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因文显 文以道存

来源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benand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与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作为两个侧面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彼此间紧密相连,互为依存条件,不可或缺其一。
  古人说,文是载道的工具,是明道的媒介,文道只有作为一个统一体才能得以成为实在,才能在发挥教化之功的过程中渐行渐远。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是偏废了这个统一体的道的一面,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则是偏废了这个统一体的文的一面。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要得以贯彻,就要认识和把握在此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
  第一,坚持长期濡养。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注重日积月累,要帮助学生制订长期读书计划,现行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所列内容为这个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因为这个书目的制订就充分考虑到了其思想教育价值。此外,还要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互通读书心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接受熏陶和感染,让蕴含在作品中的具足教育价值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灵。
  第二,借助具体形象。形象思维的形成在思维发展史上先于逻辑思维,更具有与生命形态相契合的元初意义,更易于无障碍地进入学生的认知视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都具有典型意义,它们都生动地反映着社会生活,深刻地蕴含着有关或人生或社会或历史的思想,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从容而坚定地履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且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对学生具有莫大的感染力,再如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把人性的扭曲鲜活地解剖给我们看,还有那个喜极而疯的范进,形象地向我们展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洗劫。
  第三,注重移人以情。入选教材的文本均具典范意义,无论小说散文抑或诗歌,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强烈而鲜明,但凡移人者,莫大乎情。作为人的心理的重要构成,它统领知识、行为的发展方向以及意识的选择倾向和恒久度。如在朱自清的泪光中,父亲的背影得到了诠释。当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母亲的感念,那些生病住院以及雨天送伞的俗套故事显得多么苍白,如果我们让学生去回想《甜甜的泥土》里王小亮抠起泥土放进嘴里时的心中所感,学生对生身母亲的至爱之情定会油然升起,在这种情感氛围中,那种由日常琐事和摩擦造成的亲子间的隔阂定会轰然瓦解。以这样的主题课文中所蕴含的人间真情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肯定收效显著。
  第四,注重语义挖掘。语文课虽然不是文学课,但纯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文学作品表达的方式是含蓄的,不同于观点鲜明的政论文。这就要求我们去挖掘其中的隐含义。高尔基说过,形象大于思想,但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不可捉摸,当我们去思索去探求的时候,也正是作品发挥出砥砺思维,濡养情怀的教化之功的时候。
  第五,联系自身实际。蕴含于文中的道若无用于现实与现世,则为有文无质的腐文。而入选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如果我们不注重其中的道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阅读就是做无用功,教化之说更无从谈起,正因为努力践行文章之道,文章方能“行而且远”。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就要想到自己父亲的背影,就要思考现实情况下那份父子亲情,是浓是淡,是否曾失落,是否努力找回过?是否一直存在而自己疏于体察?读了《最后一课》,就让学生想象假如是我们正在上这样的最后一课,对于祖国,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心头会涌起怎样的一种感情,我们还会对我们的语言文字心存厌倦吗,我们还会疏于学习吗,中国人心中那份传承几千年的家国情怀就极有可能从沉睡中被唤醒。读了《热爱生命》,就要让学生去体验一下那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光明的世界,在这样一个连梦都无法生长的环境下,作者是怎样热爱她身边的人以及她内心的世界,就要让学生去探寻自己的内心,是什么让我们的感觉如此麻木如此迟钝,正是因为眼睛向外反而疏远了自己的心灵?
  在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要得以贯彻,但不是割裂开来去贯彻。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无论说‘以道为主’或者‘以文为主’或者‘道与文并重’,都是把‘道’与‘文’割裂开来,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所以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力戒片面。作为形质兼具的一篇美文,其语言特色与思想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脱离其语法句法以及修辞和篇章结构制式去凌空蹈虚地分析其思想内容,反过来,也不能置思想内容与不顾而单纯地评析其语言和结构特色,比如我们在分析孔乙己的伤疤时,注意到了它的象征意义,脸上的伤痕也包括着心灵的伤痕,看不见的伤痕。其时的那个社会不仅公开污辱他,损害他,而且用封建的思想意识和科举制度毒害他,麻醉他,他完全麻木且盲目地挣扎一辈子,被别人践踏的同时也自我践踏了一辈子。这种象征意义的产生和对这种象征意义的理解都离不开文本中的这句原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其二,有所倚重。文道虽紧密相连,但并非无区别,就整体而言,文道统一。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境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在分析《孔乙己》的叙事结构时虽离不开具体的原文本语句,但语言分析已退居其次。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建阳中学)
其他文献
朝阳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特别是日出时,每当这时,我便会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清晨,天已经亮了,可是太阳还没出来。树叶在风儿的吹动下一摇一摇的,好像在和天空打招呼,时不时有一只两只小鸟飞来,停在树枝上叫一声便飞走了。湖面的波光闪耀着,不时游过几只早起的鸭儿。  过了一会儿,天上的云彩上烙出了一丝金光,原本白净净的云朵在刹那间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计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计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计算途径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参与社会所必需素质之一。”①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来源基本都是外来工人员子女,由于不少学生受
期刊
初二是物理学科学习的起始点,更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激励性教育势在必行。动机作为心理倾向具有引起或发动活动的功能,也具有维持活动达到目标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在初二物理教学中积极探索激励性教育,发现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之中,教与学相辅相成,学生学习兴趣较浓。  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
期刊
所谓情趣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情感为依托,以体验为途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顺畅的进入知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从而愉快的掌握知识的过程。初中英语情趣教学是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是激励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好方法之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情趣教学,能够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
期刊
摘要:组织课堂讨论已成为思品课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本文通过如何创设讨论氛围、精选讨论内容、设计讨论过程三个方面的阐述,探讨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运用讨论法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课堂讨论 策略  所谓“讨论法”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遵循了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期刊
摘要:有效教育近年来一直是教育的热门话题,如何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是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让教材“活”起来,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即,一、走进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激荡时代气息;二、走近学生,以人为本,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三、走向开放,多方位多角度,激活教材内容。  关键词:走进生活 走近学生 走向开放  如何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期刊
摘要:实施课改以来每年学校都举行语文教学活动。每一次的教研课,课堂气氛都很热闹,但听课的老师总感觉有点不实在,总感觉在热闹的背后“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是为活动而活动的教学,对于此,作为基层一线的教师,更多的认知便是如何让语文教研落在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 高效课堂 创设情境  其实我自己也上过不少这样的课,在热闹、活跃之后,总是要来一次“炒冷饭”,这样才感觉塌实。扪心自问,我也知道这样
期刊
著名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期刊
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标课堂教学的目标。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策略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阵地和知识传授的重要平台,如何开展好课堂教学活动,对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性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初中数学教师受升学压力和中考政策的双重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教”,忽视学生“学”,将学生主体看作知识灌
期刊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但就整个阅读过程来看,是否善于质疑,即能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  理学研究表明: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阅读中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样,问题一回答一问题一回答就形成一系列的对话,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主动的去探索读物所表达的思想。由此可见,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