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川藏线 万水千山总是情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930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然,这一切都逐渐淡出为过去。
  这就是我在九次自驾车进藏拍摄,并走遍西藏所有国道之后,对川藏线的真实感受。
  如果说进藏拍摄是DV拍摄者的“终极目标”,那么自驾车从滇、川藏线进藏拍摄,就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极限任务”。
  川藏公路以成都为起点,经过雅安和康定后,到新都桥镇便分为南北二线,各自挺进,直达拉萨。川藏南线全程在国道318线上(全长2140公里),川藏北线全程在国道317线上(全长2411公里),两条线路都是真正的景观大道。在地图上看,南北二线在高山深谷间围出一个大大的吻痕。
  从2001年到2008年,我七次走过川藏线。
  从拍照片到拍DV,从拍标清到拍高清,川藏线一年和一年不一样,走一次和再走一次又不一样。路况在变化,风景在变化,人在变化。而随着我手中所拿“武器”的更新换代,拍摄的心情也在变化。
  看见有的人跑了一两趟川藏线,就开始出书、办影展。而我一次次进藏跑了十年,还是不敢去贸然总结川藏线。跑得越远,拍得越多,反而发现自己还没拍到的东西越多,我只知道那是一条永远跑不厌的线路,以前所跑只是去探路、踩线。以后会有重点的跑,分季节、时间的跑,跑的最直接的成果就是照片和DV素材。
  2008年9月28日至10月20日,我第九次进藏,拿着两台高清DV摄像机,走的还是川藏线。
  
  好一个“溜溜的城”
  路线:昆明—158KM—楚雄—285KM—攀枝花—239KM—西昌—191KM—石棉—171KM—康定
  
  这样的例子很少—仅仅因为一首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就赋予一个城市一副永远美丽的容颜。
  作为“情歌之城”,康定当之无愧。康定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茶马古道上的“康巴第一关”。
  尽管我在街上没有听到什么人在对歌,尽管这里依然是灯红酒绿,但是,当我真正站在这个传说中美丽城市的街头,还是惯性地用新奇的目光四处观察。
  康定无疑是个很有生活味道的小城,一条河穿城而过,小街巷中遍布小吃和商铺。
  溜溜的跑马山,就在康定县城南面,走路就能到达,上山的小路两旁的树大都被围上藏族经文。
  除了城中一个小小的藏传佛教寺庙,康定城其实没有多少“藏味”。
  国家多年的援藏政策,让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猛。这几年跑藏区,许多城镇的模样简直是一年一变,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干净整洁,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越来越多。
  用手中的DV和相机忠实地记录这些变化,也是我一趟趟进藏的重要工作。
  进藏拍摄,不一定就要刻意去到处寻找原始、神秘与深邃的感觉,否则你八成会觉得失望。其实,怀着一颗真诚见证的心,用心去感受藏区人今天实实在在的生活,记录他们享受现代化生活的真实场景,一样能拍摄到好镜头。
  
  拍摄心得:
  从云南的元谋,经四川的攀枝花、西昌、泸定到康定,因修路,走得很艰苦。保护好设备,并容易随时取用拍摄是关键,我用一块大毛巾,厚些最好,对折缝起来,口上打根鞋带可系紧,既防灰,又可减震。
  到西部地区旅行不易,同时带上相机和DV非常有必要,有条件能带上HDV最好,金色的树叶轮廓可辨,广阔草原上的牛羊跟照片一样清晰!
  我的经验,到西部地区拍摄,无论拍照、摄像,广角和长焦用得最多。壮观的大场景和远景的局部构图、人物,都可解决。要具体说就是:28mm可向左延伸;300mm可向右扩展。
  
  夜宿“世界第一高城”
  路线:康定—76KM—新都桥—72KM—雅江—136KM—理塘
  自驾车进藏拍摄,不可避免地要赶夜路。
  秋季的藏区,早晨和傍晚是拍摄的黄金时间。藏区空气通透,朝阳和夕阳的光线最为迷人,对景物的塑形效果最强。
  无论拍摄“日照金山”,还是记录辉煌的晚霞,都能让你忘记一切,没命地“谋杀”菲林和录像带。
  等到日上三竿,或者夕阳西沉,什么都拍不到了,才会觉得“没想头”,然后迅速收起武器,埋头赶路。
  从康定到理塘,要经过“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
  新都桥镇号称“光与影的世界”。离开小镇的街道,驶上317国道。只见路边一个个典型的木雅村落依山傍水地散落在公路两旁,一条浅浅的小河顺着村前缓缓流过,远处树叶轻摆,炊烟缕缕,村后的山坡上漫游着星星点点的牦牛和山羊。再远处,山脊缓缓地在天幕上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川西草原的典型风貌一览无遗。
  离开小镇,路边的缓坡上出现一片白塔和几个巨大的玛尼堆,这里就是著名的崇新寺玛尼堆。再往前走,就到了塔公草原,金碧辉煌的塔公寺和神秘的雅拉神山是这片土地的灵魂……
  把这一切都拍完后,已是晚上8点多,距离当晚住宿的地点——“世界第一高城”理塘,还有一百多公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有赶路。
  到达海拔4300多米的理塘县城,已是凌晨12点了。这是出行以来夜宿的第一个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对所有同行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要知道,高原反应最易发生在夜晚。再高的海拔,白天乘车过一下一般是不会有什么明显感觉的,可是夜宿就不一样了,需要特别预防反应发生。
  果然,所有的人,包括多次进藏的我在内,都在入住后感到不适:头疼,心跳加速,无法入睡。次日醒来,每个人都是一副黑眼圈。前面还有几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哑口,怎么办?猛吃红景天胶囊(一种抗高原反应的藏药)。
  但是,当朝阳中的理塘草原在这一群“好摄者”面前展露容颜的时候,所有人都忘了疲惫,忘了草原清晨零下4度的寒冷。用最快的速度跳下车来,长枪短炮一通猛拍……
  唉!爱藏区的人,就是这样折腾自己的。
  
  拍摄心得:
  高原的早晚温差大,注意设备不要从很暖和的包中突然拿到低温中使用,以免镜头结雾,影响拍摄。还要注意电池的保暖,保证电量充足。
  早晚拍摄,阳光的方向性强,除特殊需要外,顺光拍摄最好,如使用偏振镜更应顺光拍摄,大广角尤其如此,避免造成天空亮度不均匀。
  另外,早晚拍摄大家时间都会抓得很紧,用三脚架会很麻烦,防抖镜头会显得很有实际意义,更会感到高ISO下低噪点的单反数码的重要了。
  


  
  跨过金沙江就是西藏了
  路线:理塘—180KM—巴塘—112KM—(西藏昌都地区)芒康—160KM—左贡—201KM—八宿
  
  从理塘到巴塘,翻越海拔4705米的海子山口后,下山来就见到一对湖水如牛奶般纯白的高山湖泊,湖边的高山上挂着美丽的冰川。这就是进入巴塘境内的第一处美景—姊妹湖。
  


  “姊妹湖”,藏语名字分别叫“至玛拥措”和“康珠拉措”。相传“至玛拥措”是格萨尔王的一位妃子专门沐浴的地方,而“康珠拉措”是扎金甲博神山上石女流下的眼泪化作的。这两个高山海子犹如两个姐妹一样,永远相依在一起。清澈的湖水与特殊的矿物质交融一起,形成了纯白的色彩。
  进藏,进藏,还是进入西藏境内最让人激动。
  离开巴塘县城8公里,驶过金沙江大桥,就进入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内了。金沙江在这里由北向南流,既是长江上游,也是川藏天然分界线。大家又是一通猛拍,离家第五天才摸到西藏的土地,不容易啊!
  从滇藏线和川藏线入西藏,可以依次跨越“三江并流”的三条大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
  三江并流是地球最奇妙的皱褶,其中深藏着美景和奇遇,这就是川藏线让拍摄照片和DV的人们难以割舍的魅力所在。
  芒康是川藏南路入藏后的第一个县城,也是川藏公路318国道与滇藏公路214国道的汇合点。芒康出去,经竹卡,过澜沧江,就要翻越道路较为险峻的脚巴山和海拔5008米以上的高山。过东达拉山时,山下还是阳光明媚,山顶垭口处却飘起雪来,气温骤降,很快就把道路刷白。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西藏更是这样,不断地翻高山,跨深谷,眼睛和镜头移步换景,乐得发狂,身体却不断在寒冷、炎热、暴晒与尘土中接受考验。
  过了邦达,就是著名的“72道拐”—怒江山,也是不可错过的风景。无论是晴天还是雪天,这里连绵不断的“之”字型的道路,都能拍出好镜头。如果能拍到百多辆军车一起从山路上通过,则是让人羡慕的幸运儿了。
  下了怒江山,很快就跨越“三江并流”的第三条大江:怒江。这也是三江并流最西面的一条江,山高谷深,江水湍急。江边岩石上还有当年部队进藏时留下的豪言壮语。
  
  拍摄心得:
  过了海拔4600多米的业拉山口,就可拍摄壮观的“72道拐”,要想完全拍下那眼睛可以看到的盘山公路,就要有大于20mm的广角不可,或拍接片。
  过“怒江天险”时要注意,这是川藏公路318国道上的一处天堑,有部队把守,不要拍摄照片和录像,并要慢速通过怒江大桥。你可向驻守在这儿的战士行注目礼和挥手致意,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美景画廊进圣城
  路线:八宿—229KM—(林芝地区)波密—233KM—(林芝地区)八一—423KM—拉萨
  在摄影人眼中,秋天的大自然,是黄叶和红叶最“奢侈”,也最“金贵”的季节。
  当许多人拿着DV和相机在自家附近拼命找“秋天的影子”的时候,我们却在八宿县到拉萨的路上,一路狂拍漫山秋叶,拍到“审美疲劳”了。
  用“层林尽染”或“霜叶红于二月天”来形容318国道这一线的美景,让人觉得才思枯竭。
  在镜头里看了又看,拍了又拍,文字难以形容那种上天慷慨的馈赠。特别在距离八宿县城90多公里的然乌湖边,明黄几乎已经变成了整座山的颜色。
  一路向拉萨方向前进,米堆冰川、加拉白垒雪峰、鲁郎林海、南迦巴瓦峰,都是不可错过的拍摄主题。
  米堆冰川最挑天气,晴天、还要有云,才让人有拿摄像机的冲动。加拉白垒峰要在晴朗的清晨,在通麦天险的斜拉钢桥上拍,才是最佳位置。鲁郎林海最秀丽的是庄园风光,如果幸运,还能遇到如梦如幻的云海景观。
  这些风景中,最“矜持”的要数南迦巴瓦峰了。我从拍摄此峰的最佳地点色季拉山经过近十多次,这才是第三次拍摄到它雄伟的身姿。无论清晨还是黄昏,南迦巴瓦峰都风姿绰约,令人震撼。
  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排在世界高峰的第15位。在它下面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的地方,从雪峰尖到峡谷底,落差达6000多米。雅鲁藏布大峡谷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个指标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们终于站在布达拉宫广场,一齐将镜头对准布达拉宫的时候,一路激动的心情却渐渐归于平静。
  是的,对摄影人来说,最难忘的美景还是在路上……
  


  
  拍摄心得:
  从然乌、波密、林芝到拉萨,红、黄、蓝、白是主调,多准备好磁带、胶卷、存储卡,还有电池。
  蓝天、雪峰、黄叶,拍摄这样的美景能用上偏振镜最好,但要注意增加曝光量。
  到达此行的终极目的地——阳光明媚的拉萨,雄伟的布达拉宫,金色的秋叶,浓郁的宗教氛围,世界各地的游客,五花八门的行者,风格各异的“越野车”,都是你拍摄和记录的对象,从胶卷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从广角到长焦,都有用武之地,尽情享受,畅快拍摄吧!
其他文献
译...榄枝    短片常常被视作某种艺术实践,短小的格式赋予短片一种独特的灵气和自由。但问题是每部短片到底要传达什么信息,同时怎样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  Cineposible——“影像可能”电影节带来了短片电影的原创视点。(Cine意为“电影、影像”,posible则代表着“可能性”。)2009年3月,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省(Extramadura,一个西班牙的自治省,和葡萄牙接壤),第三届
期刊
中规中矩,精巧纤细。  这是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在剧本创作上给我的第一印象。  写剧本,讲故事。一部近两小时的电影在剧本创作上难度颇大。《梅兰芳》选取了大师生活中的三段往事:成名(与十三燕打擂得胜)、成功(与孟小冬相识相知、赴美表演成功)、明志(抗日战争时期,梅先生蓄须明志,拒不出演。直至抗战结束)。  三段故事各有特色,由于很多现实的原因,剧本写得也是中规中矩。不过个中细节,却是精巧纤细,
期刊
开场五分钟,像多数传奇电影一样精彩得很。这是梅兰芳在官宦人家和戏园子之间赶场,一边是唱一边是跳,这五分钟之内,镜头数量多,镜头平均长度也都比较短,无论长短镜头,大都是运动的:横移拍台下观众,推拉加特写切换拍摄舞台上的梅,更有跟随脚跟踩钉子这种特写移动,很具动感,而且踩上的一瞬间还是跳切的。通过血迹上摇至戏班老板的脸时马上接上摇跟随马车,梅赶回戏园子。这部分的剪辑行云流水,你都能感觉到这种叙述的节奏
期刊
『梅兰芳重生』记    贺岁电影《梅兰芳》带着过亿的票房离开了院线,与此同时,『梅兰芳』也再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从黎明到章子怡,从孙红雷到陈凯歌,从梅派的表演艺术到梅的逸事传奇,从梅府家宴到梅家旧居……  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梅兰芳的外孙范梅强先生正是我们这期技术专题的采访嘉宾!于是,就有了想让范先生做杂志封面的想法。没想到范先生真的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并在百忙之中,专门为杂志拍摄了封面照片!  
期刊
王小峰,中国著名博客、《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作家、乐评人......(名号仍在不断添加中。)  毫无疑问,王老师是个勤劳的人,积极进取的人,勇于发掘自己的人。在“黑猩猩们”眼睁睁的注目礼下,王老师分身不断。  如果说孙悟空可以用猴毛“化身无数”,那是品种问题;王老师的若干分身,则确定无疑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如我们所知,尽管王老师以平均每年一部DV成品的速度亮相于大众面前,多腿横跨若干领域,
期刊
蛰伏几年之后的陈凯歌,终于携电影大片《梅兰芳》现身2008年岁尾。作为年度最受关注的重量级电影作品之一,商业性决定了这部影片的定位,无论从故事演绎到场景表现,都以大制作的形象捕捉观众的眼球,尽管上映以来,褒贬不一,更多的似乎集中在演员和影片整体结构的把握上,那么,单纯从拍摄角度上看,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学习之处。  戛纳金棕榈大奖曾经授予陈凯歌,这是中国电影导演的最高荣誉之一,源于十五年前那部摄人心魄
期刊
今年9月底,我去贵州参加“多彩贵州,首届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将大展第一站安排在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尽管当时在西江只停留了几个小时,但自那时起,我决定尽快再返西江,因为,我喜欢上了这个居住着上千户苗族人的美丽山寨。  尽管初到西江千户苗寨是因为“摄影”的机缘,但我仍不忘拎上自己的另一只手——DV。这是我近些年来的深切体会,也是我兴致所在的另一个领域——握紧“摄影”、“摄像”两只手,尽揽无
期刊
等待了一季的“半夏的纪念”,终于在大家穿上冬衣时,隆重地呈现在所有人眼前。帷幕缓缓拉开,期盼良久的“女神”露出了端倪——八块流光溢彩的LED灯板与舞台中间的方形屏幕相得益彰,嘉宾进场的璀璨珠帘更增添舞台的诗意与别有洞天的神秘感。一场影像盛典就此绚丽绽放!      影像传情 张扬品牌    “半夏的纪念”通过六年的探索积累,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生影像活动原创品牌。随着其影响的不断扩大,今年,北京市国
期刊
有一则故事,抗战初停的中国南方小镇,一个乡绅带着家眷住在残垣断壁的祖宅里。一日,乡绅的旧友来访,这客,正是女主人的昔日情人。这样的故事,不用说就会知道大概内容,甚至观众十之八九都能猜到最终的结局。  可就是这么个破落俗套的故事,外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人物:一夫、一妻、一妹、一客、一仆,被导演演绎得百转回肠。这个初春的南方小院,这部看似无头无尾、素雅清淡的故事,着实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没错,我们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专栏作者:肖欣 张铁军 蔡元卿     创造别样精彩   《小城之春》的剧本改编    作者...玄武  1948年费穆拍出了中国电影史上文艺片的杰作《小城之春》。五十多年后,田壮壮翻拍了这部电影。新版本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演员和拍摄技术,只有剧本是和费穆版一脉相承。费穆版《小城之春》故事简单,人物不多,却有着非常精彩的心理刻画。这种刻画通过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用带有象征性的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