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的那一种人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d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征稿启事:
   为了繁荣校园文学,扶持和培养一批新创作者,本刊特开辟“青春梦工厂”栏目,欢迎大中院校文学社团和老师组织投稿,本刊择优刊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梦寄托在两个地方,一是床头,放着最需要的书;一是手边,有爱不释手的玩物。
   我喜欢把最需要的书放在床头,在我的梦与某个人的生命轨迹遇合的时刻,我会找到自己对人生的朦胧触觉。譬如,床头放着钱钟书的《管锥编》和纳兰容若的《渌水亭杂识》。学者和词人,若说前者是理性的,后者就要感性很多,好比我在两种世界里的理想。
   在理性世界里,遍览群书,寻找青春躁动之外的安定,可借用学者的渊博怀纳万事。在感性世界里,用自然之眼看每一株花枝醞酿出春意,用诗人的敏感捕捉生命的声音。
   与床头书不同,手边的玩物是可以给人带来傻傻幸福的“小理想国”,好像桌边那支箫,喻示着理想国里竹林七贤般“洒脱青山水,浪荡白云家”。在理想国里,好像没有烦恼了。
   其实,烦恼一直随着人心,如影随形,幻梦不可久做,更不能像墙角孤芳自赏的花,把天地变小。只有勇于直面现实,才能梦得更远。
   有一堵墙,墙的两头住着现实和理想,“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然而,快乐的墙头和哀哭的墙根是最不稳定的结构,纵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也不该用轻浮的梦和娱乐来麻痹自己哀哭的神经。
   歌德说:“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我想,应该奢求既有欣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人生。
   前面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且不论我们面对的“三鹿”和“瘦肉精”这些食品问题,以及“蚁族”、“蜗居”等社会问题,且不论还有多少个“伊拉克”和“利比亚”依旧战火连绵,当看见同胞的手伸进别人的衣袋,以人格为代价去攫取更多的面包和利润,我迫切地想抓住他的手放进我的口袋,让他触摸我对他的爱,对他的不解,或者卑微的怜悯。
   唉,那些时候,我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让他明白我。他的眼里只有贪婪的饥饿,而我眼里有的是复杂的痛苦,这种痛苦好像父母面对犯了错的无知的孩子,好像医生看着承受着痛苦的病人,这种痛苦并不为显见着怜悯者的高贵,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最卑微、最无力、最残忍的痛苦,让你痛恨自己的单薄。偏与此同时,看客眼里流露出了鄙夷和猎奇,慢慢把这种痛苦的爱,又拉向深渊。
   我暗暗呐喊,要阻止他们继续错误的事,我明白唯一的渠道,就是给他们更多正确的机会。我们需要更多的教育,诚如我们需要更多的面包一样。我们的土地,还需要不断地播种。这种对大地的爱,不但说不出来,而且不可以用华丽的语言去修饰它,使它轻浮。这一切的爱都是如此沉重,有时,我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我的深爱融入这片土地。
   尽管希望与梦只是虚拟时态,而不是将来时,但这就是我愿做的那一种人,纵在安静的时候,可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却也可以放弃安逸,伺机而发。这就是我愿意做的那一种人,用坚固的理性和丰沛的感性,去做些我可以去做的、该做的事,去寻找、保存我心中的善与美。
   (编辑 张黎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周末一个人在家把王梵瑞的新专辑《万重山》听完了,觉得很舒畅,然后又把他的第一张专辑《青春》也听了。回想起第一次听王梵瑞,还是在遥远的2006年。我尚记得那句懒洋洋的“时间一枪打在了我身上”,像是一张沐浴在阳光里满不在乎的脸,满满的都是青春的骄傲和不羁。那时年轻,虽然唱着“我什么呀都没了”,但觉得一切都是欣欣可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内心里还是觉得“该有的都会有的”。所以现在听来这样的歌,有点“
期刊
假如你失恋,咱俩凑一对吧  暖黄的光照进屋子,在地上铺洒出一层耀眼金子,陆美泽不由得动了下眉角。  “别动,要画歪了。”林屿森严厉斥责,陆美泽只得绷回原来严肃的表情,但她就是想笑,不仅因为黄昏的光景太美,更因为咫尺之间林屿森那张认真的脸,仿佛他眼前的是一件稀世珍宝,而他正小心翼翼地在上面雕刻美丽的图画——说得这么好听,其实就是化妆啦。  宋俊约了陆美泽看电影,她把所有小鹿乱撞般的心思都跟林屿森讲了
期刊
“饭在锅里,菜在微波炉里,我吃过了,你自己吃……”我面对着电脑,大声地招呼放学回家的儿子。   “老爸!老爸!”一会儿,儿子在身后喊。“有什么事,你就说吧。”我的目光仍没有离开电脑显示屏。“你一点都不关心我!”我被儿子这句话吓了一跳。我很惊讶,一年多来,我放弃了大部分工作,一直租房在他附近的中学陪读,怎么竟然到头来还落个“不关心”呢?   “你一天到晚盯着电脑,就不能回过头来看我一眼,和我面对
期刊
秋水为镜:最近,很多朋友说,讨厌这世界了。我十万分理解他们的心情。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我们被种种乱象和不公击打着眼球和灵魂,被强制的扭曲和灌输摧残着幸福和自由。但我想说,映照万物的是你的心,是你灵魂深处的盼望和仰望,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各种泥坑会被你的梦泽填平。    安妮宝贝:走于刀刃上,一侧是叛逆之心,一侧是屈服之牺牲。真正的平衡不是抵抗取胜,而是心意归一,获得新的路。    刘希平:
期刊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句白岩松说过的话,近日作为高考励志语出现在浙江永康一所中学的LED大屏幕上。和它一比,“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天生我材必有用”诸如此类的励志语就显得弱爆了。   这句话的励志效果如何,笔者不知道,不过多数网友认为:有高考你也未必拼得过富二代。高考再公平,也只提供了一种机会公平,无法保证结果公平。   曾几何时,人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把学位作为获取地位高
期刊
懵懂的色彩小达人   莉莉周的原名叫黄菲菲,“80后”的她出生在广州市一个工薪家庭里。从小,爸妈便采取放羊式的教育方法,给莉莉周足够的空间自由生长。也正因为这样,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她的脑子里有了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想法多了,积聚在脑子里,莉莉周就想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达出来。那时候文字稚嫩,还没办法很好地表达,小小年纪的莉莉周就常常拿起画笔画东西,比如画有着蓝色光芒的太阳,有着金色灵魂的
期刊
2011年底,号称“户外奥斯卡”的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最佳自然环境影片奖”颁给了《家园》。《家园》的导演名叫乔乔,今年26岁。   一部4分多钟的片子,他拍了3年。为了拍这些生态纪录片,他卖掉了房子和车,还四处借钱,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哪里有野生动物,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是什么样的决心和意志支撑着这个年轻人?   拍生态纪录片,发现散文诗般的唯美   乔乔是乔家大院的
期刊
近日,上海的《新闻晨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一群文艺女青年在上海的地铁里发起了一场诗歌“闪读”活动,并将此活动称之为“在地铁里捡到诗”。朗诵的地点在地铁里,接受的对象是地铁乘客。   为了搞好这次诗歌“闪读”活动,她们选择了200多首诗歌,打印出来,其中有徐志摩、普希金等人的知名作品,也有席慕容、海子、顾城等人的现代诗歌。她们决定在每趟列车上朗读一个主题的诗歌,如南京西路站至中山公园站的主题是“
期刊
一直记得2002年7月的那天,我第一次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园时的欣喜与震撼:欧式风格的主楼巍然耸立、典雅庄严,美丽的校园广场上绿树成阴、湖水潋滟,来来往往的学子朝气蓬勃、青春飞扬,蓝天碧海下的校园恬静娴雅,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慢慢展现在我的眼前。从当初的“一见钟情”到后来的“相濡以沫”,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在这里学习、工作、成长,我的人生已经与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渤海之滨 校园如画  
期刊
有一个女孩,正值青春花季,原本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然而,她却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爱好和业余生活。别的女孩储物箱里装的是衣物和书籍,她的储物箱里养的却是昆虫;别的女孩手里拿的是时尚杂志,她随身带的却是装着小虫子的离心管;别的女孩去逛街购物的时候,她却不顾风吹日晒跑到荒山野岭采集昆虫;别的女孩网上聊天的时候,她却在到处查阅文献资料;别的女孩休息的时候,她却在安安静静地做标本……   至今她已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