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并非“老无所依”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 论
   近些年,媒体时有“啃嫩族”新闻的报道,啃嫩族多为中年父母,50岁上下,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靠年轻的儿女生活,但自己身体康健,并未失去劳动能力。然而,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大多很重,许多人不到三十岁已开始负担“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疲惫不已。
   一些“被啃嫩”的年轻人实在是无以负担,对父母有了埋怨,可父母却指责他们不孝顺,年轻的儿女却认为父母只顾自己享受而不体谅孩子的辛苦,双方各执一词,亲情天伦受到了伤害。
   说起孝悌,我想这不单单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而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向往吧。没有哪位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儿女不孝顺,不过,不同的父母、儿女对“孝顺”的理解各有不同。
   本期调查令人惊讶的发现是,身边有“啃嫩族”的人群还不在少数,比例竟达70%之高,且“被啃嫩”者以女性居多。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父母啃嫩,既有自身依赖性过重、对孝悌理解过于单一之嫌,也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到位、生活过于艰辛等现实原因。
   曾有人说,中国文化的糟粕中有一个“靠”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那么父母靠谁呢?自然是儿女。很多父母年轻时省吃俭用、辛苦度日,就盼着老来能歇一下,享儿女的清福。这听起来天经地义,可仔细想想,也未免有些沉重!
   先撇开物质上的依靠不论,从父母的角度而言,“养儿防老”的观念虽然并没什么错,却少了一份精神上的独立。在很多中国父母的观念中,即使物质上能够自足,精神上依然是紧紧依赖着儿女的。他们巴望着孩子有出息,能够实现他们未完成的梦想,能够争气让他们面上添光。等到儿女成家之后,他们便要继续为孩子操劳,做饭、洗衣、带孙辈,看似是孩子继续“啃老”,其实何尝又不是父母在精神上的“啃嫩”。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早已习惯了为别人而活。为别人而活,也是一种靠别人而活。
   再来谈物质上的依靠,除去丧失劳动能力的或者物质条件困难、十分需要儿女照顾的中年父母们,对于身体康健、可以工作劳动的父母来说,如果只因为儿女工作挣钱了而不再为自己的物质生活负最基本的责任,实在有点不像话。
   像这样没有前提的百分百“啃嫩”,的确会让头上压着几座大山的年轻人抓狂,却有苦不能言。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互相体谅、支持,同时认为中国的孝悌观念太重,过早地在观念上绑架了实则还年轻的中年父母。
   也许,“啃嫩”的原因有很多种,不能一棍子粗暴否定所有“啃嫩”的现象,但除了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对需要保障者进行切实的照顾以外,自主选择无条件“啃嫩”的父母们的确应当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老”得太早了些?
   这究竟是提早陷入了“老无所依”的恐慌,还是提前进入了“老有所依”的喜悦?
   最近在热播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新作《桃姐》,影片淡淡的温情勾起了许多人心中的酸涩和温暖。女佣桃姐老来中风,自己要求住在老人院里,被桃姐照顾长大的少爷Roger“乌鸦反哺”,陪桃姐走过了人生最后的美好时光……桃姐和Roger虽是主仆,情是母子,桃姐的“老有所依”,特別是精神上得到的慰藉,让很多人感动不已。
   这就是母子情,是每一位父母都想得到的天伦之乐。没错,孩子是应当孝顺父母的。但当我们还没有真正老去的时候,是否应当向桃姐学习呢?学习她的自知、独立以及对待晚辈的慈爱,多体谅晚辈几分,多担当一下自己的生活。
   当父母们并非“老无所依”,就请再用年轻的方式多为自己的生活负些责任,多几分物质与精神的自足。当父母们真正老去的时候,懂事的孩子也不会忘记反哺父母们的生活,温暖父母的心……
其他文献
秋水为镜:最近,很多朋友说,讨厌这世界了。我十万分理解他们的心情。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我们被种种乱象和不公击打着眼球和灵魂,被强制的扭曲和灌输摧残着幸福和自由。但我想说,映照万物的是你的心,是你灵魂深处的盼望和仰望,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各种泥坑会被你的梦泽填平。    安妮宝贝:走于刀刃上,一侧是叛逆之心,一侧是屈服之牺牲。真正的平衡不是抵抗取胜,而是心意归一,获得新的路。    刘希平:
期刊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句白岩松说过的话,近日作为高考励志语出现在浙江永康一所中学的LED大屏幕上。和它一比,“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天生我材必有用”诸如此类的励志语就显得弱爆了。   这句话的励志效果如何,笔者不知道,不过多数网友认为:有高考你也未必拼得过富二代。高考再公平,也只提供了一种机会公平,无法保证结果公平。   曾几何时,人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把学位作为获取地位高
期刊
懵懂的色彩小达人   莉莉周的原名叫黄菲菲,“80后”的她出生在广州市一个工薪家庭里。从小,爸妈便采取放羊式的教育方法,给莉莉周足够的空间自由生长。也正因为这样,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她的脑子里有了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想法多了,积聚在脑子里,莉莉周就想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达出来。那时候文字稚嫩,还没办法很好地表达,小小年纪的莉莉周就常常拿起画笔画东西,比如画有着蓝色光芒的太阳,有着金色灵魂的
期刊
2011年底,号称“户外奥斯卡”的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最佳自然环境影片奖”颁给了《家园》。《家园》的导演名叫乔乔,今年26岁。   一部4分多钟的片子,他拍了3年。为了拍这些生态纪录片,他卖掉了房子和车,还四处借钱,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哪里有野生动物,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是什么样的决心和意志支撑着这个年轻人?   拍生态纪录片,发现散文诗般的唯美   乔乔是乔家大院的
期刊
近日,上海的《新闻晨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一群文艺女青年在上海的地铁里发起了一场诗歌“闪读”活动,并将此活动称之为“在地铁里捡到诗”。朗诵的地点在地铁里,接受的对象是地铁乘客。   为了搞好这次诗歌“闪读”活动,她们选择了200多首诗歌,打印出来,其中有徐志摩、普希金等人的知名作品,也有席慕容、海子、顾城等人的现代诗歌。她们决定在每趟列车上朗读一个主题的诗歌,如南京西路站至中山公园站的主题是“
期刊
一直记得2002年7月的那天,我第一次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园时的欣喜与震撼:欧式风格的主楼巍然耸立、典雅庄严,美丽的校园广场上绿树成阴、湖水潋滟,来来往往的学子朝气蓬勃、青春飞扬,蓝天碧海下的校园恬静娴雅,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慢慢展现在我的眼前。从当初的“一见钟情”到后来的“相濡以沫”,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在这里学习、工作、成长,我的人生已经与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渤海之滨 校园如画  
期刊
有一个女孩,正值青春花季,原本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然而,她却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爱好和业余生活。别的女孩储物箱里装的是衣物和书籍,她的储物箱里养的却是昆虫;别的女孩手里拿的是时尚杂志,她随身带的却是装着小虫子的离心管;别的女孩去逛街购物的时候,她却不顾风吹日晒跑到荒山野岭采集昆虫;别的女孩网上聊天的时候,她却在到处查阅文献资料;别的女孩休息的时候,她却在安安静静地做标本……   至今她已去
期刊
征稿启事:   为了繁荣校园文学,扶持和培养一批新创作者,本刊特开辟“青春梦工厂”栏目,欢迎大中院校文学社团和老师组织投稿,本刊择优刊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梦寄托在两个地方,一是床头,放着最需要的书;一是手边,有爱不释手的玩物。   我喜欢把最需要的书放在床头,在我的梦与某个人的生命轨迹遇合的时刻,我会找到自己对人生的朦胧触觉。譬如,床头放着钱钟书的《管锥
期刊
张茸,1981年出生于北京。上海同济大学工学学士,德国基尔大学理学硕士。现从事金融文案翻译工作,旅居麻州。     对于现在很多正在选择职业的年轻人来说,搞音乐或者美术,往往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成名之路。以至于每年的艺校报考大军都铺天盖地,甚至连艺术类考试辅导学校都开得如火如荼,最近连五花八门原本与艺考都不相干的网站都开始参与。其实艺术类职业和很多普通的职业一样,大多数行业参与者都只是在明星的阴影里
期刊
老尤,我叫他尤伯。儿时农村的物质条件并不丰富,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尤伯家比别人也好不了多少,可尤伯总是乐呵呵的,后来有一件事让我知道了他是“乐天派”的奥秘。   腊月的一天,难得队上放了假,队上的男劳动力差不多都来到鲫鱼湖,大家是来挖莲藕的,因为那是最好的度荒食物。   天尚早,一些挖藕的熟手们似乎觅食的鸭子一般,呼拉一下子踏着冰霜就下到了湖中。然而尤伯似乎不着急,他笑眯眯地对像我这样的一些新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