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一个安安静静的男子(作家印象)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m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冬夜,上初中的孩子看到我的床头上有一本书,名叫《今生寂寞》,她随手拿起来翻了翻,没想到一直喜欢看网络小说的她,却看得入了神,她说这本散文集写得好,每篇文章很短,笔触细腻,打动人心。她向我仔细询问了作者宋长玥的写作情况,说这样的书如果放在网上卖,或经策划推广,一定会销得不错。她要向她的同学们推荐这位诗人地域特色鲜明的作品。
  我的孩子阅读经历尚浅,爱看网络文字,为什么却偏偏喜欢看这本书呢?我有些吃惊和不解,想来想去应是作者在行文中真情流露,没有做作,文字功夫好,有张力,加之篇幅短,呈现的情景多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从他的笔端流出了不一般的细节,以及蛮有个人烙印的文风色彩。
  其实宋长玥之于我,我要恭恭敬敬地称他为老师。结识宋老师还得从20年前说起。
  我是一个来自四川阆中深山老林的农民。20年前,我还在西宁当搬运工,一位编发过我作品的资深编辑在民房里突然找到我,说青海唯一的市民生活报要创刊了,正在招兵买马,让我去试一试,看能不能当个记者。我连连摇头,这怎么可能呢?我是外地农村户口,更没有文凭,连报名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可这位老师说,他和宋老师是朋友,宋老师是那家报社新闻部负责人。他一再说,宋老师是青海有名的青年诗人,为人很热心。他坚持带着我见了宋老师。宋老师身体有些微胖,面带笑容地看了看我的简历以及发表的三篇诗文作品复印件,让我先回去,他要给编委会汇报后再说。
  这能行吗?对当记者,当时我真的没抱什么指望,因为我的自身条件太差了,我清楚得很。我继续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不过我对宋老师的作品有些留心了。我打工的西宁铁路西站货场有个简陋的收发室,我干完活常去看报。发现在青海数家报纸的副刊上时不时就有宋老师的作品,往往还是组诗,频频出现雪山、昆仑、雪峰、雪豹、飞鹰、秃鹫、海子沟……这些粗犷冷峻意象,尽显人性的空灵、狂野之美,赋予大美青海山川江源风情万种,颇有唐时边塞诗的风骨。我记住了宋老师和他的诗。
  过了一段时间,就在我彻底忘记了去应聘当记者这码事,抽着劣质烟喝着劣质散酒挥汗如雨的时候,意外地接到了宋老师的通知:马上来上班。我被破格录用了,且不用实习,第二个月中旬我就领到了工资和稿费,这一切至今想来都还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令人感动。为了不辜负宋老师和报社编委会的信任,我天天拼命地采写稿件。在日常工作中,宋老师非常看重才能,爱憎分明,坚守道义,他喜欢编发社会新闻和调查类稿件,只要一听说某位记者正在采写一篇惩恶扬善的稿子,宋老师在办公室哪怕等到深夜,也要等来稿件,第一时间编发,并鼓励记者要做有良知、心怀悲悯的人。
  当时新闻部人手少,工作任务重,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大家夜以继日,白加黑,但干得都很开心,心甘情愿加班加点,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报社有宋老师等一批爱岗敬业、体恤下属、才气纵横的优秀编辑。在出色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宋老师的作品也接连不断发表,那些写于深夜和凌晨的诗篇,揭示着他在努力寻找和表现命运的轨迹,对生活、生命、个体、时光、亲情、食物、特定人物和特定风景的思索与追问。
  “诗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耀光,在世界最高的地方,它更纯粹和真挚地观照着生命。”当现实与梦想叠加的时候,当现实照进梦想的时候,当梦想反衬出现实如铁的时候,这个高原上安安静静的男子,将灵魂和精神浸泡于字里行间,默默守望着属于自己的一片高地。
  后来宋老师离开报社,调到新的单位工作。但不管是在报社,还是在不多的偶遇中,我和他从来没有当面谈论过写作和诗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属于沉默寡言的人。但我从他的作品中略微知道了他年少时的坎坷——他博学的父亲在那个疯狂年代遭遇构陷,被发配到青海东部的农村劳动改造,一家人安静的生活从此改变。这些境遇深刻地影响了宋老师的童年和成年,也就不难理解他数十年在作品中为什么反反复复歌吟“男人”和“父亲”。诗观心灵,他说:当“男子”和“父亲”在我的诗歌中逐日高大起来,我知道我在青海找到了我该坚持的东西,这两个具象和青海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融合在一起,有一个过程,我走过来,理解了他们不可替代。
  2017年冬夜,我在微信朋友圈又读到了宋老师的短诗《梦境》:云朵下的少年已经苍老/他戴着父亲的王冠/独自走在人间:正是秋天/隐忍于沉静之美的命运/摊开手掌,用空无描述仅存的拥有/唯有那个孤单的人/至今尚未穿过掌心。读完我默默地点了个赞。他的忧伤沉郁和狂放不羁犹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归来的他在很多时候仍然是一个仰望星空和双亲的少年。
  近年来,宋老师先后出版了诗集《一个男人的青海》和长诗《前世的情歌》《西大荒》等,以真情诠释着诗歌的本质,以简单的文字构建内心世界。比如他的《苏木莲河:短章》:秋风起,后心凉/心尖上一层白霜/青海的秋风绊马蹄/马蹄下秋天一片枯黄/望麻的一对大眼睛/提着瞎灯笼赶路。在短短的数行诗句中,就生动呈现了蕴含青海“花儿”的情韵和悲秋,意境绵长。我觉得把此短章款款展开来,就是一段千言万语的艰难情路,也是一部出彩的言情小说,只是浓缩成精华——数行诗句就意旨深远了。
  我喜欢读宋老师的作品,更欢喜读他写的平凡人,比如《卖大煤的男人》《深夜候客的出租车司机》《爆米花的男人》《尕寺巷口的鞋摊》等,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不仅有一颗悲悯的心,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有一次在南山路西口,我遇到宋老师正走得满头大汗,他每天步行上班,极少乘车,当时他的住处至少离单位有十里路。聊天中得知,他长期坚持游泳、爬山,节假日到处走一走,转一转,寻访美食等等——宋老师热爱烟火,接地气,但内心清醒。在他的作品《顿珠》的结尾处这样写道:“‘他们每天都看看我。’顿珠说。我知道,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从八廓街转经回来休息了一个下午,现在,正不紧不慢地为家人准备着简单的晚饭。”还有他的作品《祝福亲人》有这样的句子:这些显而易见的幸福/时刻冲荡内心/这样的生活平实而美好/这样的日子/永远指向宁静与平和。
  是的,如果生活永远指向宁静与平和,我太喜欢这样云淡风轻一笑而过、输得起放得下的日子了,在这些平實常乐的岁月中,我们简朴的心灵却有星辰大海。
  作者简介:席窗烛,本名张普,四川阆中朱镇人,17岁到青海务工,现供职于西海都市报社,曾两次获得中宣部表彰。时隔18年后,2015年再度业余写作,已发表诗文逾百篇(首)。
其他文献
在今天,一个在文坛上初来乍到的新面孔,要想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赢得第一印象上的好感,然后再被批评家发现、关注、推崇,自然是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曲折叵测的刊发经历。有些作者凭借刊发自己成名作的著名文学期刊所具有的文学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凭借自己作品的某些卓异不凡的书写品质,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引发人们阅读上的涟漪效应,继而声名鹊起,迅速走红于小说界、诗歌界、散文界和评论界。而更多的作者,则要经历漫
期刊
80后作家索南才让的《接下来干什么》是一篇具有少数民族情调的小说,偷猎、巡山、追捕、复仇,还有雪野、麝香诸如此类,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有一种审美上的新鲜与跳跃。  小说叙述的内容并不复杂,叙述者“我”与另一位巡山队员金盖追捕偷猎者,金盖向“我”讲述自己的故事。虽然小说写了“我”与金盖如何追捕偷獵者、如何与偷猎者较量,但显然不是重点。小说的核心在于金盖的过往。所以,小说其实并不是关于偷猎,而是关于
期刊
1  青海作家的作品,给人总体印象是辽阔、伟岸、苍凉,即使书写温暖的散文随笔作品,也会有着岁月的纵深感,字里行间也会隐蔽着沧桑的皱褶,作品后面也一定会有高耸、深远、壮阔的“历史背板”。  但70后诗人阿甲,似乎有意“逃离”这种惯有的青海文学印象,他用一组忧伤、闲适、虚空的系列散文,宣告着自己的“背叛”,他在文章中清晰明白地表示,自己要走“另一条道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南山帖》一共30
期刊
葛文荣的小说我看的是“浮生记系列四篇”和“草原短篇小说“两篇,总体感觉他的创作基础不错,小说有自己的地域特色,草原,牧场,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也明白了小说的技巧,从故事设置看,起承转合都不错,最大的问题是有不少故事核,却没能讲好故事。  比如第一个短篇小说《石头》,让我想起了小时看的戏《墙头记》,大意也是讲的兄弟三人不愿养老人,老父亲把石头锁在柜子里,两家抢着养老人。后来,父亲去世了,儿子们才发现
期刊
评价一个陌生人的散文有时很容易———它出自内心忍不住的欢喜与冲动;而评价一个熟人的散文却显得很困难———它或许是出自一种友谊与内心的爱。面对辛茜的文字,内心的感触就不是前面这几个动词所能概括的。她对我而言是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指之前在一些刊物上读过她的不少作品;陌生指有关她的個人信息我一点都不知道,只是以一个前诗歌评论者的身份与直觉,从她的文字里看到她模糊的身份是置于西部、青海的大轮廓中的。
期刊
古典音乐规模盛大的年代已然落幕,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音乐运动,虽然曲折迂回,但自然渗透到我国社会并在民族的土壤中不断成长。无疑,从作曲的世纪到演奏的世纪的转换与变迁的过程中,我国涌现了无数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歌唱家。在这里,我所要叙述的并非是在全国音乐界、歌唱界光彩夺目的歌唱家,而是在青海这片高大陆上,一直心怀热情执着从事着看似喧嚣实则孤独的音乐歌唱和教育事业的吴一止老师。  工厂大院的音乐启蒙  
期刊
摘 要: 纷繁而不加修辞的动物意象构成萧红作品独具一格的审美特色,它们涵纳了萧红苦苦探询人类生存处境所得的思想结晶,又集文化意蕴、叙事功能和抒情功能为一体,是通往萧红作品核心世界的必经之路。萧红直面人的生存处境,在审美意象中引入象征思维,却又立足于“象”,构成了动物意象丰富的意义指涉。  关键词:萧红;动物;意象;独创性  翻开《萧红全集》,我们可以感受到北方的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即便
期刊
摘 要: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纵观全国新农村发展不难发现——基层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发展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非常重要。四川南部县寒坡乡四房嘴村雍宗满同志的成功事迹堪称典范。通过对当地村民走访调查和对走访记录、原始资料的认真分析,找出差异。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意见,探讨基层共产党员应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期刊
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年诗,但现在很少谈诗了。不仅在写诗的人面前提得少,生活中也几乎“失语”。这些年,和投缘的人只是喝喝酒,喝醉了就在西宁深夜的街道上吼两嗓子“花儿”。至于诗,有时仅仅是相聚的由头,只在三五知己之间,即使不说,也已心会。  不是没有说的话,而是生活中缺乏真正尊敬它的人。尤其现在,诗坛似乎成为一个走秀的舞台,“诗人”们晃来晃去,抛抛媚眼,甩甩长袖,自以为是;闹哄哄一场,只为证明自己存在,
期刊
在年轻的中国电影史上,女性银幕形象的刻画是其不得不提的浓墨重彩一笔,而其中,旧中国时期影片又由于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因素,则更为“女性”这一名词增添了独特的意识形态意义。笔者将这近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划分成三个部分,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力求探索出女性银幕形象流变的大致路线。  一 从早期电影说开去  自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定军山》横空出世,中国早期电影时期算是正式拉开了帷幕。但对于素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