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学,提问归类
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预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扫清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有效地推进教学,又能立足于学情展开教学。
比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前,让学生预学课文,并结合课文内容写下自己的“疑难或困惑”,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有围绕课文内容的;有针对课文主旨的;有针对课文内容背景的;有与课文语言产生紧密联系的;还有与课文关系不大的等等,这些问题体现了不同学生学习这一课时的学习差异,教师通过归类梳理,对班级学生的整体学情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为接下来教学设计的科学预设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让学生在预学中进行提问,教师在课前进行收集并进行恰当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为优化教学提供保障。
书面答题,重点自测
针对课文学习的重点,在课前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并让学生回答,教师再从中进行整理和推断,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情,从而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精准的措施。
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后完成几道书面题,分别是:
1.《桃花心木》先写了一个故事,后讲了一个道理。你认为作者林清玄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写这个故事 B.为了讲这个道理
2.《桃花心木》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读懂了吗?
A.完全读懂了 B.似懂非懂 C.读不懂
3.《桃花心木》所写的两部分内容,你比较喜欢哪个部分?
A.故事 B.道理
将学生的答案收集上来后,教师进行了整理,第一题选择“B.为了讲这个道理”的学生占班级人数的100%;第二题选“A.完全读懂了”的占班级人数的76%,选“似懂非懂”的占班级人数的“26%”;第三题选择喜欢“故事”的只有21%,喜欢“道理”的占总人数的79%。通过这样的分析,为这篇课文的课堂学习重点的确立指明了方向,让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让课堂学习重点真正实现对学生学情的充分落实。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书面答题,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练习作业让学生进行自测,从而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是把握学生学情重要且可行的策略之一。
感悟写话,理解前置
自读课文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一定要在把握学生对文本了解程度的前提下展开。如何把握呢?让学生围绕主题写读后体会是一种办法,而在教学前,进行课文内容的续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对于同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和小猴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结果也不一样。究竟谁的做法是最优秀的呢?课文没有进行明确的回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读了故事后,对故事先进行一次“续写”,并将这些学生初始的阅读经验纳入课堂的核心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深入学习,从而真正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认识文中三种不同的做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理解前置处理,既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又可通过内容续写来真正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层次和深度,这是获取课前学情的有益方法。
情境观察,信息梳理
一般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现场表现进行教学的有效引导,但我们应该注意,语文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往往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大致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是精讲细读,深入读懂课文内容。“书不读熟不开讲”,读熟课文,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学生对课文读熟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境的观察以及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从而收集有关学生的学情信息,再在有效梳理的基础上实现对第二课时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开天辟地》这一神话故事时,文中很多地方表现了盘古在开辟天地这一过程中的“神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也能找到这些词语,而对于语言表现形式却不会特别关注,但这正是这一课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重要特点,即运用对仗的手法进行描述,体现了文中对仗句表达上的对称之美。此外,在朗读中,发现学生对盘古行为动作方面读得很好,但对全文中仅有的一处描写盘古神情的词语——“微笑”却一带而过,没有给予关注。教师将这些教学之中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有效地落实在第二课时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中,这正是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掌握。因此,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是获取学情的重要方法。
结语
有效的教学一定是建立在对于学情的充分把握基础之上,而对于学情的把握,需要我们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获取。以上笔者列举了四种做法,只是个人粗浅的思考,如何更加深入地開展学情研究,从而真正让教学立足学情,促进教与学的相得益彰、教学效益的充分提升,还需要我们继续行走在教研路上,不断探寻、总结和反思。
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预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扫清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有效地推进教学,又能立足于学情展开教学。
比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前,让学生预学课文,并结合课文内容写下自己的“疑难或困惑”,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有围绕课文内容的;有针对课文主旨的;有针对课文内容背景的;有与课文语言产生紧密联系的;还有与课文关系不大的等等,这些问题体现了不同学生学习这一课时的学习差异,教师通过归类梳理,对班级学生的整体学情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为接下来教学设计的科学预设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让学生在预学中进行提问,教师在课前进行收集并进行恰当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为优化教学提供保障。
书面答题,重点自测
针对课文学习的重点,在课前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并让学生回答,教师再从中进行整理和推断,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情,从而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精准的措施。
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后完成几道书面题,分别是:
1.《桃花心木》先写了一个故事,后讲了一个道理。你认为作者林清玄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写这个故事 B.为了讲这个道理
2.《桃花心木》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读懂了吗?
A.完全读懂了 B.似懂非懂 C.读不懂
3.《桃花心木》所写的两部分内容,你比较喜欢哪个部分?
A.故事 B.道理
将学生的答案收集上来后,教师进行了整理,第一题选择“B.为了讲这个道理”的学生占班级人数的100%;第二题选“A.完全读懂了”的占班级人数的76%,选“似懂非懂”的占班级人数的“26%”;第三题选择喜欢“故事”的只有21%,喜欢“道理”的占总人数的79%。通过这样的分析,为这篇课文的课堂学习重点的确立指明了方向,让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让课堂学习重点真正实现对学生学情的充分落实。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书面答题,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练习作业让学生进行自测,从而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是把握学生学情重要且可行的策略之一。
感悟写话,理解前置
自读课文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一定要在把握学生对文本了解程度的前提下展开。如何把握呢?让学生围绕主题写读后体会是一种办法,而在教学前,进行课文内容的续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对于同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和小猴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结果也不一样。究竟谁的做法是最优秀的呢?课文没有进行明确的回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读了故事后,对故事先进行一次“续写”,并将这些学生初始的阅读经验纳入课堂的核心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深入学习,从而真正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认识文中三种不同的做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理解前置处理,既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又可通过内容续写来真正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层次和深度,这是获取课前学情的有益方法。
情境观察,信息梳理
一般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现场表现进行教学的有效引导,但我们应该注意,语文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往往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大致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是精讲细读,深入读懂课文内容。“书不读熟不开讲”,读熟课文,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学生对课文读熟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境的观察以及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从而收集有关学生的学情信息,再在有效梳理的基础上实现对第二课时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开天辟地》这一神话故事时,文中很多地方表现了盘古在开辟天地这一过程中的“神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也能找到这些词语,而对于语言表现形式却不会特别关注,但这正是这一课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重要特点,即运用对仗的手法进行描述,体现了文中对仗句表达上的对称之美。此外,在朗读中,发现学生对盘古行为动作方面读得很好,但对全文中仅有的一处描写盘古神情的词语——“微笑”却一带而过,没有给予关注。教师将这些教学之中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有效地落实在第二课时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中,这正是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掌握。因此,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是获取学情的重要方法。
结语
有效的教学一定是建立在对于学情的充分把握基础之上,而对于学情的把握,需要我们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获取。以上笔者列举了四种做法,只是个人粗浅的思考,如何更加深入地開展学情研究,从而真正让教学立足学情,促进教与学的相得益彰、教学效益的充分提升,还需要我们继续行走在教研路上,不断探寻、总结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