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而且要把“读”贯穿始终,在“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在“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读下去”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读起来
读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古往今来学习语文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读起来”了,语文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1.设置“读”的悬念
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悬念,能激起儿童的阅读期待。以激趣导入为例,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世界多美呀》一课,老师首先出示“多美呀”三个字让学生读,然后在“多美呀”前面画一横线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填空,练习说话“什么多美呀”,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叙后,老师归结:“这些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世界’”。这时老师出示一个刚出壳不久的小鸡图片,问:“在小鸡眼里世界是什么样?”如此悬念,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留给“读”的时间
要使学生能真正“读起来”,第一要求是教师让出讲析时间,让学生有读书的时间。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己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个性化当然无从谈起,而获得自主的前提是要还给学生读的时间。
3.营造“读”的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影响学习进程的重要因素。同样,热切的阅读兴趣也总是伴着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产生的。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着力激活学生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验、阅读经历、审美体验,根据学生这方面的经验呈现课文内容,安排教学进程;或者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自己的理解,唤起学生的共鸣;或者利用各种手段,如音、诗、画、影像等,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浸润中产生读的欲望。
4.设计“读”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的每次读,都应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提出“读”的要求,且这种要求是可望可及的,学生才会在读中不断体验成功,增强读的信心,这样便可变盲从性读书为探究式读书。
5.留存“读”的空间
阅读理解是多元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提出怪问题;问题理解有异议;问题有多种解答。这时,教师如果注意留存阅读空间,延时评价,便可较好地激发学生再读的兴趣。如在教学课文时,若学生提出与课文关系不太大的问题,老师不要作出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课文中能找到答案吗?请大家课后再查阅资料,帮助他攻克这个问题。”
二、读进去
所谓读进去,一是指读进文里去,把文章读懂;二是指读进心里去,记住文章。二者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又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l.加强“读”的引导
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而应在重点的地方引导读,在难理解的地方引导读,教师的引导就在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使学生乐读不疲。
2.注意“读”的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学过程中的多项互动。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读”的“互动”。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听多媒体课文录音,老师读,同学与同学之间互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指名读、集体读,使课堂上真正充满了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读的互动,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借鉴,在读中体悟课文内容。
3.渗透“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如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书时要前后联系着读;要调动生活经验,在读中类比,在类比中感悟等,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有所得。
4.重视“读”的评价
及时准确的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读”的评价应注意:(l)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如学生读得好时,教师真诚地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赞美道:“你读得真好,很有感情。”(2)评价语言要多样。如学生评价老师范读,不仅说出教师读得好,而且说出好在哪,教师动情地说:“你说得太好啦,真是我的知音啊!”(3)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出学生读书时好在哪,不足在哪。(4)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有进步”,“像播音员一样”,“多么富有感情啊”,“多么正确流利啊”,这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动力。(5)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让教师那亲切温暖的举动,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灿烂的笑容成为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
关于把文章读进心里去,即记住文章,我想,这里也有个方法问题。可以给课文配图,让学生根据文章画图画,体会课文顺序;也可以给诗配曲,让学生唱起来;还可以给故事配动作,让学生演起来,使学生在画、唱、演等游戏活动中记住文章内容。当然,也可以化整为零,分层推进。
三、读出来
这里所谓“读出来”,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把理解的成果通过朗读的形式展示出来;二是指读出课文以外的收获,即跳出课文看课文。读出课文以外的收获,一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在充分读懂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发表感想;二是由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抒发感受,去感染学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出来”的源地是课文,“出来”的途径是读。
四、读下去
“读下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出情趣,悟出方法,养成读的习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不光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文,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若学生达到这样的境界,何愁语文学不好?
“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读下去”,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此,一辈子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教研室)
一、读起来
读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古往今来学习语文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读起来”了,语文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1.设置“读”的悬念
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悬念,能激起儿童的阅读期待。以激趣导入为例,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世界多美呀》一课,老师首先出示“多美呀”三个字让学生读,然后在“多美呀”前面画一横线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填空,练习说话“什么多美呀”,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叙后,老师归结:“这些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世界’”。这时老师出示一个刚出壳不久的小鸡图片,问:“在小鸡眼里世界是什么样?”如此悬念,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留给“读”的时间
要使学生能真正“读起来”,第一要求是教师让出讲析时间,让学生有读书的时间。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己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个性化当然无从谈起,而获得自主的前提是要还给学生读的时间。
3.营造“读”的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影响学习进程的重要因素。同样,热切的阅读兴趣也总是伴着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产生的。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着力激活学生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验、阅读经历、审美体验,根据学生这方面的经验呈现课文内容,安排教学进程;或者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自己的理解,唤起学生的共鸣;或者利用各种手段,如音、诗、画、影像等,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浸润中产生读的欲望。
4.设计“读”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的每次读,都应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提出“读”的要求,且这种要求是可望可及的,学生才会在读中不断体验成功,增强读的信心,这样便可变盲从性读书为探究式读书。
5.留存“读”的空间
阅读理解是多元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提出怪问题;问题理解有异议;问题有多种解答。这时,教师如果注意留存阅读空间,延时评价,便可较好地激发学生再读的兴趣。如在教学课文时,若学生提出与课文关系不太大的问题,老师不要作出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课文中能找到答案吗?请大家课后再查阅资料,帮助他攻克这个问题。”
二、读进去
所谓读进去,一是指读进文里去,把文章读懂;二是指读进心里去,记住文章。二者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又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l.加强“读”的引导
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而应在重点的地方引导读,在难理解的地方引导读,教师的引导就在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使学生乐读不疲。
2.注意“读”的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学过程中的多项互动。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读”的“互动”。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听多媒体课文录音,老师读,同学与同学之间互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指名读、集体读,使课堂上真正充满了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读的互动,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借鉴,在读中体悟课文内容。
3.渗透“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如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书时要前后联系着读;要调动生活经验,在读中类比,在类比中感悟等,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有所得。
4.重视“读”的评价
及时准确的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读”的评价应注意:(l)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如学生读得好时,教师真诚地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赞美道:“你读得真好,很有感情。”(2)评价语言要多样。如学生评价老师范读,不仅说出教师读得好,而且说出好在哪,教师动情地说:“你说得太好啦,真是我的知音啊!”(3)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出学生读书时好在哪,不足在哪。(4)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有进步”,“像播音员一样”,“多么富有感情啊”,“多么正确流利啊”,这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动力。(5)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让教师那亲切温暖的举动,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灿烂的笑容成为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
关于把文章读进心里去,即记住文章,我想,这里也有个方法问题。可以给课文配图,让学生根据文章画图画,体会课文顺序;也可以给诗配曲,让学生唱起来;还可以给故事配动作,让学生演起来,使学生在画、唱、演等游戏活动中记住文章内容。当然,也可以化整为零,分层推进。
三、读出来
这里所谓“读出来”,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把理解的成果通过朗读的形式展示出来;二是指读出课文以外的收获,即跳出课文看课文。读出课文以外的收获,一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在充分读懂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发表感想;二是由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抒发感受,去感染学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出来”的源地是课文,“出来”的途径是读。
四、读下去
“读下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出情趣,悟出方法,养成读的习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不光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文,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若学生达到这样的境界,何愁语文学不好?
“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读下去”,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此,一辈子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