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惯用语的特征,并结合这些特种找出对外汉语学习者学习这些惯用词语的困难之处,最后通过听说优先、设置情景环境、掌握语境并在学习过程引入惯用语等手段学习好对外汉语中的惯用语。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学习 惯用语 特征
一、惯用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一)习惯用语具有非常明显的口头语的特征
习惯用语在词汇特征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口头用语的特征,而且这和汉语使用群体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生活元素息息相关,而且这些习惯用语大多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比如,我们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称为铁公鸡,这是因为铁公鸡是用铁做成的,所以没有毛,这是惯用语中典型的口语,不了解汉语口语习惯的人对此很难理解。
(二)惯用语是汉民族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提炼
比如我们把在“在团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称为领头羊,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六畜中的羊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羊的饲养主要是靠食草,而对羊的管理只要管好领头的羊,领头的羊带好队,其他羊就会跟着走,因此在惯用语的词汇中把这种在团队里面起到领头和主导作用的人都叫做领头羊。
(三)惯用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升华
比如,我们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称为“阶下囚”,这其实就是来源于中华古诗词里面的典故,与之类似的还有“把足智多谋的人”称为“智多星”,智多星其实是水浒传里面对英雄好汉的称呼,其源于星宿学里面的名称。
(四)惯用语具有非常明显的形象性
惯用语的形象性来源于其生活中的抽象意义,这个惯用语是根源与词组以及词组组合,从而从中延伸出的概括意义,比如“把浑浑噩噩、不明事理的人”称为“糊涂虫”,这里面一方面是对生活的概括,另一方面是源于对类此的人的一种高度形象的概括,糊涂虫并不是虫子,而是一种整天浑浑噩噩、不明事理的人,这种人脑子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二、对外汉语学习中惯用语的学习困难
(一)对口语环境的不掌握
口语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变种,口语具有高度浓缩的特点,通常对外汉语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及课堂所学的都是汉语的正规文字和词组,这些都是标准用语,但实际生活中为了方便,对语言进行了简化和浓缩,比如“吃饭了没?”是一句最常用的口语,也是惯用语,这句话从语法要求来说其实是不规范的,但约定俗成,用得久了也就正确了,但这对于除学习对外汉语严格按照语法习惯学习的学生而言,却很不适应。
(二)关于汉语古典文学的不掌握
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很多来源于戏剧,而戏剧的剧本就是古典文化,这里面有很多传统的小说、戏剧和诗歌,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都是常规的汉语,也就是白话文,很少能够直接看懂文言文和诗歌,因为文言文和诗歌是高度浓缩的汉语,对于没有古文基础的现代人都比较难,更何况是对初学对外汉语的学生。
三、提升对外汉语专业学习惯用语的对策
(一)听说优先汉字跟进
只有重视听说,才能学好语言的口语,这是学习任何语言的不二法门,只有听得多了,说得多了,见得多了,很多隐藏在语言转角之处的惯用语才会不经意的跳出来,这里说惯用语是隐藏在语言的转角之处,是因为这些惯用语言已经成为习惯,在使用这些语言的时候已经没有刻意的觉察,然当在不经意间使用到这种语言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惯用语是这么的奇妙,因此,强调听说,然后对照汉字,是对外汉语学习者学习并掌握惯用语的首先之径。
(二)在学习过程引入惯用语
这里要求在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入惯用语,也就是说不光要学习正规的语言和语法,这是必要的,也是基础,但在学习这些之外,引入一些惯用语较多的诸如《故事会》、《微小说》和《微微小说》等这些口语和习惯用语使用较多的文学读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对照这些文本,可以迅速掌握生活中惯常使用的习惯用语,毕竟讲故事是全人类的通性,而对于听故事的人而言,在故事的环境中掌握生活用语和习惯用语则来的简单易行。
(三)设置模拟情景学习习惯用语
学习语言一定要放在语言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否则,学习就成了干巴枯燥的差事,因此在学习对外汉语的过程中,班上的几个学生组成剧组,模拟生活中的一段场景,现编现学,通过演绎和模拟,掌握生活中语言使用的细节,通过对这些生活细节的揣摩,掌握对外汉语中习惯用词的魅力和所用的精妙之处,而将这些生活环境常记心间,则可以强化学习者对这些词汇的记忆深度。
(四)强化语境练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境的分析和掌握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因素,因为同一个句子在不同语境之下可能显示的意义并不一样,汉语尤其是惯用语,因为词汇的音调有变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学习比理解词汇的语境也是学习并学会惯用语的路径之一。
参考资料:
[1]李行健.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2]佘贤君等.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心理模型[J].心理科学2001,(3)
[3]张风格.口语习用语研究的两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5,(2)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学习 惯用语 特征
一、惯用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一)习惯用语具有非常明显的口头语的特征
习惯用语在词汇特征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口头用语的特征,而且这和汉语使用群体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生活元素息息相关,而且这些习惯用语大多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比如,我们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称为铁公鸡,这是因为铁公鸡是用铁做成的,所以没有毛,这是惯用语中典型的口语,不了解汉语口语习惯的人对此很难理解。
(二)惯用语是汉民族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提炼
比如我们把在“在团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称为领头羊,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六畜中的羊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羊的饲养主要是靠食草,而对羊的管理只要管好领头的羊,领头的羊带好队,其他羊就会跟着走,因此在惯用语的词汇中把这种在团队里面起到领头和主导作用的人都叫做领头羊。
(三)惯用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升华
比如,我们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称为“阶下囚”,这其实就是来源于中华古诗词里面的典故,与之类似的还有“把足智多谋的人”称为“智多星”,智多星其实是水浒传里面对英雄好汉的称呼,其源于星宿学里面的名称。
(四)惯用语具有非常明显的形象性
惯用语的形象性来源于其生活中的抽象意义,这个惯用语是根源与词组以及词组组合,从而从中延伸出的概括意义,比如“把浑浑噩噩、不明事理的人”称为“糊涂虫”,这里面一方面是对生活的概括,另一方面是源于对类此的人的一种高度形象的概括,糊涂虫并不是虫子,而是一种整天浑浑噩噩、不明事理的人,这种人脑子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二、对外汉语学习中惯用语的学习困难
(一)对口语环境的不掌握
口语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变种,口语具有高度浓缩的特点,通常对外汉语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及课堂所学的都是汉语的正规文字和词组,这些都是标准用语,但实际生活中为了方便,对语言进行了简化和浓缩,比如“吃饭了没?”是一句最常用的口语,也是惯用语,这句话从语法要求来说其实是不规范的,但约定俗成,用得久了也就正确了,但这对于除学习对外汉语严格按照语法习惯学习的学生而言,却很不适应。
(二)关于汉语古典文学的不掌握
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很多来源于戏剧,而戏剧的剧本就是古典文化,这里面有很多传统的小说、戏剧和诗歌,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都是常规的汉语,也就是白话文,很少能够直接看懂文言文和诗歌,因为文言文和诗歌是高度浓缩的汉语,对于没有古文基础的现代人都比较难,更何况是对初学对外汉语的学生。
三、提升对外汉语专业学习惯用语的对策
(一)听说优先汉字跟进
只有重视听说,才能学好语言的口语,这是学习任何语言的不二法门,只有听得多了,说得多了,见得多了,很多隐藏在语言转角之处的惯用语才会不经意的跳出来,这里说惯用语是隐藏在语言的转角之处,是因为这些惯用语言已经成为习惯,在使用这些语言的时候已经没有刻意的觉察,然当在不经意间使用到这种语言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惯用语是这么的奇妙,因此,强调听说,然后对照汉字,是对外汉语学习者学习并掌握惯用语的首先之径。
(二)在学习过程引入惯用语
这里要求在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入惯用语,也就是说不光要学习正规的语言和语法,这是必要的,也是基础,但在学习这些之外,引入一些惯用语较多的诸如《故事会》、《微小说》和《微微小说》等这些口语和习惯用语使用较多的文学读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对照这些文本,可以迅速掌握生活中惯常使用的习惯用语,毕竟讲故事是全人类的通性,而对于听故事的人而言,在故事的环境中掌握生活用语和习惯用语则来的简单易行。
(三)设置模拟情景学习习惯用语
学习语言一定要放在语言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否则,学习就成了干巴枯燥的差事,因此在学习对外汉语的过程中,班上的几个学生组成剧组,模拟生活中的一段场景,现编现学,通过演绎和模拟,掌握生活中语言使用的细节,通过对这些生活细节的揣摩,掌握对外汉语中习惯用词的魅力和所用的精妙之处,而将这些生活环境常记心间,则可以强化学习者对这些词汇的记忆深度。
(四)强化语境练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境的分析和掌握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因素,因为同一个句子在不同语境之下可能显示的意义并不一样,汉语尤其是惯用语,因为词汇的音调有变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学习比理解词汇的语境也是学习并学会惯用语的路径之一。
参考资料:
[1]李行健.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2]佘贤君等.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心理模型[J].心理科学2001,(3)
[3]张风格.口语习用语研究的两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