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3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学生吸收和积累文学知识的过程,而文学知识的汲取来源于课本,更来源于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让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积极地思考,提高语文阅读分析能力,达到能鉴赏一定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平时多动脑,让学生在阅读中赏析,在赏析中阅读,不知不觉地学会赏析文学作品。
  一.守住语文课堂和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抓住语文课,利用课文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根本途径。学生在校阶段主要是通过上语文课来学习赏析文学作品,然后把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分析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的分析上去,从而解决课外阅读分析题,实现考场上语文得高分。
  其次每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展现,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要使学生“喜人之所喜,忧人之所忧”和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必须让学生走入作品,联想作者当时的生活境遇、经历以及作者的感受,互换角色,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用学生的情感来感悟作者的情感,用学生丰富的联想感受文章的深刻的内涵。
  二.抓住课堂上作品意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触角
  1、用繪画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触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文学作品都会呈现一定的意境和气氛,或活泼可爱、或温馨深沉、或宏伟博大、或紧张凝重……这需要激活学生丰富的情感才能感触到。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自己尝试把课本的内容画出来,而且尝试教学生也运用绘画的形式来让学生感触作品内容。
  2、用动口形式再现作品内容,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心理都在传神的话语中和人物的一举一动展现,让学生分角色的朗读和表演来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思想性格,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文言文,如果把它泛泛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对课文的理解,我们让学生四人一组,根据课文内容意思,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分角色表演。通过表演,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表演中把人物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为国献身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现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稳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
  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是课内教学生学方法,课外让学生常实践。如初一学生学习几篇记叙文后,我们就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了解到的有关记叙文知识,选择一两篇课外文章自己分析。如短文主要考查对作品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答题的主要方法就是直接摘录、提取关键词归纳;若是要求理解段意,则要理清段落层次,就提取要点组合答案,或摘录中心句作答;若是要求理解篇意,则要纵观全文,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篇章结构、段落之间的关系等,抓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全面归纳;若是要求理解中心思想(主旨),则须有整体意识,从内容、立意、构思、结构等多方审视全篇,寻找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或摘录、或提取,准确全面的组合答案。这样就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新知识。
  四.指导学生开设个人博客,积累阅读分析的经验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大家已经习惯在网络上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学校就要求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开设学生博客,要求学生把以前写日记的习惯改为写博文,同时在博客里集累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积累每年中考的阅读短文及分析题,自己尝试赏析,并把完成情况留在博客里,留给语文老师来点评。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尝试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浓,也有很多的体会交流,还结识了其他学校的文学爱好者,大家一起读一篇作品,一起赏析一篇作品,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阅读赏析能力。
  通过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分析实践,结合写作训练,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用丰富的情感去感触、思考、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也能较好的达到“得到知识,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的目的。
  文伟彬,刘新,教师,现居湖南株洲。
其他文献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130多篇课文,其中文言文的比例约为21%,都是经典篇目。有则外国谚语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语感是日积月累而来的,我们要寻觅文言津粱,不记住一些经典篇章又如何形成语感呢?但如果死记硬背,不但过程痛苦,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说得好“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所以,记忆方法尤为重要。    一 理清思路,记忆牢固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
《陋室铭》教学实录片断:  师:本文以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结尾,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日:‘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刘禹锡这么写的用意,是不是在以“君子”自我标榜呢?  生1:我觉得是,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以住的陋室就不简陋了。  生2:我觉得是在自我标榜。作者托物寓意,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暗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如许多边缘学科兴起一样,人们对通讯也不满足于原来的形式。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要求通讯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不妨带一点文学色彩与哲理的光芒,从而增强可读性、感染性。这就要求通讯写作要向散文学习和借鉴,向散文化发展。  牵起情感的那条红线  文章的结构犹如人体的骨架,因而也决定了文章的整体态势。通讯结构大体有三: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或二者交叉使用。由于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具体运用却显得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人,一云陈姓,生平事迹无考,是一位才华横溢、深受观众欢迎的剧作家。大约生于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初,与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仁甫、杨显之同时。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创作杂剧二种:《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其中《黑旋风老收心》已佚,今传《李逵负荆》。  《元代杂剧全目》云:《李逵负荆》正名为《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名《杏花村》。天一阁本于康进之略传后有
语文本身是趣味无穷的,但我们常听有人评议:某位老师的课有趣儿,味儿浓,引人入胜;而另一位老师的课,枯燥乏味,引人入睡。为什么一个有“味”,“引人入胜”;一个乏“味”,“引人入睡”?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论:“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
香菱学诗终有所成,除了自身的刻苦,更得益于黛玉这位老师。  按说香菱拜宝钗为师更为有利,一则她为宝钗的嫂子(尽管身份是妾),同处一府方便请教,二则宝钗的水平也堪为其师。香菱舍近求远,是因为在宝钗认为女孩子无才便是德,多少让香菱敬而远之。黛玉没有因为香菱与宝钗的关系而拒绝她,心无城府;更没有世俗的观念。很能体现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念,让人肃然起敬。黛玉满腹诗书,才华横溢。香菱拜师,她当仁不让:“既要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着千千万万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培养和造就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价值的重要
记得学校曾经组织的语文百科知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领悟题:当你听到|05|1.1|1.1 567|1 1|这段音乐的时候,你会联想到哪些事物?你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感情?全场无一名学生正确答出,都认为是怪题。我和几位语文教师看到这道题时,也不约而同地认为:这道题学生做起来有很大难度,因为,我若不是兼代几节音乐课,也未必能做出这道题,其他几位老师也都满脸愕然。其实能唱出曲谱,答案也就明确了(起来,不愿
读曹寇的小说的确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他的叙述虽说不上中规中矩却也风平浪静,没有虚张声势的各种形式主义花招,也不借助神秘莫测的形而上观念,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可就在这看似自然的现实情境的表面之下却始终有一股汹涌的暗流随着小说的进程在肆无忌惮地前行,其力量之大足以瓦解小说表面的“无事”,而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码头风云》在几许感伤的怀旧与不无反讽的现实描摹交织而成的话语中,讲述的无非就是往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