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亨利·詹姆斯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文学作品对世界文坛影响很大,其中以女性为戏剧性主人公的作品是他小说最重要的特色。亨利·詹姆斯塑造的女性主人公是美国文化与价值的象征,尤其是他所塑造的“美国女孩”形象类型是他所表现的中心。本文从文化与性别视觉出发,对詹姆斯小说特质、叙事策略进行分析,阐释“美国女孩”形象的文化蕴涵与性别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美国女孩 小说 叙事 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英语文学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堪称引导英美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先行者。亨利·詹姆斯熟知欧美文化,他小说创作的主要焦点人物是女性,女性是他叙事关注的主题性意义人物,而且以“美国女孩”形象来象征美国民族文化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视角”模式,代表了欧美文化的时代意义。
一 亨利·詹姆斯小说与其“美国女孩”形象
亨利·詹姆斯有自己独特的个人经历,这对他的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决定了他的小说以女性形象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文学选择。亨利·詹姆斯的家庭生活非常优越。父亲认为孩子接受世界性教育是他们成长生活的基础,所以他刚出生就被父亲带到欧洲,先后学习不同的语言,接受不同的教育,这使他具有了世界性的双重视野:用欧洲人的视角观察美国人,并用美国人的视角观察欧洲人,这让他在肯定欧洲文化独特审美的同时,也欣赏美国的富于活力和自由精神。因而在他的小说中既展示了欧洲文化,又塑造了出了美国性格,被誉为“大洋两岸文化的阐释者”。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叙事世界是一个富于特色的女性世界。在他的虚构世界中,女性占据着绝对的地位。他的小说经常涉及到上层社会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在詹姆斯的脑海中,所有的社会关系涉及到的事情都与男女有关。在他的小说中,女性形象有美国女孩、成长中的女孩、变乱中的公主等,因而他被人们称为“女性文学时代伟大的女性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对美国文学史上女性形象的塑造空缺提出了挑战,创造了永不泯灭的、飞翔着的少女形象,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纯洁无瑕,代表了真善美的象征,这使其创作的“美国女孩”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主题与女性人物紧密结合,如《德莫福夫人》、《黛西·米勒》、《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等,年轻美国女性形象,即所谓的“美国女孩”在詹姆斯虚构的文学世界里反复出现并存在很多共性,都带着美国新大陆的新鲜生机,充满了勃勃的生命力,她们的思维与处事方式简单、直接,坦率粗俗,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作家用这些“美国女孩”形象来象征美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如他创作的《德莫福夫人》,以余斐美的情感生活为中心展开叙事,并通过郎莫尔的叙述视点,把余斐美这位女性主人公放到他观察与思考的中心。女主人公余斐美单纯自信,她迷恋贵族德莫福男爵,不顾母亲反对,最终嫁为德莫福夫人,但婚后发现丈夫只贪图她的财产,并经常与其他上流社会女子鬼混。余斐美知悉这些后仍然忠实于丈夫,并毅然拒绝了郎莫尔的热烈追求。当男爵感到忏悔而真正爱上她时,余斐美却拒绝了她,致使男爵感到绝望而最后自杀。作家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了余斐美这个道德纯洁的“美国女孩”形象,她误将贵族血统当作欧洲高雅文化,却遭到没落欧洲贵族的算计;她对两个男人的拒绝维护了美国个性的尊严。严肃道德意识以及人性的自主精神在“美国女孩”身上表现出来。
而詹姆斯所著的《黛西·米勒》与《一位女士的画像》对“美国女孩”形象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来。《黛西·米勒》中的女主人公黛西·米勒以自我为中心,凡事我行我素,她的言行和所作所为无视欧洲传统文化,她的坚守道德以及内心的纯洁使小说高潮部分更加强化。这部小说的美国女主人公的形象是通过她长居意大利的老乡温特伯恩的观察进行塑造的,并成为叙事中贯穿始终的“视点”,黛西占据了观察者的视线,成为故事视角的焦点。又如,《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有很强的自主选择生活的愿望,小说描述了这个美国少女经历了社会世故后走向成熟的过程。女主人公热爱生活并富于幻想,富有冒险精神,敢于承担责任,她对欧洲文化过于理想化,自身又具有美国式自由理想,这种个性使她陷入与欧化美国人奥斯蒙德的不幸婚姻,虽然在此过程中经受各种诱惑和挫折,但最后她毅然回到丈夫的身边,自由与道德的选择完美地阐释了“美国女孩”形象,并成为“美国女孩”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而他的晚期小说《鸽翼》则采用双重视角,展示了“美国女孩”在欧洲经历后的道德坚守,展示了她们的内在思想意识与情感活动,有一种包容异己文化的良知之美,成就了詹姆斯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 亨利·詹姆斯书写下的女性“画像”
对于女性形象的叙事结构,最重要的叙事视角就是从性别切入,通过叙事形式技巧来表现故事之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及性别政治,以此审视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性别意识,从而根据题材的取舍安排具有社会价值观的女性“画像”。
1 父亲空缺与弱者情形
父权的空缺是女性形象叙事所采用的叙事策略,它象征了父权由于肉体的死亡或精神的消失,实现对父权的否定。亨利·詹姆斯塑造的“美国女孩”形象以年轻女性为叙事中心,作家在背景式人物设置上,构思了父亲的空缺,即或者父亲不存在,或者根本就不出现,或者老弱无用。在作家构思的故事中,大都是这样一个相同的叙事模式。如在《黛西·米勒》中,女主人公和母亲、弟弟怀着崇高的敬意去欧洲瞻望古老文明,并旅居小镇韦维和罗马城。在故事中,代表父权的人物——黛西的父亲远在美国,所以无法约束女儿的言行。又如,在他的《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性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在故事叙事开始时,父母都已去世,其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也大都是这种情形,因此父亲在女性故事中的空缺也成为詹姆斯这类小说中特别明显的叙事策略,奠定了一个女性主义叙事的基调,使“美国女孩”成为故事中的主体。
但在詹姆斯小说中,当出现关于父亲的语句时,父亲的形象并不是被丑化的对象,如《黛西·米勒》中黛西远在纽约州东部小镇的父亲,是让人引以自豪的父亲,正如他儿子所形象的:“他做的是大买卖。我父亲很有钱,没错儿!”而《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去世的父亲在他活着时让伊莎贝尔感到幸福与自豪,他对女儿们充满了溺爱,并任由她们个性的发展,他用父亲的爱把她们的不愉快经历从生活中抹掉。另一方面,在欧洲的“美国女孩”在经济上都很优裕,它表现了美国经济的发达,同时也表现了这种经济背景其实都来自于父性家庭,美国父亲总是拥有强大的金钱实力,差不多都是新大陆的富翁,供给女儿足够的金钱来满足她们的愿望;实质上这也是父权存在的有力证明。由于亨利·詹姆斯出身于美国富有家庭,因此他创作的小说人物几乎都是中产阶级。在那时美国的中产阶级妇女在社会中已经可以工作,但詹姆斯却没有让他塑造的“美国女孩”自力更生,反而让她们不劳而获、等待恩赐,成全了父权的意图。 在欧洲出现的“美国女孩”,带着父亲给她们足够的金钱,显示着父亲强大的实力,暗示了“美国女孩”是美国父亲的替身,负载了父权的宿命,父系家庭经济基础更强有力的建构了事实上隐性存在的父性权威,换句话说,虽然在小说中表面上父权空缺,但父性权威却依然在文本背后岿立。如“美国女孩”在欧洲失去美国父亲的庇护所遭受的挫折,如黛西·米勒被异域风俗围攻;如伊莎贝尔·阿切尔嫁与自己不喜欢的男人而造成终生悔恨等,作者强调了这些“美国女孩”本质上女性的弱者状态所无力独立面对的世事,间接证明了父亲缺场的威力,结果终归否定了“美国女孩”获得独立主体的能力,表现了“美国女孩”依附于父亲的弱者生存状态,凸显了“美国女孩”依附父权生存状态的空间。所以,亨利·詹姆斯书写的父亲空缺的叙事策略其意并不在消解父权,他表达了“女性弱者”的性别政治色彩,说明了“缺场的父亲并不一定与从约束中自由出来对等”,描绘了男权文化中女性依附于父权经济的本质“画像”。
2 勾销掉的激情与人格缺陷
亨利·詹姆斯塑造的“美国女孩”与男性交往时,表现出明显的缺乏乐趣、恐惧激情的趋势,并成为“美国女孩”形象所采取的叙事策略,使“美国女孩”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无法获得作为主体“人”的自我身份的承认。作家通过勾销掉女性激情的方式来树立男权价值观中所认为的“美好”女性形象,表达了作家个人的性别心理倾向,同时它也代表了作家所处年代美国男性对“美国女孩”的文化定位。
如《四次会见》中的女主人公卡罗琳·斯潘塞心地极其纯净,一心向往欧洲的古老文明,没有任何杂念,对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男女情爱没有一点概念,使她最终被欧洲男人所骗。虽然她已年过三十几,内心却仍像个天真的小女孩,从小说的开始一直到悲伤地离开人世,她始终保持着圣女般的贞静,疏远男性激情,她的形象明显地反映了美国清教文化传统所规戒教训的性别意识形态。又如《黛西·米勒》中的女主人公黛西·米勒的情感模式与卡罗琳不同,她代表了詹姆斯塑造的“美国女孩”开放型的情感模式,她生长在传统束缚宽松的美国,接受道德伦理意识较为现代。她大胆地与没有订婚的男士堂皇出游,不屑于当地对未结婚的年轻女人的清规戒律,反映了她对两性意识的不开化。黛西·米勒无视两性差异,甚至将两性混同,这种性心理的不成熟使她一直保持了女性的贞洁,因而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把她看成是放荡女人。
在亨利·詹姆斯所处时代的文化中,女性童贞被看成是一种神秘的美德。他所描述的女孩通常表现出非常严重的性冷漠,“美国女孩”的心理人格无法成长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人。如卡罗琳、黛西、俞斐美等被亨利·詹姆斯拘禁于性心理发展的约束中;激情一直被勾销掉,反映了西方男权思想将女人、性和罪孽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意识。
如俞斐美坚决嫁为德莫福夫人,仅仅是痴迷于德莫福男爵的贵族血统,而不是由于异性相吸,后来她从丈夫与其他女人的情爱火热中感悟到了异性激情,进而从女孩变成女人。但醒悟的同时,却使她远离激情,心理人格永远保持了缺陷状态,她拒绝丈夫,对于郎莫尔的热切追求也毫不动心,作家描述她说:“她就是石头,她就是冰,她就是受了污辱的圣女。”而这种拒绝异性情的形象成了作家表现“美国女孩”人格纯洁的直接方式,抹煞了女性本质的激情活力。又如,伊莎贝尔在面对充满活力的戈德伍德的激情时,作家描述了她因恐惧而拒绝的情景:“他的到来对她构成了一种不愉快的强大的压力,一种难以忍受的事实……她以前从没被人这么爱过……它像沙漠中吹来的热风……感到了他那难以忍受的男性的一切特征”。伊莎贝尔从戈德伍德身上感受到的强烈而执着的激情爱欲,这却促使徘徊中的伊莎贝尔毅然离他而去,表现了伊莎贝尔·阿切尔缺乏女性的自然本能,而作者通过这种描写女性对激情的拒斥来表现“美国女孩”维护自我的纯洁独立以及社会认同的身份,使女性形象更近似没有生动完善本质的“画像”存在。
三 小结
综上所述,亨利·詹姆斯国际小说中的“美国女孩”形象,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是文化与女性同在的叙事模式。他所塑造的“美国女孩”形象是其女性文学世界的精华,充分体现了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特质和文化蕴涵。
参考文献:
[1] [美]亨利·詹姆斯,朱雯译:《小说的艺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2] 齐小新:《美国文化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美]柯恩,朱立民译:《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三联书店,1988年版。
[4] [美]罗伯特·E·斯皮勒,王长荣译:《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 [英]马库斯·坎利夫,方杰译:《美国的文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作者简介:张晶晶,女,1981—,四川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工作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美国女孩 小说 叙事 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英语文学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堪称引导英美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先行者。亨利·詹姆斯熟知欧美文化,他小说创作的主要焦点人物是女性,女性是他叙事关注的主题性意义人物,而且以“美国女孩”形象来象征美国民族文化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视角”模式,代表了欧美文化的时代意义。
一 亨利·詹姆斯小说与其“美国女孩”形象
亨利·詹姆斯有自己独特的个人经历,这对他的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决定了他的小说以女性形象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文学选择。亨利·詹姆斯的家庭生活非常优越。父亲认为孩子接受世界性教育是他们成长生活的基础,所以他刚出生就被父亲带到欧洲,先后学习不同的语言,接受不同的教育,这使他具有了世界性的双重视野:用欧洲人的视角观察美国人,并用美国人的视角观察欧洲人,这让他在肯定欧洲文化独特审美的同时,也欣赏美国的富于活力和自由精神。因而在他的小说中既展示了欧洲文化,又塑造了出了美国性格,被誉为“大洋两岸文化的阐释者”。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叙事世界是一个富于特色的女性世界。在他的虚构世界中,女性占据着绝对的地位。他的小说经常涉及到上层社会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在詹姆斯的脑海中,所有的社会关系涉及到的事情都与男女有关。在他的小说中,女性形象有美国女孩、成长中的女孩、变乱中的公主等,因而他被人们称为“女性文学时代伟大的女性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对美国文学史上女性形象的塑造空缺提出了挑战,创造了永不泯灭的、飞翔着的少女形象,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纯洁无瑕,代表了真善美的象征,这使其创作的“美国女孩”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主题与女性人物紧密结合,如《德莫福夫人》、《黛西·米勒》、《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等,年轻美国女性形象,即所谓的“美国女孩”在詹姆斯虚构的文学世界里反复出现并存在很多共性,都带着美国新大陆的新鲜生机,充满了勃勃的生命力,她们的思维与处事方式简单、直接,坦率粗俗,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作家用这些“美国女孩”形象来象征美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如他创作的《德莫福夫人》,以余斐美的情感生活为中心展开叙事,并通过郎莫尔的叙述视点,把余斐美这位女性主人公放到他观察与思考的中心。女主人公余斐美单纯自信,她迷恋贵族德莫福男爵,不顾母亲反对,最终嫁为德莫福夫人,但婚后发现丈夫只贪图她的财产,并经常与其他上流社会女子鬼混。余斐美知悉这些后仍然忠实于丈夫,并毅然拒绝了郎莫尔的热烈追求。当男爵感到忏悔而真正爱上她时,余斐美却拒绝了她,致使男爵感到绝望而最后自杀。作家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了余斐美这个道德纯洁的“美国女孩”形象,她误将贵族血统当作欧洲高雅文化,却遭到没落欧洲贵族的算计;她对两个男人的拒绝维护了美国个性的尊严。严肃道德意识以及人性的自主精神在“美国女孩”身上表现出来。
而詹姆斯所著的《黛西·米勒》与《一位女士的画像》对“美国女孩”形象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来。《黛西·米勒》中的女主人公黛西·米勒以自我为中心,凡事我行我素,她的言行和所作所为无视欧洲传统文化,她的坚守道德以及内心的纯洁使小说高潮部分更加强化。这部小说的美国女主人公的形象是通过她长居意大利的老乡温特伯恩的观察进行塑造的,并成为叙事中贯穿始终的“视点”,黛西占据了观察者的视线,成为故事视角的焦点。又如,《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有很强的自主选择生活的愿望,小说描述了这个美国少女经历了社会世故后走向成熟的过程。女主人公热爱生活并富于幻想,富有冒险精神,敢于承担责任,她对欧洲文化过于理想化,自身又具有美国式自由理想,这种个性使她陷入与欧化美国人奥斯蒙德的不幸婚姻,虽然在此过程中经受各种诱惑和挫折,但最后她毅然回到丈夫的身边,自由与道德的选择完美地阐释了“美国女孩”形象,并成为“美国女孩”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而他的晚期小说《鸽翼》则采用双重视角,展示了“美国女孩”在欧洲经历后的道德坚守,展示了她们的内在思想意识与情感活动,有一种包容异己文化的良知之美,成就了詹姆斯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 亨利·詹姆斯书写下的女性“画像”
对于女性形象的叙事结构,最重要的叙事视角就是从性别切入,通过叙事形式技巧来表现故事之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及性别政治,以此审视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性别意识,从而根据题材的取舍安排具有社会价值观的女性“画像”。
1 父亲空缺与弱者情形
父权的空缺是女性形象叙事所采用的叙事策略,它象征了父权由于肉体的死亡或精神的消失,实现对父权的否定。亨利·詹姆斯塑造的“美国女孩”形象以年轻女性为叙事中心,作家在背景式人物设置上,构思了父亲的空缺,即或者父亲不存在,或者根本就不出现,或者老弱无用。在作家构思的故事中,大都是这样一个相同的叙事模式。如在《黛西·米勒》中,女主人公和母亲、弟弟怀着崇高的敬意去欧洲瞻望古老文明,并旅居小镇韦维和罗马城。在故事中,代表父权的人物——黛西的父亲远在美国,所以无法约束女儿的言行。又如,在他的《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性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在故事叙事开始时,父母都已去世,其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也大都是这种情形,因此父亲在女性故事中的空缺也成为詹姆斯这类小说中特别明显的叙事策略,奠定了一个女性主义叙事的基调,使“美国女孩”成为故事中的主体。
但在詹姆斯小说中,当出现关于父亲的语句时,父亲的形象并不是被丑化的对象,如《黛西·米勒》中黛西远在纽约州东部小镇的父亲,是让人引以自豪的父亲,正如他儿子所形象的:“他做的是大买卖。我父亲很有钱,没错儿!”而《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去世的父亲在他活着时让伊莎贝尔感到幸福与自豪,他对女儿们充满了溺爱,并任由她们个性的发展,他用父亲的爱把她们的不愉快经历从生活中抹掉。另一方面,在欧洲的“美国女孩”在经济上都很优裕,它表现了美国经济的发达,同时也表现了这种经济背景其实都来自于父性家庭,美国父亲总是拥有强大的金钱实力,差不多都是新大陆的富翁,供给女儿足够的金钱来满足她们的愿望;实质上这也是父权存在的有力证明。由于亨利·詹姆斯出身于美国富有家庭,因此他创作的小说人物几乎都是中产阶级。在那时美国的中产阶级妇女在社会中已经可以工作,但詹姆斯却没有让他塑造的“美国女孩”自力更生,反而让她们不劳而获、等待恩赐,成全了父权的意图。 在欧洲出现的“美国女孩”,带着父亲给她们足够的金钱,显示着父亲强大的实力,暗示了“美国女孩”是美国父亲的替身,负载了父权的宿命,父系家庭经济基础更强有力的建构了事实上隐性存在的父性权威,换句话说,虽然在小说中表面上父权空缺,但父性权威却依然在文本背后岿立。如“美国女孩”在欧洲失去美国父亲的庇护所遭受的挫折,如黛西·米勒被异域风俗围攻;如伊莎贝尔·阿切尔嫁与自己不喜欢的男人而造成终生悔恨等,作者强调了这些“美国女孩”本质上女性的弱者状态所无力独立面对的世事,间接证明了父亲缺场的威力,结果终归否定了“美国女孩”获得独立主体的能力,表现了“美国女孩”依附于父亲的弱者生存状态,凸显了“美国女孩”依附父权生存状态的空间。所以,亨利·詹姆斯书写的父亲空缺的叙事策略其意并不在消解父权,他表达了“女性弱者”的性别政治色彩,说明了“缺场的父亲并不一定与从约束中自由出来对等”,描绘了男权文化中女性依附于父权经济的本质“画像”。
2 勾销掉的激情与人格缺陷
亨利·詹姆斯塑造的“美国女孩”与男性交往时,表现出明显的缺乏乐趣、恐惧激情的趋势,并成为“美国女孩”形象所采取的叙事策略,使“美国女孩”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无法获得作为主体“人”的自我身份的承认。作家通过勾销掉女性激情的方式来树立男权价值观中所认为的“美好”女性形象,表达了作家个人的性别心理倾向,同时它也代表了作家所处年代美国男性对“美国女孩”的文化定位。
如《四次会见》中的女主人公卡罗琳·斯潘塞心地极其纯净,一心向往欧洲的古老文明,没有任何杂念,对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男女情爱没有一点概念,使她最终被欧洲男人所骗。虽然她已年过三十几,内心却仍像个天真的小女孩,从小说的开始一直到悲伤地离开人世,她始终保持着圣女般的贞静,疏远男性激情,她的形象明显地反映了美国清教文化传统所规戒教训的性别意识形态。又如《黛西·米勒》中的女主人公黛西·米勒的情感模式与卡罗琳不同,她代表了詹姆斯塑造的“美国女孩”开放型的情感模式,她生长在传统束缚宽松的美国,接受道德伦理意识较为现代。她大胆地与没有订婚的男士堂皇出游,不屑于当地对未结婚的年轻女人的清规戒律,反映了她对两性意识的不开化。黛西·米勒无视两性差异,甚至将两性混同,这种性心理的不成熟使她一直保持了女性的贞洁,因而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把她看成是放荡女人。
在亨利·詹姆斯所处时代的文化中,女性童贞被看成是一种神秘的美德。他所描述的女孩通常表现出非常严重的性冷漠,“美国女孩”的心理人格无法成长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人。如卡罗琳、黛西、俞斐美等被亨利·詹姆斯拘禁于性心理发展的约束中;激情一直被勾销掉,反映了西方男权思想将女人、性和罪孽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意识。
如俞斐美坚决嫁为德莫福夫人,仅仅是痴迷于德莫福男爵的贵族血统,而不是由于异性相吸,后来她从丈夫与其他女人的情爱火热中感悟到了异性激情,进而从女孩变成女人。但醒悟的同时,却使她远离激情,心理人格永远保持了缺陷状态,她拒绝丈夫,对于郎莫尔的热切追求也毫不动心,作家描述她说:“她就是石头,她就是冰,她就是受了污辱的圣女。”而这种拒绝异性情的形象成了作家表现“美国女孩”人格纯洁的直接方式,抹煞了女性本质的激情活力。又如,伊莎贝尔在面对充满活力的戈德伍德的激情时,作家描述了她因恐惧而拒绝的情景:“他的到来对她构成了一种不愉快的强大的压力,一种难以忍受的事实……她以前从没被人这么爱过……它像沙漠中吹来的热风……感到了他那难以忍受的男性的一切特征”。伊莎贝尔从戈德伍德身上感受到的强烈而执着的激情爱欲,这却促使徘徊中的伊莎贝尔毅然离他而去,表现了伊莎贝尔·阿切尔缺乏女性的自然本能,而作者通过这种描写女性对激情的拒斥来表现“美国女孩”维护自我的纯洁独立以及社会认同的身份,使女性形象更近似没有生动完善本质的“画像”存在。
三 小结
综上所述,亨利·詹姆斯国际小说中的“美国女孩”形象,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是文化与女性同在的叙事模式。他所塑造的“美国女孩”形象是其女性文学世界的精华,充分体现了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特质和文化蕴涵。
参考文献:
[1] [美]亨利·詹姆斯,朱雯译:《小说的艺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2] 齐小新:《美国文化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美]柯恩,朱立民译:《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三联书店,1988年版。
[4] [美]罗伯特·E·斯皮勒,王长荣译:《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 [英]马库斯·坎利夫,方杰译:《美国的文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作者简介:张晶晶,女,1981—,四川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工作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