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这里,是广大学子学习深造的不悔选择;这里,显示了海南建省办特区20多年以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当波澜壮阔的2009年即将画上句号,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也走过了新升格以来波澜壮阔的五年。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学院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愈发显得成熟和稳重。当我们驻足在这里,回首“经贸人”不平凡的创业发展之路时,我们发现一路之上有艰难险阻,但更多的是开拓进取、和谐奋发。
而今,学院已度过了建设发展的最初阶段,站立在发展的新的起跑线上。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正从新的起点扬帆起航,走向更壮丽、更美好的明天。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外经贸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的省属国有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为海南省对外贸易学校,始建于1985年6月,1998年被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2004年7月5日,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成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同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核准备案。
2006年夏,新升格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海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如期迁到了海南省高校新区,开始了不平凡的创业发展之路。
新校区创建之初,“经贸人”面对建校资金紧张、道路不畅、雨季施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省教育厅指导、各有关部门及国家开发银行大力支持下,积极运作,如期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的建设,在新校园里迎来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3000名新生。短短四年过去了,海南桂林洋高校区崛起了一座占地68.8公顷、气势恢弘、美丽和谐的大学校园。在这个新的校园里,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图书馆大楼、学术交流中心,鳞次栉比;运动场、人工湖、百果林,星罗棋布。便利的交通、优越的人文环境、巨大的发展潜力,使这里不仅成为广大学子学习深造的不悔选择,也显示了海南建省办特区20多年以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如今,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规模逐年增大,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开设的专业(方向)达到38个。
学校办学格局根据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实现多元化。招生的专业涵盖了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应用外语、旅游管理、信息技术、艺术设计及机电、汽车维修等领域。同时通过外引内联的方式,加强对外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美国伊利诺东联学院、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等国内外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还建立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试鉴定机构,为学生实现“一专多能”“一专多职”“一专多证”、上岗就业提供了方便,也为海南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各种岗位资格考试鉴定提供优质服务,赢得了海南省教育与培训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完成了基本的硬件建设之后,在“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思想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确定了“专业 技能 双语(汉语和英语) 计算机”的强化实践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订单式、模块式”的培养模式和就业体系。已与100多家省内外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或订单培养协议,并且在海南省高校中率先实行了“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和“2 1”等教学就业模式,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岗位实际融合,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衔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近两年举行的供需见面会上,本院首届专科毕业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经过几年来的积极引进和在职培训,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尤其是现任领导班子上任后,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非常措施积极引进了一大批高学历、教学科研能力强和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现有教职工近500人,其中博士、硕士占30%以上,教授、副教授70名,讲师近90名,“双师型”教师100多人,并聘有来自境内外高校、政府机构、企业高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200多人,还有多名外籍教师长年在校执教。已形成具有鲜明的经贸专业学科特色、结构日趋优化与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整体实力达到海南高等职业院校的先进水平。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时间虽然不长,但一直致力于校园文化底蕴的积累。我们提出用人文关怀精神、创业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的校园主体文化,努力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具备熟练的职业能力和文化精神的新型企业经营管理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共同建设和谐美好校园的理念指导下,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和学院休戚与共、荣辱相伴的凝聚力,形成了“院兴我兴、院荣我荣”和谐奋发的文化氛围。
而今,学院已度过了建设发展的最初阶段,站立在发展的新的起跑线上。困难伴随着机会对新的“经贸人”提出新的挑战。2008年9月,中共海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来校了解学院建设及办学情况并慰问全体教师,表示了省委对本院的建设发展、人才培养的关心与支持。同年4月,罗保铭省长来到桂林洋高校区视察并在本院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解决高校区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高校区新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及政策支持,使我们倍受鼓舞。目前,全院师生员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继续发扬创业创新精神,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为海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狠抓管理,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争取在不长的时间里,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经贸类高职院校,并努力争取进入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行列。
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院提出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突出职教、以研促学”的办学指导思想,紧紧扣住职业教育这个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创经贸品牌,走特色办学之路。遵循“既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能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干,以教学为主轴的办学理念。
学院经过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确立了“将学院建设成为海南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能主动适应市场需要,自我滚动发展,进入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行列”的发展目标。
学院已逐步形成集高职(专科)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本科函授教育、本科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对外合作办学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格局,充分发挥了在经济贸易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示范辐射作用。
目前学院已分别与美国伊利诺东联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教育部联合举办中美双联大专班、经贸英语课程班,并成功输送12名学生赴美学习;还与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澳大利亚西澳州中央技术教育学院、英国伯恩茅斯普尔学院等达成合作意向。从2007年11月至今,根据学院与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所签订的合作协议中确定的“双方将开展定期的师生互访和短期培训活动”约定,已经有两批丹麦学生到学院来进行短期培训和开展文化教育交流,学院也派出了数名师生赴丹麦访问学习交流。对外汉语教学项目已开始筹办。韩国留学生多次访问学院,加强了两国学生文化交流。2005年8月,应本院邀请,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名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无伴奏合唱团前来海口市访问演出,轰动一时,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二、积极引进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作为一所从中专升格不久的高职学院,在完成了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之后,实现内涵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缺乏高素质、执教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各种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打造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学院新领导班子经过对学院现状充分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从2008年6月份开始,队伍建设加快了工作的步伐。
2008年8月,引进了三十多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硕士研究生一批以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了推进这一工作,学院领导旗帜鲜明地提出“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情感温暖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用机制激发人才”的口号,并确定了民主、公正、公开的人才引进原则与操作程序,把专业教师的引进的知情权、建议权、考察权下放到各系部,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促使人才引进工作健康发展。
在人才引进的同时,还加大了对现有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鼓励广大教师通过在职读研、外出进修、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与工作能力。
根据上级的安排,经过民主酝酿、考察、公示、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等一系列程序的运作,提拔了一批同志担任处级部门领导,调整了部分中层干部的工作岗位,充分体现“德、能、绩、勤、廉”的选拔任用原则,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强化了领导能力与执行能力。
针对辅导员工作内容与待遇不相适应、辅导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情况,作出了表现较好的辅导员优先入编的决定,大大激发了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同时出台了辅导员管理规定,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和机会,使他们安心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约束制度,充分体现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科学的建设原则。
三、强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实现内涵发展的着力点是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取决于决策者把教学摆在什么位置上,如何根据高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人才培养定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学院党委书记张志坚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干,以教学为主轴”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教学在全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院注重内涵发展,调整投入方向,在有限的资金中加大对教学的投入,以充实完善教学条件的建设。如暂缓了绿化工程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院的教学改革重点放在缩减课堂理论教学时间上,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达到6:4,把教学总授课的时数减少到1600学时,课程力求少而精,提高授课质量。
试行和推广2 1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在岗实践时间,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办学模式上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实现校企共赢。努力开辟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2009年10月,信息技术系2009届200余名同学远赴江苏省昆山昆达电脑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2个月的顶岗实习;旅游管理系与三亚亚龙湾度假别墅酒店、三亚亚龙湾泊尔曼度假酒店、海南西海岸温泉度假酒店、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一批旅游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并派出了2009届260名毕业生上岗实习。这是继财务管理系、信息技术系、艺术设计系等专业建立实训基地之后,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又一重大进展。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8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24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企业的需求,学院积极探索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旅游管理系先后与海口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海南中天高尔夫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为企业定向培养适用人才,实现了学生“订单就业”。在招生时,企业参与学生面试,面试合格入学即与学生签订培养、就业协议,并提前介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从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毕业指导,甚至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学的深度合作。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业后,就到企业实习、就业。在旅游管理系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学院各系正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进一步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推进这一模式。
2010年,学院将迎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院上下团结一心,确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应对战略,以迎接评估为契机,全面开展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各系部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名师评选、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制度设立和激励约束制度建设等方面逐步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学院实现科学发展、提升办学实力、争取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行列积累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条件。
四、加强实训实习教学,彰显高职教育办学优势和特色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具有自己的办学特点。近年来,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提出了“突出职教,以研促学”办学原则,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采取了各种途径加强实训教学和实习,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首先,加强了各类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建立校外专业实训基地,如机电工程系在临高海军舰艇修理厂设立了实训基地;艺术设计系在澄迈开设了工艺品制作基地,专门安排学生在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开展松散型实训,与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定期地根据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训,顶岗实习,如工商管理系与金手指集团公司建立了互补型的联系,既根据需要派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及工作,又让企业专业人员走入课堂开设讲座,开展培训;又如旅游管理系与喜来登等五星级酒店建立顶岗实习基地,也收到帮助学生增长技能,感受特定企业文化和职业要求的效果。三是根据共青团中央关于建立青年创业基地的通知精神,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24个青年创业基地,发挥共青团在实践教学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加强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增强学院的实训教学能力,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完成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这种实训方式对经济贸易、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具有较突出的效果。如信息技术系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建立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财务管理系省级实训基地和机电工程系的汽车维修实验室、艺术设计系的专业实训室。
其次,加强了现有实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提升实训水平。作为刚刚升格的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建设资金的制约,不可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实训设施的购置和实训场地的建设,因此,我们一方面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借鸡下蛋,另一方面以我为主,对校内实训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在实训时间、专业组合等方面实现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和最优化。
第三,强化实训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以往教师安排,学生被动练习的传统实训模式,对实训内容、过程和方式进行合理设计,把实训课业纳入了日常教学管理中,及时进行评估,使得实训教学真正发挥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
五、聘请“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业实现专业教学、实习就业的密切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是高职学院一直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学院在这一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深层次的发展。
2008年11月,黄景贵院长为五位资深企业界人士颁发了“校外职业发展导师”证书,这在海南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不但开创了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而且赋予了校企合作新的内涵。通过这些职业导师的指导与引荐,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而且,它还是学院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构成要素,使我们的教学增加了实际应用性,其带动辐射作用不言而喻。
当波澜壮阔的2009年即将画上句号,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也走过了新升格以来波澜壮阔的五年。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学院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愈发显得成熟和稳重。当我们驻足在这里,回首“经贸人”不平凡的创业发展之路时,我们发现一路之上有艰难险阻,但更多的是开拓进取、和谐奋发。
而今,学院已度过了建设发展的最初阶段,站立在发展的新的起跑线上。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正从新的起点扬帆起航,走向更壮丽、更美好的明天。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外经贸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的省属国有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为海南省对外贸易学校,始建于1985年6月,1998年被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2004年7月5日,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成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同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核准备案。
2006年夏,新升格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海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如期迁到了海南省高校新区,开始了不平凡的创业发展之路。
新校区创建之初,“经贸人”面对建校资金紧张、道路不畅、雨季施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省教育厅指导、各有关部门及国家开发银行大力支持下,积极运作,如期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的建设,在新校园里迎来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3000名新生。短短四年过去了,海南桂林洋高校区崛起了一座占地68.8公顷、气势恢弘、美丽和谐的大学校园。在这个新的校园里,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图书馆大楼、学术交流中心,鳞次栉比;运动场、人工湖、百果林,星罗棋布。便利的交通、优越的人文环境、巨大的发展潜力,使这里不仅成为广大学子学习深造的不悔选择,也显示了海南建省办特区20多年以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如今,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规模逐年增大,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开设的专业(方向)达到38个。
学校办学格局根据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实现多元化。招生的专业涵盖了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应用外语、旅游管理、信息技术、艺术设计及机电、汽车维修等领域。同时通过外引内联的方式,加强对外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美国伊利诺东联学院、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等国内外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还建立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试鉴定机构,为学生实现“一专多能”“一专多职”“一专多证”、上岗就业提供了方便,也为海南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各种岗位资格考试鉴定提供优质服务,赢得了海南省教育与培训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完成了基本的硬件建设之后,在“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思想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确定了“专业 技能 双语(汉语和英语) 计算机”的强化实践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订单式、模块式”的培养模式和就业体系。已与100多家省内外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或订单培养协议,并且在海南省高校中率先实行了“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和“2 1”等教学就业模式,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岗位实际融合,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衔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近两年举行的供需见面会上,本院首届专科毕业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经过几年来的积极引进和在职培训,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尤其是现任领导班子上任后,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非常措施积极引进了一大批高学历、教学科研能力强和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现有教职工近500人,其中博士、硕士占30%以上,教授、副教授70名,讲师近90名,“双师型”教师100多人,并聘有来自境内外高校、政府机构、企业高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200多人,还有多名外籍教师长年在校执教。已形成具有鲜明的经贸专业学科特色、结构日趋优化与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整体实力达到海南高等职业院校的先进水平。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时间虽然不长,但一直致力于校园文化底蕴的积累。我们提出用人文关怀精神、创业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的校园主体文化,努力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具备熟练的职业能力和文化精神的新型企业经营管理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共同建设和谐美好校园的理念指导下,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和学院休戚与共、荣辱相伴的凝聚力,形成了“院兴我兴、院荣我荣”和谐奋发的文化氛围。
而今,学院已度过了建设发展的最初阶段,站立在发展的新的起跑线上。困难伴随着机会对新的“经贸人”提出新的挑战。2008年9月,中共海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来校了解学院建设及办学情况并慰问全体教师,表示了省委对本院的建设发展、人才培养的关心与支持。同年4月,罗保铭省长来到桂林洋高校区视察并在本院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解决高校区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高校区新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及政策支持,使我们倍受鼓舞。目前,全院师生员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继续发扬创业创新精神,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为海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狠抓管理,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争取在不长的时间里,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经贸类高职院校,并努力争取进入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行列。
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院提出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突出职教、以研促学”的办学指导思想,紧紧扣住职业教育这个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创经贸品牌,走特色办学之路。遵循“既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能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干,以教学为主轴的办学理念。
学院经过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确立了“将学院建设成为海南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能主动适应市场需要,自我滚动发展,进入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行列”的发展目标。
学院已逐步形成集高职(专科)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本科函授教育、本科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对外合作办学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格局,充分发挥了在经济贸易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示范辐射作用。
目前学院已分别与美国伊利诺东联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教育部联合举办中美双联大专班、经贸英语课程班,并成功输送12名学生赴美学习;还与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澳大利亚西澳州中央技术教育学院、英国伯恩茅斯普尔学院等达成合作意向。从2007年11月至今,根据学院与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所签订的合作协议中确定的“双方将开展定期的师生互访和短期培训活动”约定,已经有两批丹麦学生到学院来进行短期培训和开展文化教育交流,学院也派出了数名师生赴丹麦访问学习交流。对外汉语教学项目已开始筹办。韩国留学生多次访问学院,加强了两国学生文化交流。2005年8月,应本院邀请,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名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无伴奏合唱团前来海口市访问演出,轰动一时,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二、积极引进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作为一所从中专升格不久的高职学院,在完成了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之后,实现内涵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缺乏高素质、执教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各种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打造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学院新领导班子经过对学院现状充分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从2008年6月份开始,队伍建设加快了工作的步伐。
2008年8月,引进了三十多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硕士研究生一批以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了推进这一工作,学院领导旗帜鲜明地提出“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情感温暖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用机制激发人才”的口号,并确定了民主、公正、公开的人才引进原则与操作程序,把专业教师的引进的知情权、建议权、考察权下放到各系部,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促使人才引进工作健康发展。
在人才引进的同时,还加大了对现有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鼓励广大教师通过在职读研、外出进修、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与工作能力。
根据上级的安排,经过民主酝酿、考察、公示、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等一系列程序的运作,提拔了一批同志担任处级部门领导,调整了部分中层干部的工作岗位,充分体现“德、能、绩、勤、廉”的选拔任用原则,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强化了领导能力与执行能力。
针对辅导员工作内容与待遇不相适应、辅导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情况,作出了表现较好的辅导员优先入编的决定,大大激发了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同时出台了辅导员管理规定,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和机会,使他们安心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约束制度,充分体现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科学的建设原则。
三、强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实现内涵发展的着力点是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取决于决策者把教学摆在什么位置上,如何根据高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人才培养定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学院党委书记张志坚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干,以教学为主轴”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教学在全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院注重内涵发展,调整投入方向,在有限的资金中加大对教学的投入,以充实完善教学条件的建设。如暂缓了绿化工程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院的教学改革重点放在缩减课堂理论教学时间上,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达到6:4,把教学总授课的时数减少到1600学时,课程力求少而精,提高授课质量。
试行和推广2 1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在岗实践时间,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办学模式上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实现校企共赢。努力开辟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2009年10月,信息技术系2009届200余名同学远赴江苏省昆山昆达电脑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2个月的顶岗实习;旅游管理系与三亚亚龙湾度假别墅酒店、三亚亚龙湾泊尔曼度假酒店、海南西海岸温泉度假酒店、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一批旅游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并派出了2009届260名毕业生上岗实习。这是继财务管理系、信息技术系、艺术设计系等专业建立实训基地之后,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又一重大进展。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8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24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企业的需求,学院积极探索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旅游管理系先后与海口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海南中天高尔夫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为企业定向培养适用人才,实现了学生“订单就业”。在招生时,企业参与学生面试,面试合格入学即与学生签订培养、就业协议,并提前介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从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毕业指导,甚至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学的深度合作。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业后,就到企业实习、就业。在旅游管理系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学院各系正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进一步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推进这一模式。
2010年,学院将迎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院上下团结一心,确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应对战略,以迎接评估为契机,全面开展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各系部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名师评选、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制度设立和激励约束制度建设等方面逐步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学院实现科学发展、提升办学实力、争取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行列积累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条件。
四、加强实训实习教学,彰显高职教育办学优势和特色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具有自己的办学特点。近年来,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提出了“突出职教,以研促学”办学原则,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采取了各种途径加强实训教学和实习,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首先,加强了各类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建立校外专业实训基地,如机电工程系在临高海军舰艇修理厂设立了实训基地;艺术设计系在澄迈开设了工艺品制作基地,专门安排学生在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开展松散型实训,与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定期地根据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训,顶岗实习,如工商管理系与金手指集团公司建立了互补型的联系,既根据需要派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及工作,又让企业专业人员走入课堂开设讲座,开展培训;又如旅游管理系与喜来登等五星级酒店建立顶岗实习基地,也收到帮助学生增长技能,感受特定企业文化和职业要求的效果。三是根据共青团中央关于建立青年创业基地的通知精神,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24个青年创业基地,发挥共青团在实践教学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加强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增强学院的实训教学能力,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完成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这种实训方式对经济贸易、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具有较突出的效果。如信息技术系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建立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财务管理系省级实训基地和机电工程系的汽车维修实验室、艺术设计系的专业实训室。
其次,加强了现有实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提升实训水平。作为刚刚升格的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建设资金的制约,不可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实训设施的购置和实训场地的建设,因此,我们一方面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借鸡下蛋,另一方面以我为主,对校内实训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在实训时间、专业组合等方面实现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和最优化。
第三,强化实训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以往教师安排,学生被动练习的传统实训模式,对实训内容、过程和方式进行合理设计,把实训课业纳入了日常教学管理中,及时进行评估,使得实训教学真正发挥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
五、聘请“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业实现专业教学、实习就业的密切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是高职学院一直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学院在这一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深层次的发展。
2008年11月,黄景贵院长为五位资深企业界人士颁发了“校外职业发展导师”证书,这在海南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不但开创了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而且赋予了校企合作新的内涵。通过这些职业导师的指导与引荐,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而且,它还是学院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构成要素,使我们的教学增加了实际应用性,其带动辐射作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