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增长,从而也帮助了音乐教学更顺利的进行。在小学,特别是一年级新生由于身份从幼儿转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更为明显。相较于直接讲述,音乐更能从另一种方式:歌唱,来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将美好的品质记住。朗朗上口的歌词也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德育 音乐教学 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如今的教学发展趋势越来越注重于德育教育,而音乐则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音乐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来开展活动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传输德育的思想,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与学习。这既让学生学习到了音乐知识与技能,也灌输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是非观。此外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劳动、爱老师与爱同学,做到继承传统,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意识,开拓备课思维
德育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要落实到课堂中,做到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本中,第三课为《祖国您好》。由于一年级学生不是很了解国旗的意义,在开学便进行讲解,首先认真聆听《义勇军进行曲》(即《国歌》),感受国歌的魅力;接下来欣赏器乐作品《颂祖国》,感受器乐作品的特色;然后学习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通过认识国旗,了解国旗背后的故事,从而用歌唱的方式赞颂国旗。又如:歌曲《我爱米兰》让孩子们通过歌曲的形式歌颂他们喜爱的老师,从歌颂中无形的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尊敬、敬仰的态度。《粉刷匠》则着重培养儿童爱要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对不起,没关系》表现了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别人后,双方都知道有礼貌地认错和谅解。《大鞋和小鞋》主要描写了一个孩子穿爸爸的大鞋与穿娃娃的小鞋时,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所引发的不同感受。
这些教材内容都来自孩子们的生活,容易诱发孩子的情感,也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理解。
二、把握歌曲作品中心思想,与德育相互作用
在《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在歌曲中,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例如上面提到的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通过认识国、了解国旗背后的故事,从而用歌唱的方式赞颂国旗。
这就是德育与音乐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是独立的。而音乐教育具有道德化的功能,它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音乐教育能帮助教师正面引导学生,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重视过程中的教育,贯穿到每一个环节
教师应注意,德育教学要贯穿到每一个环節。不能不追求形式,照本宣科,要仔细观察学生,从实际中讲解问题的所在与解决方法。例如在上音乐课时,应该从孩子步入教室、课前练声、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游戏互动等培养儿童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使德育内容有机的渗透在教学中,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儿童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激发音乐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非常丰富,有歌唱教学、欣赏与鉴赏、乐理基本知识与音乐游戏等等类型。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古今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儿童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激发了儿童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切合学生自身实际,做到最优发展
在歌曲作品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励志故事,将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或让他们来讲故事,都有利于在他们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加入合适的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例如《卖报歌》中的爱国情怀,就十分值得学习。
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以身作则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潜移默化地学习。身为一名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儿童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结语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素养,同时,在专业技能方面也要不断进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发展,学习到更多的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作者王本贤。
关键词:德育 音乐教学 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如今的教学发展趋势越来越注重于德育教育,而音乐则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音乐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来开展活动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传输德育的思想,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与学习。这既让学生学习到了音乐知识与技能,也灌输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是非观。此外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劳动、爱老师与爱同学,做到继承传统,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意识,开拓备课思维
德育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要落实到课堂中,做到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本中,第三课为《祖国您好》。由于一年级学生不是很了解国旗的意义,在开学便进行讲解,首先认真聆听《义勇军进行曲》(即《国歌》),感受国歌的魅力;接下来欣赏器乐作品《颂祖国》,感受器乐作品的特色;然后学习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通过认识国旗,了解国旗背后的故事,从而用歌唱的方式赞颂国旗。又如:歌曲《我爱米兰》让孩子们通过歌曲的形式歌颂他们喜爱的老师,从歌颂中无形的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尊敬、敬仰的态度。《粉刷匠》则着重培养儿童爱要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对不起,没关系》表现了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别人后,双方都知道有礼貌地认错和谅解。《大鞋和小鞋》主要描写了一个孩子穿爸爸的大鞋与穿娃娃的小鞋时,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所引发的不同感受。
这些教材内容都来自孩子们的生活,容易诱发孩子的情感,也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理解。
二、把握歌曲作品中心思想,与德育相互作用
在《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在歌曲中,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例如上面提到的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通过认识国、了解国旗背后的故事,从而用歌唱的方式赞颂国旗。
这就是德育与音乐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是独立的。而音乐教育具有道德化的功能,它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音乐教育能帮助教师正面引导学生,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重视过程中的教育,贯穿到每一个环节
教师应注意,德育教学要贯穿到每一个环節。不能不追求形式,照本宣科,要仔细观察学生,从实际中讲解问题的所在与解决方法。例如在上音乐课时,应该从孩子步入教室、课前练声、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游戏互动等培养儿童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使德育内容有机的渗透在教学中,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儿童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激发音乐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非常丰富,有歌唱教学、欣赏与鉴赏、乐理基本知识与音乐游戏等等类型。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古今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儿童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激发了儿童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切合学生自身实际,做到最优发展
在歌曲作品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励志故事,将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或让他们来讲故事,都有利于在他们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加入合适的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例如《卖报歌》中的爱国情怀,就十分值得学习。
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以身作则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潜移默化地学习。身为一名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儿童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结语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素养,同时,在专业技能方面也要不断进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发展,学习到更多的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作者王本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