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然而,实事求是地审视当前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现实是"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一.问题课堂问题面面观
当前,问题课堂大致有以下一些表现:
1.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致使学生在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没有养成终身受用的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说得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可现实是,过分关注了知识的接受,能力的训练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必定会有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也常常伴随着一些不良的习惯。特别是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质疑的习惯、阅读的习惯等等。
2.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有效的课堂必定是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都不高。
①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堂上怯懦、沉默、呆板,表现出对学习的冷漠和厌倦。课堂成为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的"秀场",而多数学生成为"看客"。
② .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化。--合作时间短,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参与度低,有效性低。--探究有形无实,表面有这个探究的形式、程序,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对问题没有质疑,缺乏深度思考。
3.忽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儿童是有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他们的大脑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内存"的。教师往往有个认识误区,认为新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邱学华老师有段精辟的论述:"有一位印第安老人,赚了钱,买来一辆汽车,他不知道汽车有内能,可以去开动它,而是雇了辆马车拉着它走。这位印第安老人确实可笑,但是在我们学校里,也确实有这样的印第安老人式的教师,他们不知道学生有内能(内存),可以去激活他们,而偏要用教师的能量去硬性拖着学生走"。
教师对学生的现有发展区认识模糊,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经验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盲目教学,导致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
4.预设与生成的冲突。与传统教学相比,现在的课堂是相对开放的,相对关注学生生成的。但是,教师受制于预设,学生的活动脱离了预设就束手无策,不能根据生成灵活调整预设,也不能机敏地抓住生成,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火,创造精彩。
5.教学内容庞杂。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又出现了教学内容庞杂、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的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科味不浓;情境创设多,华而不实;拓展延伸过度,喧宾夺主......最终造成低效甚至无效。
二.策略研究
对于问题课堂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观念问题、管理问题、教师问题乃至一些社会问题,笔者仅从学术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宏观上思考,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教师观念,把教师对理念的认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单凭简单的、空洞的组织教师学习学习课程标准,读上几本理论书籍不会有什么效果,搞不好还会引起教师的反感。所以,转变教师观念要讲方法,讲策略,重实效。
①.情境式培训。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喜欢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东西。所以,管理者要研究教师,了解教师,把理念寓于课例、案例、故事中,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教师,让教师的不知不觉中接受洗脑。
德国有一位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要求你吃下,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融入到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盐全部吃掉。
课例、案例、故事与理念,就像汤与盐,将理念融入情境之中才显示出其活力和美感,就易于被教师接受。这与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情境教学法异曲同工。
②."移植模仿--吸收创新"培训模式。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要亲自尝一尝。新理念好不好,新理念下的课堂效果如何,就要教师亲身体验后才能有深刻认识。所以,要教师认同理念,转变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教师亲自"下水"。
有一所学校是这样做的。他们经过考察,发现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简单易学好操作,而且教学效果好,就让数学老师反复观摩邱学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并且让教师上"移植课"(完全用邱老师的教案)和"模仿课"(模仿尝试教学法的模式上课),结果教师尝到了甜头。"尝试教学法"简约并不简单,理论内涵及其丰富,它实质上对传统课堂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变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师在一次次地移植和模仿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生机与活力;逐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教学方法所包含的先进教育理念;逐步从移植模仿走向了创新。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是从狠抓备课开始。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又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老师把精力放在题海中,而不去认真备课上好课;而学校管理者,宁可拧着教师加班加点补课,也不去引导、敦促教师认真备课,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这样势必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课上不好,课堂效率低,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当堂消化,由于课上没学会,课后作业就错误百出。如此恶性循环,使教师工作老是被动,虽然整天忙忙碌碌,可到头来还是质量不高,搞得学生不会,家长不满,学校不认可。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牢牢抓住备课这一环做足文章。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自主的、不可替代的,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
尝试教学、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成功教学改革的事实证明,只有尊重"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位特级教师给自己立了个"三不教"原则:凡学生通过看书能懂得,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的,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读懂的也不教。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事实上,课堂上老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学生学会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少教多学"。
这两个词语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蕴含的共同的教育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上述三方面的研究,注重方向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具有普适性和操作性,重在开启思路,指点行动的方向,提供行动的策略。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余文森著
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然而,实事求是地审视当前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现实是"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一.问题课堂问题面面观
当前,问题课堂大致有以下一些表现:
1.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致使学生在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没有养成终身受用的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说得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可现实是,过分关注了知识的接受,能力的训练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必定会有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也常常伴随着一些不良的习惯。特别是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质疑的习惯、阅读的习惯等等。
2.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有效的课堂必定是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都不高。
①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堂上怯懦、沉默、呆板,表现出对学习的冷漠和厌倦。课堂成为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的"秀场",而多数学生成为"看客"。
② .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化。--合作时间短,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参与度低,有效性低。--探究有形无实,表面有这个探究的形式、程序,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对问题没有质疑,缺乏深度思考。
3.忽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儿童是有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他们的大脑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内存"的。教师往往有个认识误区,认为新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邱学华老师有段精辟的论述:"有一位印第安老人,赚了钱,买来一辆汽车,他不知道汽车有内能,可以去开动它,而是雇了辆马车拉着它走。这位印第安老人确实可笑,但是在我们学校里,也确实有这样的印第安老人式的教师,他们不知道学生有内能(内存),可以去激活他们,而偏要用教师的能量去硬性拖着学生走"。
教师对学生的现有发展区认识模糊,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经验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盲目教学,导致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
4.预设与生成的冲突。与传统教学相比,现在的课堂是相对开放的,相对关注学生生成的。但是,教师受制于预设,学生的活动脱离了预设就束手无策,不能根据生成灵活调整预设,也不能机敏地抓住生成,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火,创造精彩。
5.教学内容庞杂。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又出现了教学内容庞杂、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的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科味不浓;情境创设多,华而不实;拓展延伸过度,喧宾夺主......最终造成低效甚至无效。
二.策略研究
对于问题课堂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观念问题、管理问题、教师问题乃至一些社会问题,笔者仅从学术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宏观上思考,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教师观念,把教师对理念的认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单凭简单的、空洞的组织教师学习学习课程标准,读上几本理论书籍不会有什么效果,搞不好还会引起教师的反感。所以,转变教师观念要讲方法,讲策略,重实效。
①.情境式培训。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喜欢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东西。所以,管理者要研究教师,了解教师,把理念寓于课例、案例、故事中,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教师,让教师的不知不觉中接受洗脑。
德国有一位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要求你吃下,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融入到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盐全部吃掉。
课例、案例、故事与理念,就像汤与盐,将理念融入情境之中才显示出其活力和美感,就易于被教师接受。这与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情境教学法异曲同工。
②."移植模仿--吸收创新"培训模式。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要亲自尝一尝。新理念好不好,新理念下的课堂效果如何,就要教师亲身体验后才能有深刻认识。所以,要教师认同理念,转变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教师亲自"下水"。
有一所学校是这样做的。他们经过考察,发现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简单易学好操作,而且教学效果好,就让数学老师反复观摩邱学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并且让教师上"移植课"(完全用邱老师的教案)和"模仿课"(模仿尝试教学法的模式上课),结果教师尝到了甜头。"尝试教学法"简约并不简单,理论内涵及其丰富,它实质上对传统课堂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变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师在一次次地移植和模仿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生机与活力;逐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教学方法所包含的先进教育理念;逐步从移植模仿走向了创新。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是从狠抓备课开始。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又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老师把精力放在题海中,而不去认真备课上好课;而学校管理者,宁可拧着教师加班加点补课,也不去引导、敦促教师认真备课,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这样势必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课上不好,课堂效率低,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当堂消化,由于课上没学会,课后作业就错误百出。如此恶性循环,使教师工作老是被动,虽然整天忙忙碌碌,可到头来还是质量不高,搞得学生不会,家长不满,学校不认可。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牢牢抓住备课这一环做足文章。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自主的、不可替代的,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
尝试教学、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成功教学改革的事实证明,只有尊重"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位特级教师给自己立了个"三不教"原则:凡学生通过看书能懂得,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的,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读懂的也不教。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事实上,课堂上老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学生学会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少教多学"。
这两个词语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蕴含的共同的教育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上述三方面的研究,注重方向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具有普适性和操作性,重在开启思路,指点行动的方向,提供行动的策略。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余文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