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课作为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针对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研究,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期为推动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实践;探究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加强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体格健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课程范围狭窄、学习任务艰巨,初中生体育学习时间短,不具备理想条件,因此有必要对现状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增加体育锻炼。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质量差、教学效率低下,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1.学生对体育课程不重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学习的科目较多,课程安排紧张,学习强度较大,因此作为体育的学习,学生往往只是针对考试科目进行练习,达标后就不再重视体育学习,导致初中体育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体育科目的学习内容较多,包括理论知识、运动技能、身体机能、心理素质等。因此学生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无法有效地达到体育教学的效果,造成体育教学质量低下。同时,也将使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和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难度加大。
2.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体育课通常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感到厌烦和厌倦。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学生与时俱进的多样化现实需求。由于教学方式老套,学生内心常常有抵触情绪,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體,目前教学与改革思路不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
二、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对策探究
初中体育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对建立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有效对策,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重视体育学习
体育课包括体育技能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这两门课要科学组织,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锻炼,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将体育学习的优势向学生进行讲解,积极有效的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够放松心情,缓解文化课程学习的压力,纾解心中的烦恼,保持健康良好的状态,还能够有效提升身体的综合素质,练就强健的体魄,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和铺垫。此外体育课程中心理与健康的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面临诸如中考、高考以及其他人生大事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事情,使人生不留遗憾。
2.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受课本和操场的限制,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大多是游戏、跑步等简单的练习,难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相关视频,从而使体育活动更加生动有趣。随着体育教学新技术的应用,一些学生会对体育产生兴趣。此外,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体育比赛,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细节。因此,体育课不仅变得令人兴奋,而且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作为初中体育老师,不仅要负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负责。只有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相适应,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积极的游戏教学法,帮助学生忘记压力引起的抑郁,重拾对幸福的信心,筑起强大的心理防线,预防生活中遇到的或暂时的困难导致精神崩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建立阳光豁达的人生营造心理修养的土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结论
综上所述,鉴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改革初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积极改进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体育教学任重道远,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雪明.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6):123+125.
[2]成晓文.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9(30):151.
[3]肖莉.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1):99+110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实践;探究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加强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体格健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课程范围狭窄、学习任务艰巨,初中生体育学习时间短,不具备理想条件,因此有必要对现状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增加体育锻炼。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质量差、教学效率低下,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1.学生对体育课程不重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学习的科目较多,课程安排紧张,学习强度较大,因此作为体育的学习,学生往往只是针对考试科目进行练习,达标后就不再重视体育学习,导致初中体育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体育科目的学习内容较多,包括理论知识、运动技能、身体机能、心理素质等。因此学生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无法有效地达到体育教学的效果,造成体育教学质量低下。同时,也将使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和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难度加大。
2.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体育课通常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感到厌烦和厌倦。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学生与时俱进的多样化现实需求。由于教学方式老套,学生内心常常有抵触情绪,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體,目前教学与改革思路不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
二、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对策探究
初中体育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对建立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有效对策,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重视体育学习
体育课包括体育技能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这两门课要科学组织,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锻炼,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将体育学习的优势向学生进行讲解,积极有效的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够放松心情,缓解文化课程学习的压力,纾解心中的烦恼,保持健康良好的状态,还能够有效提升身体的综合素质,练就强健的体魄,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和铺垫。此外体育课程中心理与健康的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面临诸如中考、高考以及其他人生大事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事情,使人生不留遗憾。
2.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受课本和操场的限制,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大多是游戏、跑步等简单的练习,难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相关视频,从而使体育活动更加生动有趣。随着体育教学新技术的应用,一些学生会对体育产生兴趣。此外,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体育比赛,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细节。因此,体育课不仅变得令人兴奋,而且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作为初中体育老师,不仅要负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负责。只有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相适应,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积极的游戏教学法,帮助学生忘记压力引起的抑郁,重拾对幸福的信心,筑起强大的心理防线,预防生活中遇到的或暂时的困难导致精神崩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建立阳光豁达的人生营造心理修养的土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结论
综上所述,鉴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改革初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积极改进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体育教学任重道远,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雪明.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6):123+125.
[2]成晓文.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9(30):151.
[3]肖莉.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