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阅读业务杂志能让我们这些普通老师与名师课堂亲密接触。特别是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后,使我们与名师课堂走得更近,也走得更勤了。很自然的,我们许多老师也把名师的课堂或多或少地“搬”进了自己的课堂。
我曾经在网上认真观看了北大附小潘东军老师的习作教学课《介绍我自己》,深为潘老师完美的设计、适时的引导和精炼的语言所折服。该课分两课时设计,第一课时是指导和习作,第二课时是讲评和修改。课堂一开始,潘老师就为学生设置了共度快乐时光的情境,弄清楚一个人的声音、外表、性格、爱好、经历等都和别人不一样,这就是一个人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做“找特点”的游戏,将男女各一名同学请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说出他们的不同之处。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潘老师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然后让学生大胆地介绍自己。还告诉孩子们,自己介绍自己,要介绍什么不介绍什么都是自己做主,自己说了算。学生在潘老师的引导下,或在班上大胆发言,或在小组内交流,说出了自己的长相、性格、爱好或与众不同的经历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老师说得少而精,学生说得多而有个性。这个时候学生完成习作就水到渠成了。第二课时,潘老师设置的情境是快乐时光续集。同样以游戏“猜猜我是谁”开头,念的是学生的习作片段,要大家猜猜是哪个同学,让学生明白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别人就能猜到。然后是写得最好的两个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大家交流他们哪里写得好。接着指导学生怎么改作文,老师示范后,就是同学互改,最后是自己修改,学生的作文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了一个台阶。这样的课堂很轻松也很实在,对学生很有用。我想,能不能把这堂课搬进自己的课堂呢?
前不久,我校举行习作教学比武,正在教一年级的我也要参赛,于是我决定学习潘老师,也上《介绍我自己》。在试教时,考虑到她教的内容是第六册,而我们这里的三年级还在读第五册,她的教学时间是两课时,而我只有一课时,我决定降低习作的难度,用范文引路,“扶”着学生走。再加上是用别的班上课,我和学生都不熟悉,我就用自我介绍开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暗示“自我介绍”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中间的环节就跟潘老师设计的差不多。可是学生并没有潘老师的学生那样积极发言,即使发言也没有那些同学说得那么清楚具体,我不得不越俎代庖,帮他们说清楚说具体,于是变成我说得多学生说得少。我还是担心学生不会写,又出示了两个习作片段和一篇学生习作让学生读,再让学生写。学生写习作时,我巡视发现,所有的同学都会写了,不过大多都是仿照我出示的范文写的。由于前面指导时间花得过多,学生没能在课堂上完成习作。让一个学生念一念自己写的精彩片段后,我作了一个简单的讲评,这堂课就匆匆结束了。
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习作要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教师的指导就是要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把句子说清楚,说生动,说具体。而我,课堂一开始的自我介绍,虽然起到引路的作用,但是同时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我不应该低估学生,应该像潘老师那样直接用游戏引入课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年龄小,习作知识不够,习作经验不多的情况,我也不应该照搬潘老师指导学生写全文的设计,应该选取一个方面,在这一节课里完成。比如就学写人物的外貌,告诉学生怎么观察人物的外貌,怎样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写清楚,写生动,写具体,怎么按一定的顺序写,又不面面俱到。整个课堂同样可以根据中年级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细观察,说特点”的游戏,也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外貌,或者观察一个同学,再写出他(她)的外貌特点,做做“猜猜我是谁”或者“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习作,掌握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做到一课有一得。再在以后的课时里安排怎么写自己的性格、爱好或经历的事情等。几个片段结合在一起,学生同样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介绍自己的文章。
于是,我将课堂设计进行了修改,在正式教学比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我用分片段教学的方法,把潘老师的课有选择性的“搬”了过来,上了一堂成功的习作教学课。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欣喜之余,我想到了我们该如何学习名师课堂。
⒈学习名师的先进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支配着教学行为。我们只有学习名师先进的理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⒉弄懂名师课堂设计的意图
名师的课堂设计近乎完美,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们要弄懂其真正的意图,不能死搬硬套。
⒊把握名师教学中的精髓
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地域的差异,我们是无法一成不变地照搬名师课堂的,往往要根据需要作一些变动。但我们学习名师的课堂,一定要把握其精髓,不能本末倒置,买椟还珠。
⒋学习名师厚积薄发
名师所以成为名师,是他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探索,从而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教学之道。他们的课堂设计巧而实,在课堂上他们妙语连珠,经典诗文顺手拈来,这都在于平常的“厚积”。
(责任编辑:黄佑生)
我曾经在网上认真观看了北大附小潘东军老师的习作教学课《介绍我自己》,深为潘老师完美的设计、适时的引导和精炼的语言所折服。该课分两课时设计,第一课时是指导和习作,第二课时是讲评和修改。课堂一开始,潘老师就为学生设置了共度快乐时光的情境,弄清楚一个人的声音、外表、性格、爱好、经历等都和别人不一样,这就是一个人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做“找特点”的游戏,将男女各一名同学请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说出他们的不同之处。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潘老师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然后让学生大胆地介绍自己。还告诉孩子们,自己介绍自己,要介绍什么不介绍什么都是自己做主,自己说了算。学生在潘老师的引导下,或在班上大胆发言,或在小组内交流,说出了自己的长相、性格、爱好或与众不同的经历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老师说得少而精,学生说得多而有个性。这个时候学生完成习作就水到渠成了。第二课时,潘老师设置的情境是快乐时光续集。同样以游戏“猜猜我是谁”开头,念的是学生的习作片段,要大家猜猜是哪个同学,让学生明白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别人就能猜到。然后是写得最好的两个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大家交流他们哪里写得好。接着指导学生怎么改作文,老师示范后,就是同学互改,最后是自己修改,学生的作文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了一个台阶。这样的课堂很轻松也很实在,对学生很有用。我想,能不能把这堂课搬进自己的课堂呢?
前不久,我校举行习作教学比武,正在教一年级的我也要参赛,于是我决定学习潘老师,也上《介绍我自己》。在试教时,考虑到她教的内容是第六册,而我们这里的三年级还在读第五册,她的教学时间是两课时,而我只有一课时,我决定降低习作的难度,用范文引路,“扶”着学生走。再加上是用别的班上课,我和学生都不熟悉,我就用自我介绍开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暗示“自我介绍”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中间的环节就跟潘老师设计的差不多。可是学生并没有潘老师的学生那样积极发言,即使发言也没有那些同学说得那么清楚具体,我不得不越俎代庖,帮他们说清楚说具体,于是变成我说得多学生说得少。我还是担心学生不会写,又出示了两个习作片段和一篇学生习作让学生读,再让学生写。学生写习作时,我巡视发现,所有的同学都会写了,不过大多都是仿照我出示的范文写的。由于前面指导时间花得过多,学生没能在课堂上完成习作。让一个学生念一念自己写的精彩片段后,我作了一个简单的讲评,这堂课就匆匆结束了。
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习作要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教师的指导就是要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把句子说清楚,说生动,说具体。而我,课堂一开始的自我介绍,虽然起到引路的作用,但是同时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我不应该低估学生,应该像潘老师那样直接用游戏引入课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年龄小,习作知识不够,习作经验不多的情况,我也不应该照搬潘老师指导学生写全文的设计,应该选取一个方面,在这一节课里完成。比如就学写人物的外貌,告诉学生怎么观察人物的外貌,怎样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写清楚,写生动,写具体,怎么按一定的顺序写,又不面面俱到。整个课堂同样可以根据中年级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细观察,说特点”的游戏,也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外貌,或者观察一个同学,再写出他(她)的外貌特点,做做“猜猜我是谁”或者“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习作,掌握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做到一课有一得。再在以后的课时里安排怎么写自己的性格、爱好或经历的事情等。几个片段结合在一起,学生同样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介绍自己的文章。
于是,我将课堂设计进行了修改,在正式教学比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我用分片段教学的方法,把潘老师的课有选择性的“搬”了过来,上了一堂成功的习作教学课。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欣喜之余,我想到了我们该如何学习名师课堂。
⒈学习名师的先进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支配着教学行为。我们只有学习名师先进的理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⒉弄懂名师课堂设计的意图
名师的课堂设计近乎完美,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们要弄懂其真正的意图,不能死搬硬套。
⒊把握名师教学中的精髓
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地域的差异,我们是无法一成不变地照搬名师课堂的,往往要根据需要作一些变动。但我们学习名师的课堂,一定要把握其精髓,不能本末倒置,买椟还珠。
⒋学习名师厚积薄发
名师所以成为名师,是他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探索,从而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教学之道。他们的课堂设计巧而实,在课堂上他们妙语连珠,经典诗文顺手拈来,这都在于平常的“厚积”。
(责任编辑:黄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