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进之的幽默喜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tuzh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人,一云陈姓,生平事迹无考,是一位才华横溢、深受观众欢迎的剧作家。大约生于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初,与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仁甫、杨显之同时。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创作杂剧二种:《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其中《黑旋风老收心》已佚,今传《李逵负荆》。
  《元代杂剧全目》云:《李逵负荆》正名为《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名《杏花村》。天一阁本于康进之略传后有贾仲明补挽词云:“编集《鬼簿》治安时,收得贤人康进之,偕朋携友莺花市。编《老收心》李黑厮, 《负荆》是小斧头儿。行于市,写上纸,费骚人和曲填词。”可见康进之是一位“偕朋携友”出入于“莺花市”、勾栏瓦舍之中的才宏学博、蕴藉风流的文士。从他现存的杂剧《李逵负荆》看,词曲优美,宾白当行,既有气势又流畅自然。如第一折李逵唱的[混江龙]: “‘可正是清明时候,却言风雨替花愁。和风渐起,暮雨初收。俺则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更和这碧粼粼春水波纹绉,有往来社燕,远远沙鸥。’云人道我梁山泊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这支曲子借眼前景物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其宾自极富个性化,寥寥数语,既刻划出人物的神态,又描摹出人物的心灵,在人物创造方面达到了“气旺神完”的化境。明孟称舜赞此剧“曲语句句当行,手笔绝高绝老”。
  明朱权《太平正音谱》列其词于杰作,称“其词势非笔舌可能拟,真词之英杰”。康进之不但“博学能文”,而且有过人的胆识。《元典章》载:凡“妄撰词曲,恶言犯上处死刑”。在元蒙统治严酷的时期,康进之竟敢将统治者视为“犯上作乱”、“盗贼”、“草寇”的梁山义军头领,歌颂为“替天行道”、为民除害的英雄。这种思想在古代剧作家中实属罕见。因此他的杂剧《李逵负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史上一部出色的幽默喜剧,充分展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此尉故事情节简洁明了,主要写李逵假日下山,听王林哭诉,误认为宋江、鲁智深抢劫民女而怒闹聚义堂,得知错怪了兄弟后,负荆认错,并与鲁智深一起下山擒获抢劫民女的贼人,维护了梁山泊的声誉。
  《李逵负荆》的成功之处是刻划出李逵个性鲜明的人物形像。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人物形像的刻划是通过戏剧冲突完成的。《李逵负荆》艺术构思上的突出特点是将贯穿全局的矛盾冲突由误会构成。如恶棍宋刚、鲁智恩冒充粱山头领宋江、鲁智深,到酒店吃酒并抢走满堂娇。造成王林对真宋江的误会。当李逵到酒店吃酒时,只见过去与他“樽前话语投”的王林,“今天呵,为什么将咱佯不瞅?”特别他听到王林说他女儿被“一贼汉夺将去了”时,李逵误认为王林说的“贼汉”是指自己,便火性大发,非要王林说清楚不可,否则就要烧房子、摔酒瓮、砍树、杀牛,李逵又与王林产生了误会。以上这些误会都是作为前提条件的次要矛盾,是构不成全剧冲突的。真正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是由李逵对宋江的误会造成的矛盾冲突。胆小怕事的王林在李逵的威逼下,才将满堂娇被抢走的经过告诉了李逵。李逵一听说宋江抢了民女,一时难以接受,急问:“有什么见证?”“有红绢褡膊便是见证。”李逵推断:“我不待信来,那个士大夫有这东西?”当忠于起义宗旨、维护义军名誉的李逵确信宋江抢了民女之后,便“按不住莽撞心头气”,“抖擞着黑精神,扎煞开黄髭力”,怒气如雷地回山质问宋江:“这是甚所为!甚道理!”至此,由王林对宋江的误会,又转成李逵对宋江的误会,这种误会却引出了闹山、对质、负荆等构成全局富有喜剧特色的戏剧冲突。正是在矛盾斗争的漩涡中塑造出李逵那鲁莽、豪爽、粗犷的性格。
  以真为假,以假为真,从而造成误会;各种意外又造成巧遇,两者交错发展,互相影响,产生出幽默的喜剧效果。误会是组织喜剧情节常用的艺术手法,所谓“无巧不成戏”。《李逵负荆》由巧合造成误会,由误会构成戏剧冲突,这不但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反而令人“有新奇莫测之可喜”,这就是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所说的:“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合人情”。只要这些偶然性的巧合、误会合情合理,是“于人情中讨出来”的,又符合人的“基本的突出的性格特征”的逻辑,自然“能使人哭,能使人笑,能使人怒发冲冠,能使人惊魂欲绝。”(《闲情偶寄》)《李逵负荆》中的误会是以人物基本性格特征为依据的。王林与宋江的误会,源于王林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地位及其性格特征。当歹徒宋刚、鲁智恩自称是宋江、鲁智深时,王林感激地说:“老汉在这里,多亏头领哥哥照顾老汉。”宋刚还装模作样地说: “既是闺女,不要她出来罢,”“我一生怕闻脂粉气,靠后些”。在歹徒施展的种种狡诈的伎俩面前,王林更是深信不疑,便接受了他们的“红绢褡膊”。一旦女儿被抢走,他深感孤独,产生了无限烦恼,并由轻信造成对宋江的误会,于是满腔的怨恨都集中到了梁山义军首领身上了。而李逵对宋江的误会,关键在于李逵的鲁莽,看问题的简单化、片面化。他钟爱梁山事业,不准人说“梁山泊水不甜人不义”,可他听了王林的哭诉,见到“红褡膊”,便推想“那个士大夫有这东西”,便确认宋江干了损害义军宗旨和梁山名誉的事,便回山对宋江、鲁智深进行旁敲侧击,揶揄嘲讽,并怒骂道:“原来个梁山泊,有天无日,就恨不砍倒这一面黄旗!”“也不查个明白”,就要砍倒杏黄旗,大闹忠义堂,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硬推断别人做了坏事,宋江越解释,他越认为“两头白面(即两头讨好)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在下山对质时,他捕风捉影,处处猜度,宋江走快了,认为“听见到丈人家去,你好喜欢也”,宋江走慢了,认为“只是拐了人家女儿,害羞也,不敢走哩”。宋江见他一反常态,认为好笑,便调侃他说:“认俺做哥哥,也曾有八拜之交哩。”李逵更认为他这是用结义之情来套近乎,让其放弃原则。惹得李逵“不回头儿暗笑”。更增加了李逵对宋江的怀疑。总之,李逵将宋江、鲁智深的一言一行都看作是他们干了坏事心虚害怕的表现,这都是他在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想象中加以“合理化”,这就必然导致判断上的错误,形成幽默的喜剧效果。李逵与宋江误会的造成,是在特定环境下,李逵善良天真、粗鲁莽撞性格的必然结果。
  《李逵负荆》除集中展示了主要人物李逵鲁莽、粗豪外,还描写了他性格天真的一个侧面。带着醉态的李逵欣赏梁山的明媚春景:“俺则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更和这碧粼粼春水波纹绉,有往来社燕,远近沙鸥。”见到花间黄莺啖下的桃花瓣落在水上,他捞起桃花瓣,对着自己“好黑指头”发笑,又把桃花放回水中,沿着流水“贪赶桃花瓣”,展示了他天真烂漫、纯朴善良的心态。同时剧中又多次表现他性格的粗暴,王林没及时回答他的问话,被他“一把揪住张口毛,恰待要打”,王林说出“贼汉”二字,他不问青红皂白,举手就打。有时也表现其粗中有细,如在对质前,他嘱咐王林,“叫你认时你休似乌龟一般缩了头”。对质时,李逵生怕疏忽失误,一面不许宋江瞪眼,不许鲁智深出声,怕吓得王林不敢认了;一面郑重对王林说:“只为你那女孩儿,俺兄弟两个赌着头哩。”这就表现了李逵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负荆请罪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剧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李逵误解。大闹聚义堂、欲砍杏黄旗,在下山对质真相大白后,由怒而悔,因为当初对质赌头立下了军令状,输了该如何处置呢?黑旋风李逵只得以愧悔的心情负荆请罪,却只求宋江痛打一顿,在观众对李逵窘态的嘲笑声中,反衬出他天真可爱、纯洁无邪的闪光性格,产生赞扬性的喜剧效果。而宋江有意要激李逵,坚持要头,可怜的李逵接过宋江递来的宝剑就要自刎。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林冲上来高叫“刀下留人”,宋江亦顺水推舟,令李逵下山将功折罪。剧情由高潮转向结局,观众心理上也得到极大的满足,不由地发出会心的微笑。一场误会终于云消雾散,惩罚了恶棍,振奋了人心,洋溢着明快热烈、幽默的喜剧基调。总之,全剧通过由误会造成的戏剧冲突,歌颂了李逵急公好义,嫉恶如仇,光明磊落,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
  在坏人当道、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人民群众怀念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水浒英雄,于是北宋末年水泊梁山农民起义的故事传说成为元杂剧的重要题材,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康进之笔下的李逵形象不仅可爱,而且可敬,是文学作品中李逵形象塑造的一个成功范例。
其他文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住笔头不放松”的现象,甚至是“谈写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不懂得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我总结了一下过去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注重课堂教学,积累写作素材  1、结合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理论多,模式多,再加上课改潮流涌动,于是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也新,但笔者以为无论怎样“新”,课堂教学都应该考虑到一个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学生话语权。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说是生产和发展的总纽。”可以这样说,能否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是能否实现新课标核心理念的关键。何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笔者以为所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就是指在课堂上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它包括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写作现状也不容乐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没有素材,学生必然只能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自然是空洞无物的。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大,活动的空间很小,学生的角色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比较有限,因此,老师教写作应教会学生创新地运用素材。“创新”是一个永远时髦的词汇,但“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怎样创新地运用有限的写作
据何启治撰写的《〈围城〉曾经沉寂30年》一文介绍,1946年2月25日,《围城》始刊于《文艺复兴》。在该期的“编余”中,李健吾表达了发表《围城》的欣喜之情。6月,仅看了前三章的邹琪就在《小说世界》里对《围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者钱锺书散文写得字字珠玑,这些东西搬在小说里还是一样灿烂可爱。”这是第一篇评介《围城》的文字。1947年5月,《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文艺复兴》刊载了《围城》的
当前,我国教育步入了一个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主要归宿的健康发展轨道。如何在教学中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抓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个主渠道,改变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形式,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教法变“灌输”为“引导”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师生的角色定位为“园丁”和“花朵”,“工程师”和“产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
课堂提问,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老师对于怎样提问做过很多探索,也有不少经验,但很少人去关注提问之后,学生对于问题是一种怎样的思考状态与学习状态,教师该如何去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考的质量。  首先,我们得了解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依赖性强,不愿意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130多篇课文,其中文言文的比例约为21%,都是经典篇目。有则外国谚语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语感是日积月累而来的,我们要寻觅文言津粱,不记住一些经典篇章又如何形成语感呢?但如果死记硬背,不但过程痛苦,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说得好“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所以,记忆方法尤为重要。    一 理清思路,记忆牢固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
《陋室铭》教学实录片断:  师:本文以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结尾,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日:‘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刘禹锡这么写的用意,是不是在以“君子”自我标榜呢?  生1:我觉得是,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以住的陋室就不简陋了。  生2:我觉得是在自我标榜。作者托物寓意,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暗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如许多边缘学科兴起一样,人们对通讯也不满足于原来的形式。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要求通讯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不妨带一点文学色彩与哲理的光芒,从而增强可读性、感染性。这就要求通讯写作要向散文学习和借鉴,向散文化发展。  牵起情感的那条红线  文章的结构犹如人体的骨架,因而也决定了文章的整体态势。通讯结构大体有三: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或二者交叉使用。由于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具体运用却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