是什么让我们的感觉如此麻木如此迟钝,正是因为眼睛向外反而疏远了自己的心灵?
在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要得以贯彻,但不是割裂开来去贯彻。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无论说‘以道为主’或者‘以文为主’或者‘道与文并重’,都是把‘道’与‘文’割裂开来,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所以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力戒片面。作为形质兼具的一篇美文,其语言特色与思想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脱离其语法句法以及修辞和篇章结构制式去凌空蹈虚地分析其思想内容,反过来,也不能置思想内容与不顾而单纯地评析其语言和结构特色,比如我们在分析孔乙己的伤疤时,注意到了它的象征意义,脸上的伤痕也包括着心灵的伤痕,看不见的伤痕。其时的那个社会不仅公开污辱他,损害他,而且用封建的思想意识和科举制度毒害他,麻醉他,他完全麻木且盲目地挣扎一辈子,被别人践踏的同时也自我践踏了一辈子。这种象征意义的产生和对这种象征意义的理解都离不开文本中的这句原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其二,有所倚重。文道虽紧密相连,但并非无区别,就整体而言,文道统一。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境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在分析《孔乙己》的叙事结构时虽离不开具体的原文本语句,但语言分析已退居其次。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建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