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存在使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长期存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席卷全球的经济全球化风暴的挑战。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正处于迅速变化的发展时期,社会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出新课题和新要求。与其他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要衰亡,而是要随着时代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价值研究
引言
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影响全世界的一个重要时代因素,在此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进行归纳、述评及展望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不在少数,总体分析,大体是三个角度: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体系;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路径。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研究利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有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贯是我国的政治理论教育主体,占主导地位。但由于传统理论教育出现种种误区,使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陷入种种困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僵化教条,为极左路线服务,并引向片面性的理解,脱离现实社会的实践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分割、肢解为应考的答案,有些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低下,教学方式简单化,成了灌输的机器,把知识往学生脑袋压,而不是联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解答问题,不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学生乐于领会和理解的真理,既不能入脑也不入心,学过就忘。这些都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色和活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色和活力是不容否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同时代一贯保持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总是面对时代的挑战,倾听时代的声音,满足时代的需要,推动时代的前进。
同时,它与其他理论相比,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前进。
这种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它所固有的内在本性,特有的品格,正因為如此,这个理论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青春和活力。
二、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价值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张的改造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养心性能相互补充。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人类解放,而这个解放在马克思看来不是诉诸人的思想的批判活动,而是现实的历史活动,是由工业社会、商业状况和交往状况决定的,“实际上,对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在尊重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存在的性状基础上,整合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时代性阐发,不断拓展、补充和发展关于文化心理和精神家园等有关理论及其教育。
2、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的自觉意识和理想人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当意识和人格追求能相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千百年的传播和日用,尤以历代仁人志士表现出来的道义承担为明显特征。道义的内涵从源头看是由孔孟荀三代儒家所倡导和实践的仁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的仁道在后人那里进一步发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这种意识的个体落实,就是君子人格。
孔子有“天生德于予”的自信,孟子有“大丈夫”的理想,王安石有“天变不足畏”的精神。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更突出了成仁成圣的旨趣。与此相应,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意识,并始终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蕴含的革命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能相借鉴。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现代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开辟的世界历史,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于发动民众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劳动民众的国家专政。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疑植根于这一理论特色,因而蕴含着革命的批判的特质,要使理论成为阶级斗争的武器和夺取政权的法宝。当代中国已进入社会稳定状态,因而传统文化的那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理念将开显出新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意蕴。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在发扬革命性、批判性的同时,应当立足当代社会实际,建构出既具革命性,又具包容性的思想文化,进而维护安定的政治局面和发展环境。当然,中国社会转型和和谐社会建构,都与中国传统社会有天壤之别。推进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既要认真总结和吸纳前人的和谐理念,又不能停留在前人的认识水平,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展望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我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体系严谨、内容丰富、系统规范的学科,对于这一学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首先要加强自我认同。这一学科并不是政治学、党史学或者任何一门其他学科的分支,而是有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的。
因此,我们在加强学科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为抓手,以学科课程建设为主渠道,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2、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也是其经久不衰之根本品格。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其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理论和实际等重要维度。
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凝练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积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升华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拓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视野。
在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要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境界,只有能为人民群众掌握的理论才能彰显其现实价值。
3、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视野为方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面临机遇和挑战,我们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视野,从时代的角度出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让这个经典的理论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亦如邓小平所言“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点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高度、理论关注重点以及理论关怀层次。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有紧紧把握其理论精髓,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培育出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理论成果,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基恩规律与当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毛正鑫,顺平县人民政府,河北省委党校保定站2012级公共管理专业。
【关键词】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价值研究
引言
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影响全世界的一个重要时代因素,在此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进行归纳、述评及展望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不在少数,总体分析,大体是三个角度: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体系;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路径。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研究利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有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贯是我国的政治理论教育主体,占主导地位。但由于传统理论教育出现种种误区,使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陷入种种困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僵化教条,为极左路线服务,并引向片面性的理解,脱离现实社会的实践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分割、肢解为应考的答案,有些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低下,教学方式简单化,成了灌输的机器,把知识往学生脑袋压,而不是联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解答问题,不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学生乐于领会和理解的真理,既不能入脑也不入心,学过就忘。这些都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色和活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色和活力是不容否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同时代一贯保持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总是面对时代的挑战,倾听时代的声音,满足时代的需要,推动时代的前进。
同时,它与其他理论相比,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前进。
这种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它所固有的内在本性,特有的品格,正因為如此,这个理论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青春和活力。
二、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价值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张的改造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养心性能相互补充。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人类解放,而这个解放在马克思看来不是诉诸人的思想的批判活动,而是现实的历史活动,是由工业社会、商业状况和交往状况决定的,“实际上,对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在尊重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存在的性状基础上,整合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时代性阐发,不断拓展、补充和发展关于文化心理和精神家园等有关理论及其教育。
2、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的自觉意识和理想人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当意识和人格追求能相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千百年的传播和日用,尤以历代仁人志士表现出来的道义承担为明显特征。道义的内涵从源头看是由孔孟荀三代儒家所倡导和实践的仁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的仁道在后人那里进一步发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这种意识的个体落实,就是君子人格。
孔子有“天生德于予”的自信,孟子有“大丈夫”的理想,王安石有“天变不足畏”的精神。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更突出了成仁成圣的旨趣。与此相应,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意识,并始终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蕴含的革命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能相借鉴。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现代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开辟的世界历史,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于发动民众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劳动民众的国家专政。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疑植根于这一理论特色,因而蕴含着革命的批判的特质,要使理论成为阶级斗争的武器和夺取政权的法宝。当代中国已进入社会稳定状态,因而传统文化的那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理念将开显出新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意蕴。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在发扬革命性、批判性的同时,应当立足当代社会实际,建构出既具革命性,又具包容性的思想文化,进而维护安定的政治局面和发展环境。当然,中国社会转型和和谐社会建构,都与中国传统社会有天壤之别。推进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既要认真总结和吸纳前人的和谐理念,又不能停留在前人的认识水平,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展望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我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体系严谨、内容丰富、系统规范的学科,对于这一学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首先要加强自我认同。这一学科并不是政治学、党史学或者任何一门其他学科的分支,而是有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的。
因此,我们在加强学科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为抓手,以学科课程建设为主渠道,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2、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也是其经久不衰之根本品格。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其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理论和实际等重要维度。
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凝练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积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升华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拓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视野。
在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要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境界,只有能为人民群众掌握的理论才能彰显其现实价值。
3、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视野为方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面临机遇和挑战,我们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视野,从时代的角度出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让这个经典的理论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亦如邓小平所言“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点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高度、理论关注重点以及理论关怀层次。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有紧紧把握其理论精髓,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培育出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理论成果,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基恩规律与当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毛正鑫,顺平县人民政府,河北省委党校保定站2012级公共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