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代言人,文化的传递者,在这个知识开放的时代,教师要能够“为师”,就需要源源不断地汲取丰富的知识文化,而书籍就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将热爱阅读的教师组织集合成一个“群”,更有助于教师的阅读时间的保证和阅读质量的提升。
一、概念建构:从混沌走向清晰
(1)专业。在教师这个领域,我们拥有比别人更系统的知识认定,如心理学、教育学等;更明晰的知识言语,如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强大的操作技能,如如何进行课堂调控、运用教学机智、多元评价等。“专业”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让我们拥有这些“专业”知识和能力,从而拥有我们教师这个职业话语权。
(2)阅读。古人将“阅”与“读”是分开的,“阅”就是指看,“读”则指反复地吟诵。而今天的“阅读”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外延,是“读”,“读”后有“思”;是“思”,“思”后要“写”;是“写”,“写”后要“广而告知”,在更宽泛的交流中得到思想的碰撞和书籍力量的感召,从而得到更鲜活更深邃的理解和精神文化。
(3)群。“群”并不是僅仅从数量的标准出发,而是一个“共同体”,是“尺码”相同的人的精神相约。群里的老师志同道合,虽身处浮躁的时代,但不肯放弃早已被许多人弃如敝屣的纯真理想,而是守护着最初的纯真愿望,将专业修炼视为终身之事,视为幸福之事。
二、制度建构:从漫步走向舞步
(1)群的成立——畅想“自由”后的规约。专业阅读群在成立之初,每位教师都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哪个群组织。和自己熟识的同事、合作的年级老师在一起,更大限度地方便教师的阅读和研讨,可以更自由地采用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在这种自由选择之后,专业阅读群成立时,那么这个“自由”组合的组织就要形成相应的规范,而这个规范也是群里的教师共同制定,适合他们年龄特点、阅读特点的“章程”。
(2)书的选择——享受“喜欢”后的合宜。很多老师的阅读,全凭自己的喜好,带有浓烈的个人喜好色彩,而且没有整理过自己的知识系统,阅读了很多年,却始终处于散漫、凌乱、迷茫的阶段。我们的知识是很单一的,而且还没有梳理成体系,这些知识只是随意生长的“枝干”。其实我们的大脑并非知识越多越好,而是要构筑合宜的大脑。“合宜”不是数量的多,而是知识系统的完善。最合宜的大脑建构应该是本体性知识占50%,人类基本知识占20%,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占30%。专业阅读群成立后,我们允许教师在自由的闲暇时间继续阅读自己喜欢的书,但“群”会根据大家的阅读情况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荐书目的共读。专业阅读群的阅读书目必须能够帮助教师建构起多元学科知识组成的相融汇的体系结构,从结构框架的角度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
(3)人的发展——培植“需要”后的自觉。“阅读”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还是一种“需要”,但我们不需要一时的冲动,需要永远的追求。所以专业阅读群的建构,更是给教师一种在阅读上的引领,在行动上的引领,在思想上的引领,通过不断地引领使教师对阅读从“需要”转变成一种文化自觉,使教师感觉阅读就是生活的氧气,每天都渴望呼吸。
三、策略建构:从个体走向群体
(1)个人导读 集体交流。阅读群成员的交流并不能只讲究“开放”而无“收敛”,所以首先推出“个人导读 集体交流”的方式。在每个专业群中都有一位骨干教师进行“导读”,明确每章阅读重点、难点,需要探讨的话题,让组员有明确的方向。在集体交流时围绕“中心”进行探讨,各抒己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仍然由“导读”员进行点评和提升。这种方式使得专业阅读“形”散而“神”不散。
(2)个性反思 全体感应。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要把文字融进自己的思想灵魂里去的,所以阅读群的成员在每次集体交流后,在广听观点、广纳智慧的基础上,要将集体的口头的交流化为通过大脑后的真知灼见,进行自省自纠式的反思,延伸拓展式增值阅读,并及时记录与共同体共同分享。这就是阅读群倡导的“个性反思 全体感应”。
(3)个体展示 共同体分享。群阅读与个人阅读最大的区别在于:群阅读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火花灵光,也会给你增加更多的阅读压力。所以群阅读要将这种压力转化会动力,“个体展示 共同体分享”就是为此而采用的一种方式。每隔一个阶段,群组织都会为某个教师举行个人阅读展,展示的方式可以是阅读反思的文本式呈现,也可以是举行个人专题讲座。我们给每个加入阅读群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他们通过阅读能够独当一面,能够独立成为一个讲座的主讲人,让他们为自己的阅读而自豪,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阅读对自己行为方式的改变,对自己人生舞台的改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南校区)
一、概念建构:从混沌走向清晰
(1)专业。在教师这个领域,我们拥有比别人更系统的知识认定,如心理学、教育学等;更明晰的知识言语,如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强大的操作技能,如如何进行课堂调控、运用教学机智、多元评价等。“专业”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让我们拥有这些“专业”知识和能力,从而拥有我们教师这个职业话语权。
(2)阅读。古人将“阅”与“读”是分开的,“阅”就是指看,“读”则指反复地吟诵。而今天的“阅读”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外延,是“读”,“读”后有“思”;是“思”,“思”后要“写”;是“写”,“写”后要“广而告知”,在更宽泛的交流中得到思想的碰撞和书籍力量的感召,从而得到更鲜活更深邃的理解和精神文化。
(3)群。“群”并不是僅仅从数量的标准出发,而是一个“共同体”,是“尺码”相同的人的精神相约。群里的老师志同道合,虽身处浮躁的时代,但不肯放弃早已被许多人弃如敝屣的纯真理想,而是守护着最初的纯真愿望,将专业修炼视为终身之事,视为幸福之事。
二、制度建构:从漫步走向舞步

(1)群的成立——畅想“自由”后的规约。专业阅读群在成立之初,每位教师都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哪个群组织。和自己熟识的同事、合作的年级老师在一起,更大限度地方便教师的阅读和研讨,可以更自由地采用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在这种自由选择之后,专业阅读群成立时,那么这个“自由”组合的组织就要形成相应的规范,而这个规范也是群里的教师共同制定,适合他们年龄特点、阅读特点的“章程”。
(2)书的选择——享受“喜欢”后的合宜。很多老师的阅读,全凭自己的喜好,带有浓烈的个人喜好色彩,而且没有整理过自己的知识系统,阅读了很多年,却始终处于散漫、凌乱、迷茫的阶段。我们的知识是很单一的,而且还没有梳理成体系,这些知识只是随意生长的“枝干”。其实我们的大脑并非知识越多越好,而是要构筑合宜的大脑。“合宜”不是数量的多,而是知识系统的完善。最合宜的大脑建构应该是本体性知识占50%,人类基本知识占20%,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占30%。专业阅读群成立后,我们允许教师在自由的闲暇时间继续阅读自己喜欢的书,但“群”会根据大家的阅读情况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荐书目的共读。专业阅读群的阅读书目必须能够帮助教师建构起多元学科知识组成的相融汇的体系结构,从结构框架的角度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
(3)人的发展——培植“需要”后的自觉。“阅读”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还是一种“需要”,但我们不需要一时的冲动,需要永远的追求。所以专业阅读群的建构,更是给教师一种在阅读上的引领,在行动上的引领,在思想上的引领,通过不断地引领使教师对阅读从“需要”转变成一种文化自觉,使教师感觉阅读就是生活的氧气,每天都渴望呼吸。
三、策略建构:从个体走向群体
(1)个人导读 集体交流。阅读群成员的交流并不能只讲究“开放”而无“收敛”,所以首先推出“个人导读 集体交流”的方式。在每个专业群中都有一位骨干教师进行“导读”,明确每章阅读重点、难点,需要探讨的话题,让组员有明确的方向。在集体交流时围绕“中心”进行探讨,各抒己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仍然由“导读”员进行点评和提升。这种方式使得专业阅读“形”散而“神”不散。
(2)个性反思 全体感应。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要把文字融进自己的思想灵魂里去的,所以阅读群的成员在每次集体交流后,在广听观点、广纳智慧的基础上,要将集体的口头的交流化为通过大脑后的真知灼见,进行自省自纠式的反思,延伸拓展式增值阅读,并及时记录与共同体共同分享。这就是阅读群倡导的“个性反思 全体感应”。
(3)个体展示 共同体分享。群阅读与个人阅读最大的区别在于:群阅读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火花灵光,也会给你增加更多的阅读压力。所以群阅读要将这种压力转化会动力,“个体展示 共同体分享”就是为此而采用的一种方式。每隔一个阶段,群组织都会为某个教师举行个人阅读展,展示的方式可以是阅读反思的文本式呈现,也可以是举行个人专题讲座。我们给每个加入阅读群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他们通过阅读能够独当一面,能够独立成为一个讲座的主讲人,让他们为自己的阅读而自豪,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阅读对自己行为方式的改变,对自己人生舞台的改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