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整合是一种大趋势,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起来,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通过丰富表象,激发兴趣;发散思维,突破难点;自主学习,有效合作;新旧整合,优势互补,使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优势互补;辅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70-02
如今的教育界,“课程整合”这一观点几乎天天都被提及。许多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中,企图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一位教师在执教“9加几”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9只鸭子在小河边嬉戏,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在数鸭子。这时《数鸭子》音乐响起,教师伴随着音乐左右摇动,学生也随着歌声左右摇晃。可是音乐结束以后,学生却仍然沉浸在歌声和美丽的画面中,什么数学问题都没有发现。我们要明白,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叠加,而是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数学学科教学中,使两者优势互补,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如何将二者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呢?
一、丰富表象,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技能的有效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学习中,产生乐学、爱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例如,教学“花边有多长”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一只小兔沿着篮球场跑,一只小狗沿着操场跑,假设它们的速度一样,谁先跑完?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吗?学生纷纷提出看法:“必须知道篮球场和操场一圈的长度。”教师:“怎么样求它们一圈的长度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动画片段,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为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发散思维,突破难点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难点,能否突破教学重难点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发挥信息技术直观有趣的优势,化难为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是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些大小不一样或边的长短不一样的角,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动态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这些角的大小。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叉开的角度大小有关。如此教学,把信息技术极为形象直观的表现力用在关键处,化抽象为直观,学生学得轻松快乐,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正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的有力体现。
又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我先带领学生复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进行小结:“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常常利用移拼法和割补法,将新学的图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随后,我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相等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及将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的过程,结果分别如图1、图2所示。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能直观地展示图形的割补拼接过程,让学生了解整个形成过程,进而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自主学习,有效合作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互帮互学,获得许多在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经常要用到“画图”,如果把在画图中学到的技能运用到数学课中,能很好地辅助学生的数学学习。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网络上寻找一些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然后一起分析这些图形和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探讨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直接先画一个圆,然后复制、粘贴,把两个圆的一小部分重叠在一起;有的学生画出一个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并进行组合;还有的学生画出了更有创意的轴对称图形。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不但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且充分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学得快乐且有效。
又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先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在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倒入水,记下此时水面的高度,然后放入不规则石头,再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学生通过这段演示,直观地发现了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石头的体积,由此总结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一种方法:排水法。随后,我让学生合作计算实际生活中的土豆、萝卜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进行交流。根据刚才的经验,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探索中,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这说明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四、新旧整合,优势互补
尽管信息技术的功能很强大,但是在使用中,教师仍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更多地站在讲台上操作,使得教师永远比学生“高一等”,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时,传统教学中的张贴画、简笔画、小黑板以及板书就派上了用场。
例如,教学“周长”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葫芦,准备让学生描出葫芦的周长。令我惊讶的是,在我刚刚画好葫芦时,学生都鼓起了掌,有的甚至说“哇!老师画画这么厉害”。我放下手中的粉笔,走到那位学生面前,摸了摸他的头,说了声“谢谢”。经过这个“小插曲”,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师生之间的情感更为融洽,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这是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所不能达到的。这说明,不同的教学媒介有着不同的功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新旧整合,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真正让教学效果最优化。
台湾著名学者徐新逸教授说:“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學的全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整合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更顺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培养出更多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责编 吴美玲)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优势互补;辅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70-02
如今的教育界,“课程整合”这一观点几乎天天都被提及。许多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中,企图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一位教师在执教“9加几”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9只鸭子在小河边嬉戏,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在数鸭子。这时《数鸭子》音乐响起,教师伴随着音乐左右摇动,学生也随着歌声左右摇晃。可是音乐结束以后,学生却仍然沉浸在歌声和美丽的画面中,什么数学问题都没有发现。我们要明白,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叠加,而是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数学学科教学中,使两者优势互补,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如何将二者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呢?
一、丰富表象,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技能的有效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学习中,产生乐学、爱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例如,教学“花边有多长”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一只小兔沿着篮球场跑,一只小狗沿着操场跑,假设它们的速度一样,谁先跑完?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吗?学生纷纷提出看法:“必须知道篮球场和操场一圈的长度。”教师:“怎么样求它们一圈的长度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动画片段,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为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发散思维,突破难点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难点,能否突破教学重难点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发挥信息技术直观有趣的优势,化难为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是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些大小不一样或边的长短不一样的角,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动态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这些角的大小。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叉开的角度大小有关。如此教学,把信息技术极为形象直观的表现力用在关键处,化抽象为直观,学生学得轻松快乐,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正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的有力体现。
又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我先带领学生复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进行小结:“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常常利用移拼法和割补法,将新学的图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随后,我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相等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及将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的过程,结果分别如图1、图2所示。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能直观地展示图形的割补拼接过程,让学生了解整个形成过程,进而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自主学习,有效合作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互帮互学,获得许多在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经常要用到“画图”,如果把在画图中学到的技能运用到数学课中,能很好地辅助学生的数学学习。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网络上寻找一些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然后一起分析这些图形和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探讨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直接先画一个圆,然后复制、粘贴,把两个圆的一小部分重叠在一起;有的学生画出一个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并进行组合;还有的学生画出了更有创意的轴对称图形。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不但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且充分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学得快乐且有效。
又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先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在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倒入水,记下此时水面的高度,然后放入不规则石头,再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学生通过这段演示,直观地发现了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石头的体积,由此总结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一种方法:排水法。随后,我让学生合作计算实际生活中的土豆、萝卜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进行交流。根据刚才的经验,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探索中,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这说明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四、新旧整合,优势互补
尽管信息技术的功能很强大,但是在使用中,教师仍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更多地站在讲台上操作,使得教师永远比学生“高一等”,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时,传统教学中的张贴画、简笔画、小黑板以及板书就派上了用场。
例如,教学“周长”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葫芦,准备让学生描出葫芦的周长。令我惊讶的是,在我刚刚画好葫芦时,学生都鼓起了掌,有的甚至说“哇!老师画画这么厉害”。我放下手中的粉笔,走到那位学生面前,摸了摸他的头,说了声“谢谢”。经过这个“小插曲”,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师生之间的情感更为融洽,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这是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所不能达到的。这说明,不同的教学媒介有着不同的功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新旧整合,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真正让教学效果最优化。
台湾著名学者徐新逸教授说:“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學的全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整合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更顺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培养出更多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