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来 读进去 读出来 读下去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而且要把“读”贯穿始终,在“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在“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读下去”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读起来
   读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古往今来学习语文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读起来”了,语文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1.设置“读”的悬念
   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悬念,能激起儿童的阅读期待。以激趣导入为例,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世界多美呀》一课,老师首先出示“多美呀”三个字让学生读,然后在“多美呀”前面画一横线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填空,练习说话“什么多美呀”,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叙后,老师归结:“这些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世界’”。这时老师出示一个刚出壳不久的小鸡图片,问:“在小鸡眼里世界是什么样?”如此悬念,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留给“读”的时间
   要使学生能真正“读起来”,第一要求是教师让出讲析时间,让学生有读书的时间。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己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个性化当然无从谈起,而获得自主的前提是要还给学生读的时间。
   3.营造“读”的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影响学习进程的重要因素。同样,热切的阅读兴趣也总是伴着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产生的。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着力激活学生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验、阅读经历、审美体验,根据学生这方面的经验呈现课文内容,安排教学进程;或者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自己的理解,唤起学生的共鸣;或者利用各种手段,如音、诗、画、影像等,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浸润中产生读的欲望。
   4.设计“读”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的每次读,都应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提出“读”的要求,且这种要求是可望可及的,学生才会在读中不断体验成功,增强读的信心,这样便可变盲从性读书为探究式读书。
   5.留存“读”的空间
   阅读理解是多元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提出怪问题;问题理解有异议;问题有多种解答。这时,教师如果注意留存阅读空间,延时评价,便可较好地激发学生再读的兴趣。如在教学课文时,若学生提出与课文关系不太大的问题,老师不要作出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课文中能找到答案吗?请大家课后再查阅资料,帮助他攻克这个问题。”
   二、读进去
   所谓读进去,一是指读进文里去,把文章读懂;二是指读进心里去,记住文章。二者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又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l.加强“读”的引导
   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而应在重点的地方引导读,在难理解的地方引导读,教师的引导就在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使学生乐读不疲。
   2.注意“读”的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学过程中的多项互动。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读”的“互动”。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听多媒体课文录音,老师读,同学与同学之间互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指名读、集体读,使课堂上真正充满了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读的互动,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借鉴,在读中体悟课文内容。
   3.渗透“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如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书时要前后联系着读;要调动生活经验,在读中类比,在类比中感悟等,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有所得。
   4.重视“读”的评价
   及时准确的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读”的评价应注意:(l)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如学生读得好时,教师真诚地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赞美道:“你读得真好,很有感情。”(2)评价语言要多样。如学生评价老师范读,不仅说出教师读得好,而且说出好在哪,教师动情地说:“你说得太好啦,真是我的知音啊!”(3)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出学生读书时好在哪,不足在哪。(4)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有进步”,“像播音员一样”,“多么富有感情啊”,“多么正确流利啊”,这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动力。(5)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让教师那亲切温暖的举动,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灿烂的笑容成为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
   关于把文章读进心里去,即记住文章,我想,这里也有个方法问题。可以给课文配图,让学生根据文章画图画,体会课文顺序;也可以给诗配曲,让学生唱起来;还可以给故事配动作,让学生演起来,使学生在画、唱、演等游戏活动中记住文章内容。当然,也可以化整为零,分层推进。
   三、读出来
   这里所谓“读出来”,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把理解的成果通过朗读的形式展示出来;二是指读出课文以外的收获,即跳出课文看课文。读出课文以外的收获,一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在充分读懂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发表感想;二是由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抒发感受,去感染学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出来”的源地是课文,“出来”的途径是读。
   四、读下去
   “读下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出情趣,悟出方法,养成读的习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不光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文,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若学生达到这样的境界,何愁语文学不好?
   “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读下去”,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此,一辈子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教研室)
其他文献
从大学毕业至今连续担任10年的班主任,在这10年中,我困惑过,失败过,也成功过。如今细细品味班主任工作的苦和乐,确实有很多东西耐人寻味。以下是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严爱相济、掌握尺度   回忆自己当班主任的经历。刚毕业时,我和学生年龄相差不大,自认为和学生没有代沟,有很多共同语言。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事事都为学生着想,只要对学生有益的事我都为他们做。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一些学生在和我交往
目的 探讨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对老年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老年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
近些年,东胜区经济社会呈跨越式发展,利益结构不断调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也日益显现和爆发,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性、群体性、复杂性等新特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数量
西方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告诉我们读者阅读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将其用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上,就是课标所倡导的“多元解读”。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的多元阅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完善。   一、充分预设,绽放“多元解读”之花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
目的:  职业价值观(occupational values)决定个人择业行为以及入职后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对组织发展,乃至对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结合我国医务员工自身特点,编制我国本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杂志、影视和网络等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有效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
摘 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一方面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阅读教学传承丰富的人文精神。对这两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无论哪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要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来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思维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智力的核心是思维。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语文课就是“读读写写”,而品读则是学生感悟文本语言最有效的途径。   一、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妙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语言精炼、文字优美,是学生进行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于是我们的课堂,不论文本内容的深浅,不论篇幅的长短,“读了这段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读明白了什么?”一个学生感悟不到老师预设的答案,便再请一个,实在感悟不出,教师就挺身而出“老师还感悟到了……”似乎不这样就落后于课改了,就不是真正的自主课堂。可这样的课堂,特别是低年级的课堂,常常是少数孩子在和老师感悟着自己的感受,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