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将学习引向深入,这是“生命课堂”应有的追求,也是还原课堂“本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质疑 生命课堂 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51-01
“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质疑是生命课堂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进行系统训练他们敢想、敢疑、敢问。
一、鼓励质疑,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一)壮大,敢于提问的“胆量”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学生不敢提问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害怕批评和嘲笑。尤其是基础差、胆量小的学生。谁主动提问,谁就是好样的。教师要积极鼓励让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
(二)激发,学生勤于提问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首先应让学生能“发现”问题。但是对元认知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这有点难。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将自己的思考轨迹记录下来,成为显性行为。高年级学生,可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如果遇到有疑难的词、句、段,就可以在旁边批注。当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花时间、花精力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在学习实践中通过不断地鼓励和引导,让学生不断提高提问的能力。
(三)培育,学生善于提问的“脑子”
学生拥有问题不难,但要拥有高水准的问题其实却不易。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指出质疑的途径,学生有章可循,才能提高质疑的能力。
1.从题目上质疑。比如三上《搭船的鸟》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可先问学生你有什么疑问,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学生经过思考后,可能会问“鸟为什么搭船”“搭船是什么鸟”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学习,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学会从课题质疑也是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
2.从语句、内容上质疑。三上《搭船的鸟》一课中,描写翠鸟捕鱼的动作非常生动:“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不能体会其中用词的精确与生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质疑:“吞字能否换成吃字?”经过一番思考和辨析后,学生纷纷体悟出一个“吞”字写出翠鸟吃鱼速度之快,而“吃”大多会用牙齿咬,同时也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时字字珠玑,也教学了学生于细微处质疑探究的方法。
3.从有新鲜感的地方提问。在教授习作课《我爱故乡的杨梅》例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学习自由地读课文,当学生已经了解了杨梅的形、色、味,并对杨梅产生欣赏、赞美之情时,教师再引导学习文章的开篇段落,这时,问题自然从学生心中冒出:“杨梅都具有差不多的特点,为什么作者非要故鄉的杨梅呢?”这样,他们会自然联想到作者是在赞美家乡。这样的质疑不仅让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关注文本有新鲜感的地方,这也正是部编教材一个新的关注点。
二、巧借质疑,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巧用预习单,学生质疑
教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设计出预习单,在检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设计出一道题型专门让学生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设计《与象共舞》的预习单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对于文章的题目你有什么看法?如果让你取个题目你会叫什么?促使学生也像教师一样钻研教材,深入思考,提出问题来研读感悟文本。
(二)研究学生,设计大问题
教师研究学生的思维困惑点,进行设计问题。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问题不能太细、太空,要有“着力点”——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同时,要注意问题得具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
为了让质疑在每堂课中发挥作用,我们应将教材的思路、学生的学路、教师的教路三者“融合”。这样,教师就得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以学定教,能让教学活动从学生不懂的地方开始,让课堂更高效。
三、自主质疑,让课堂具有独创性
一节课上,学生们动情地诵读完老舍的作品后,教室里静静地,大家似乎还久久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突然,一位学生的发言引起了一阵骚动:“我觉得老舍先生有一个地方写错了。”一时间,教室炸开了锅。大家面面相觑,好像在说:“你也太搞笑了吧,竟敢叫板我们的偶像!”笔者先是一楞,接着示意大伙静下来,内心充满期待地示意她把话讲完。孩子还是红着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老舍的文章前后有点矛盾,他一开始说讨厌母鸡,文章应该注意前后照应的呀!”这位学生的质疑正中文章的主旨,从对母鸡的讨厌到后来的爱,可见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啊!这位学生的发言使得我们的课堂升华了,也使课堂呈现出了饱含生命个性的独创性。
参考文献:
[1]陈晓芳.在质疑中探究 在探究中思变——从一节初三复习课说起[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3(8).
[2]端晓燕.情境合作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之我见[J].新教师教学,2010(10).
[3]陈敏坚,欧涵.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5(7).
【关键词】质疑 生命课堂 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51-01
“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质疑是生命课堂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进行系统训练他们敢想、敢疑、敢问。
一、鼓励质疑,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一)壮大,敢于提问的“胆量”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学生不敢提问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害怕批评和嘲笑。尤其是基础差、胆量小的学生。谁主动提问,谁就是好样的。教师要积极鼓励让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
(二)激发,学生勤于提问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首先应让学生能“发现”问题。但是对元认知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这有点难。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将自己的思考轨迹记录下来,成为显性行为。高年级学生,可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如果遇到有疑难的词、句、段,就可以在旁边批注。当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花时间、花精力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在学习实践中通过不断地鼓励和引导,让学生不断提高提问的能力。
(三)培育,学生善于提问的“脑子”
学生拥有问题不难,但要拥有高水准的问题其实却不易。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指出质疑的途径,学生有章可循,才能提高质疑的能力。
1.从题目上质疑。比如三上《搭船的鸟》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可先问学生你有什么疑问,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学生经过思考后,可能会问“鸟为什么搭船”“搭船是什么鸟”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学习,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学会从课题质疑也是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
2.从语句、内容上质疑。三上《搭船的鸟》一课中,描写翠鸟捕鱼的动作非常生动:“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不能体会其中用词的精确与生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质疑:“吞字能否换成吃字?”经过一番思考和辨析后,学生纷纷体悟出一个“吞”字写出翠鸟吃鱼速度之快,而“吃”大多会用牙齿咬,同时也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时字字珠玑,也教学了学生于细微处质疑探究的方法。
3.从有新鲜感的地方提问。在教授习作课《我爱故乡的杨梅》例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学习自由地读课文,当学生已经了解了杨梅的形、色、味,并对杨梅产生欣赏、赞美之情时,教师再引导学习文章的开篇段落,这时,问题自然从学生心中冒出:“杨梅都具有差不多的特点,为什么作者非要故鄉的杨梅呢?”这样,他们会自然联想到作者是在赞美家乡。这样的质疑不仅让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关注文本有新鲜感的地方,这也正是部编教材一个新的关注点。
二、巧借质疑,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巧用预习单,学生质疑
教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设计出预习单,在检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设计出一道题型专门让学生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设计《与象共舞》的预习单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对于文章的题目你有什么看法?如果让你取个题目你会叫什么?促使学生也像教师一样钻研教材,深入思考,提出问题来研读感悟文本。
(二)研究学生,设计大问题
教师研究学生的思维困惑点,进行设计问题。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问题不能太细、太空,要有“着力点”——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同时,要注意问题得具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
为了让质疑在每堂课中发挥作用,我们应将教材的思路、学生的学路、教师的教路三者“融合”。这样,教师就得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以学定教,能让教学活动从学生不懂的地方开始,让课堂更高效。
三、自主质疑,让课堂具有独创性
一节课上,学生们动情地诵读完老舍的作品后,教室里静静地,大家似乎还久久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突然,一位学生的发言引起了一阵骚动:“我觉得老舍先生有一个地方写错了。”一时间,教室炸开了锅。大家面面相觑,好像在说:“你也太搞笑了吧,竟敢叫板我们的偶像!”笔者先是一楞,接着示意大伙静下来,内心充满期待地示意她把话讲完。孩子还是红着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老舍的文章前后有点矛盾,他一开始说讨厌母鸡,文章应该注意前后照应的呀!”这位学生的质疑正中文章的主旨,从对母鸡的讨厌到后来的爱,可见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啊!这位学生的发言使得我们的课堂升华了,也使课堂呈现出了饱含生命个性的独创性。
参考文献:
[1]陈晓芳.在质疑中探究 在探究中思变——从一节初三复习课说起[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3(8).
[2]端晓燕.情境合作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之我见[J].新教师教学,2010(10).
[3]陈敏坚,欧涵.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