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45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的每个学段的古诗文诵读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积淀优秀古诗文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诗文课堂,诗情画意
  古人说:“诗言志”。这个“志”,就是作者通过诗作要表达的情感,也是众多古代诗歌的共同特点。例如,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体会到的是友情;读《游子吟》,我们体会到的是亲情;而读《悯农》,我们体会到的又是同情。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吟诵,这样的感情怎么来?是要靠教师想方设法去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呢?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是这样做的:(1) 把握诗的感情基调。上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背诵《赠汪伦》,由此引出“送别诗”,接着又复习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然后很自然地引入新诗的学习,这样既高效率地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朋友分别”这样的感情基调,从而自然地进入了诗的情感世界,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2)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情感。在学生大概了解了诗意之后,我问道:“诗中的哪些字词最能勾起你深深的依恋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从“烟花三月”中体会到了美景依旧,故人不在的伤感;从“孤”字中体会到了作者的孤单与寂寞;从“尽”与“唯”中体会到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自然变得尤为深刻。(3) 配乐升华情感。诗与歌本来就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我喜欢教古诗时选用一些恰当的乐曲。在这节课上,我准备了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那婉转、伤感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学生被震撼了,虽然是阳春三月,他们却说仿佛看到凄凉的秋天,这不正是作者当时的心境吗?
  与“诗情”相联的是“画意”。人们曾赞扬王维的诗是“诗中的画”,其实大多数的优秀诗词也是如此。我们读《忆江南》,脑中浮现的是江南春天明丽的景色;我们读《出塞》,眼前仿佛又看见塞北大漠上激烈的战争场面。记得一位名师上《江雪》时,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画,然后让学生根据《江雪》的诗句不断地修改画面上的内容,最后诗读懂了,诗中的意境也完全展示在画面上,教学方法的新颖让人拍案叫绝。在教学中,我总是通过想象画面,口头描述画面,用画笔描绘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文的“画意”。
  二、 课外积累,精选材料
  课本中的诗文只能起到引领作用,我觉得古诗文学习的工夫主要在课外,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累、诵读适宜的古诗文?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考虑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选择揭示社会及事物发展规律的作品。如刘禹锡的《浪淘沙》等。(2) 选择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怀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3) 选择描写优美意境的作品。如李白的《秋风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4) 选择反映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作品。如《孟子》、《论语》等。
  这些优秀的古诗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学生们,值得他们去积累、诵读。我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这些优秀古诗文,起步就站在这些人类文化巨人的肩膀上,最终成为他们丰富的思想资源,为他们的人生打好基础。
  三、 营造氛围,耳濡目染
  现在的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缺少的是学习古诗文的氛围,因此,我特别注意了这个“氛围”的营造。首先,在教室的布置这个显性的环境上下工夫。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上用毛笔书写的摘自古代优秀诗文的条幅;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开辟“每天一诗”专栏,而且每一周都有主题,这样不但美化了教室,又创造了学习古诗文的儒雅氛围,使学生在班级所言、所闻、所见的皆是经典古诗文。另外,在时间上要有所保证。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充分利用每天晨读和课前两分钟时间来诵读古诗文。其次,充分利用“周围的人”这个隐性环境的影响作用。在与家长进行沟通之后,我要求他们在家中督促孩子,每天保证用10分钟学习古诗文(摘抄古诗文并背诵下来),争取每周都有新的收获,这样学习环境就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小学生最爱模仿的人是老师,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课堂教学中,我不时穿插一些内容相符的古诗文,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宽,更使课堂教学趣味盎然,学生兴趣浓厚;晨读时,我总是和学生一起拿起古诗文读起来。在我的努力下,班上出现了人人熟读古诗文的喜人景象。慢慢地,我发现学生们的谈吐文雅了,逐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 讲究方法,激发兴趣
  由于知识水平和基础所限,学生常常因为不理解或难体会,给学习诵读古诗文带来了困难。因此,我大胆创新,不断探索,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
  在教学中,我采用“据时分类”的方法帮助诵读学生、记忆、默写将诗的内容按时间分为春、夏、秋、冬,在诗的百花园中,带着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塘,秋看红枫山,冬吟白雪歌,顺着四季背起来,从《春日》《村居》到《小池》《所见》,从《长安秋望》《登乐游原》到《问六十九》《惊雪》,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宁静的冬……我又采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诵读,如背诵主观感情的古诗文,就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诵读《孝经》时配上古典民乐;吟诵风光无限的古诗文,配以优美的自然画面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沉浸于古诗文中,从而受到感染熏陶。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小品、诗配画、课本剧、快板、改写等方式学习古诗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寓教于乐,我在班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擂台赛”“经典古诗文书法比赛”“漫游古诗文王国”,评选每月“诵读之星”“背诗明星”,以诵读古诗文为题目的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日益高涨,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绣溪小学)
其他文献
(接上期)    二、 教育反思:语文传统的缺失与语文的回归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人一直批评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益低,“少、慢、差、费”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所遭遇的诟骂。  时至今日,义务教育普及了,高中教育也在普及之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了,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抱怨声仍不绝于耳。不会写字,语言素质差,文字能力不强,是大中学毕业生的通病。原因何在呢?仅仅从现象上分析,就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政府需要面对日趋繁杂的公共事务,这对政府的能力是一大挑战。而公务员作为政府的人格化身,其绩效水平决定着政府管理国家经济、
20世纪50年代,我读小学,当时读的书并不多,读完初中就闹“文革”,问题没有显出来。当我走上社会,认识到自己读书过少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我误了“时”。如同农耕一样,“时节”极其重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最适合阅读的书籍,当时不读,指望以后再补,是很多人的想法;可是当我们到了有些空闲,以为可以补课时,就会发现,已经形成了障碍,即使秉烛之明强于昧行,终不如日出之阳啊!  多年在高中教学,我发现
最近听了一些小学语文课,看了一些教案,感到有些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尽合理。这与这些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不准有关。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把我对几篇课文有关问题的理解简述如下,希望对老师们理解与把握课文能有所启发。    文章的主题  姥姥的剪纸    有人这样设计《姥姥的剪纸》教学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剪纸的神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
【设计理念】  我备课的时候,一直拒绝“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常见构思,我喜欢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收大放的设计思路。要舍得放弃,敢于取舍,面面俱到就等于没有重点。  本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课文第四、五、六、七自然段上,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护士长叶欣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和高效率,从中体会出她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一、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50674)的成果之一。    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构成,厘清语文课程与母语教育的关系,从关系思维出发,有助于建构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语文课程与母语教育的关系  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大致有三条路径:  一是与生俱来的潜能。母语是人生的第一语言。人的发展与
时下,在一些语文教育名家纷纷呼吁之下,写字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们的重视,但由于被“应试”之风熏染多年,写字教学受到“应试”的影响,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简单,评价手段单一。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热爱写字、快乐写字呢?应注意如下三方面。  一、 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学校的特色,重点要抓好“一个基础”,处理好“一个关系”。  1.“一个基础”,即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