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演绎精彩课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131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七年多了,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 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这七年多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今年我教初一年级数学,虽然是农村中学,但我认为教师只要在课堂上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其中课堂提问便是我注重的地方.
  二、案例描述
  2013年3月28日早上我准备教学“因式分解方法的综合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两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本节课主要是综合运用两种方法,因此我准备在课堂导入环节复习因式分解的概念和两种方法及其特征.
  在一班上课时,我首先提了几个问题:什么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方法有哪些?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多项式有什么特征?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的多项式有什么特征?前两个问题学生回答得较好,后两个问题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甚至有的说:符合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就可以. 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直接进行书中例题教学,我想设置一个探索活动,让学生提高对两种因式分解方法的认识:
  问题一:你能把多项式a2 - b2分解因式吗?
  问题二:你能把多项式2a2 - 2b2分解因式吗?
  问题三:你能把多项式a2(x - y) - b2(x - y)分解因式吗?
  我特意安排了三名学生依次上黑板板书:问题一学生直接运用了平方差公式,板书正确. 但问题二和问题三学生只是提公因式,没有继续进行因式分解.
  针对这种现象,我就思考:问题出在哪儿?为了让更多的的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我指了指问题一,这时,学生们都发现:问题二和问题三都没有继续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然后安排学生做例题.
  把下列各题因式分解:(1)18a2 - 50;(2)2x2y - 8xy + 8y;(3)a4 - 16;(4)81x4 - 72x2y2 + 16y4.
  做完后我惊讶地发现,竟然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
  上完之后我很不痛快,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探索得不够透彻吗?是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吗?课堂设计不合理吗?课堂上提问不够深入吗?
  我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接着去上二班数学课.
  在课上我仍然先用问题导入:什么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方法有哪些?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多项式有什么特征?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的多项式有什么特征?之后仍然安排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
  问题一:你能把多项式a2 - b2分解因式吗?
  问题二:你能把多项式2a2 - 2b2分解因式吗?
  问题三:你能把多项式a2(x - y) - b2(x - y)分解因式吗?
  这次我让大家一起先做了问题一,随后问:此题什么方法?学生答:直接用平方差公式.
  接下来挑选了两名同学上黑板做问题二,答案一是:2(a2 - b2),答案二是:2(a + b)(a - b). 我提出了问题:“哪一个对,为什么?”最后师生一同归纳出:此题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平方差公式.
  在学生完成问题三后追问:“此题用了什么方法?”学生答: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平方差公式.
  接下来我没有让学生做例题,而是做了一个变化:
  用书遮住问题一、三问学生:“如果直接让大家做问题二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说:“只用提公因式法. ”我又问:“问题一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答:“引导启发作用. ”“太棒了!”我高兴地说.
  同样用书遮住问题一、二问学生:“如果大家直接做问题三会怎样?”更多的学生说:“只用提公因式法,但肯定做不完. ”这次极少数学生说:会做完整.
  我再次问:“拿到多项式如何因式分解?”学生们不一会儿就讨论出了正确的结论:因式分解时,有公因式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没有公因式则直接运用公式. 接下来让大家做同样的例题:
  把下列各题因式分解:(1)18a2 - 50;(2)2x2y - 8xy + 8y;(3)a4 - 16;(4)81x4 - 72x2y2 + 16y4.
  结果是,4题中对了(1)(2)(3)题,错了第(4)题,当时我既惊奇也很高兴. 事后我做了一些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课堂设计中,及时增加了追问,效果大大不同?
  三、案例反思
  我认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师们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已逐步认识到了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苏科版教材,有很多老师都说教材设计内容较少,例题的题型过于简单,而习题的要求较高,我想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课堂有效性的高低对学生至关重要,而课堂上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必不可少,这是对于学生来说. 对于教师,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教学,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先从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的四种状态进行分析:一是学生不能回答;二是学生回答完全正确;三是学生回答错误;四是学生回答的答案部分正确.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不同状况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追问,从而达成课堂上生成与预设的和谐. 处理好学生回答的追问,老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精心设计追问的问题,从一班的追问到二班的追问的内容加深不难看出,设计合理的追问往往能引导学生思维的不断提升,我在二班的问题回顾时设计了追问,它让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整体认识起到了缓冲作用. 在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做不出来时,及时追问,促使学生思考,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追问是每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个教学技巧,教师通过追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可是在何处追问和如何追问却是影响追问效果和作用的重要因素. 追问往往是在学生缺乏思考时以及思考欠缺深度时和产生歧义时. 我认为在学生产生歧义时追问更是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其他文献
在数学浩瀚的题海里,总能遇到这样一类问题:条件充裕,结论清楚,就是找不到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继而无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中考压轴题,更加强了学生能力的考查.下面笔者以实例说明如何巧用构造法,构造基本图形,建立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一、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  例1 2013年淮安中考题28题:如图1,在△ABC中,∠C = 90°,BC = 3,AB = 5.
期刊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学习数学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初步理解教学内容的精神实质,感受数学科学的精髓,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初步学会思维,发展数学素养. 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  一、目标中明晰数学思想 
期刊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情境,增加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呢?本文通过三个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研究如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要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相信你也能找出很多有趣的例子.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倘若教师从源头上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肯定会乐在其中.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  以学生的
期刊
中职数学教学中,在学习关于“三次函数”的练习中以及考试中发现许多学生掌握得不好,通过和学生进行交流,知道几乎没有学生对这种题的图像进行过关注. 因此,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关于导数的例题和习题若借助该例题的图像去讲、去分析,会让学生掌握得更容易. 于是我决定在复习中运用一节课的时间师生一起研讨三次函数的图像以及由图像得到三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由三次函数图像“之美”感悟到学习“之乐”.  例题1 (201
期刊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在他临终前他对三个儿子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把马留给你们,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 ”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到了遗嘱. 遗嘱上写着:“我把17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得三分之一,三儿子得九分之一. 不许杀马,不许流血,你们必须遵从父亲的遗嘱. ”按照父亲的遗嘱,每个人得到的马都不是整数. 大儿子得八又二分之一匹,二儿子得
期刊
【摘要】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验证、抽象概括等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在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关键词】 活动经验;转化思想;极限思想;策略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志. ”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
期刊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远离实际生活,学生不感兴趣.这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笔者执教的苏教版八上第二章“勾股定理的应用”一课,立足从生活出发,以南京之行为主线,适当拓展、演变,使其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而又自然的教学情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以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应用意识,其应用的广
期刊
【摘要】传统的定理教学,教师更多是把数学定理直接呈现给学生,重结论、轻过程,导致学生没有经历和体验知识的研究过程,不利于学习能力的自然生成,不能培养“会学”的能力.如何在定理教学上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数学理解,享受发现的快乐?这使我在进行“余弦定理”的教学时面临挑战.  【关键词】余弦定理;教学评价  2011年陕西省高考文理科都有一道解答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将“数感”列为十大概念核心之首,因此,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数的认识”教学就承载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任务. 江苏省特级教师苏瑜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认数11~20”这一课,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估测、交流和反思等活动中逐步加深对数的体验和感悟,有效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 现择录几个教学片段以飨同仁.  【片段一】“做”中感知,
期刊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做到适时择机地应用反例,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数学性质,验证数学猜想;将错就错,弥补教师自身的失误;顺势延伸,鼓励学生乘胜追思. 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 数学课堂;智慧  一、巧用反例,发现规律  适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启发,是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运用恰当的反例从另一个侧面抓住数学概念或规则的本质,弥补正面教学的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