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生为本,就是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作者在《湖心亭看雪》一课教学中,进行了“打擂台”式教学法的尝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打擂台”式;教学法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根本目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为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而“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
上学期,在教《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时,我打破以往的“我要教这些”“我要这样教”的习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我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和竞争心理,进行了“打擂台”式教学法的尝试,这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
一、“打擂台”式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所谓“打擂台”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充当“擂主”,接受台下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质疑问难,教师充当引领者,引导和点拨学生学习,达到教师所精心设计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完成课文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竞争和合作中表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
其教学步骤如下。
1.思疑。这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寻找疑难,准备答疑,增加知识的过程,也是“打擂台”式教学全过程的基础。由于全班学生都有可能上台答疑,为了使自己多战胜几个“敌手”,又不失体面不至于很快被撵下“擂台”,连平时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都认真起来。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并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篇等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教材、工具书、《课课通》等学习资料自行解决问题。学生既把默读、思考、设疑、批注(作记号,设提问,释含义、解词语)结合起来,又把手里的工具书、教学资料、参考书集中到落实课文的“双基”上。这样,课堂就由“死水”变成一股“活水”,学生也加快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2.质疑。这是和“解疑”交替进行的,是台下学生频频向“擂主”质疑问难的过程。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手头资料,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教师要引导、启迪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如:(1)从文章题目中质疑;(2)寻找关键词;(3)从文章内容方面质疑;(4)从表达方式方面质疑,等等。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积极思考、发掘疑难,显示出课堂教学的活力。生生间提问、探讨,与往日教师提问有所不同。因为学生之间交流,更能够消除顾虑,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更有机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能各持己见,相互启发,相互触动。于是,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学生发言提问之踊跃,学习兴趣之浓厚,问题探讨之深透,都出人意料,效果相当显著。
3.解疑。这是由台上的学生辨析疑难、解答疑难的过程。如果台上的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就可向台下征答,于是,“擂主”的位置就移交给下一位同学。这一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指点迷津,或对于答不正确的问题给予指正。如:台下问:“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我就启发他联系注解(1)的内容想一想,台下的学生茅塞顿开,纷纷举手,争相上台抢答。台下同学又问:“‘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中的‘金陵’是哪里?”(这一提问,我在备课时根本没在意,幸亏我从《金陵十三钗》中知道“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擂主”一时答不上来。台下学生莫衷一是:有的说是金华,有的说是杭州,有的说是苏州。我及时指正:“南京古称金陵。”显然,答疑的环节能够集思广益,既可补学生思维之不足,又可补教师教学中之缺漏,同时锻炼学生迅速反应、快速反馈、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这种既有学生之间的问答,又有师生之间的活动过程,是紧凑活跃而又轻松愉快的。
4.创疑。这一环节,就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联想,再质疑。如有的同学在质疑时,又提出了如下问题:(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是否答非所问?”(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一芥’”,是用错了量词吗?这种质疑带有明显的创造性质,学生每提一个问题,就是创造思维的一次闪光。
5.化疑。寓疑于练习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深化理解,提高解疑能力。如:台下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要“擂主”对下联,“擂主”因写不出而被撵下台,有人对出“品美酒感悟人生”荣夺“擂主”。台下又有人用“吟出含‘雪’的诗句5句以上”“刁难”新“擂主”。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有学生脱口而出:“这节课的时间过得太快了!”“以后再这样上课多好啊!”我顿悟:原来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向往的,也应该是语文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的。
二、“打擂台”式教学法的意义。
1.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语文教学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何努力,只有化作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动才有意义。而“打擂台”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当“主体”角色,保持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真正体现了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一活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思考和探讨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避免了教学单一性、封闭性。
2.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次“打擂台”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带任何框框来到学生中间”,有意“隐退”,成为一个普通的合作者、参与者、协调者,和学生一道进入这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体验中。当然,教师放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而是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学生由消极被动变积极主动。过去学生上课时大多只是“听众”,教師讲到哪里,学生笔记记到哪里,完全被教师的“指挥棒”所左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感到枯燥乏味。采用“打擂台”式教学法后,我对学生分别作了调查,赞成这种教学法的学生达到90%以上。他们说:“以后再这样上课多好啊!”“台下的同学可以无拘无束地提问,台上的同学得大动脑筋找答案。”“我过去学语文从来不预习,现在我是自觉地预习,准备‘打擂台’。”……学生的话正反映出“打擂台”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总之,“打擂台”式教学活动,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初步尝试。它切中了学生兴奋的脉搏,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引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使学生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汉昌,赵菡主编.开放式课堂教学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7.
[2]郭志明.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语文教学通讯,2003,(6).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打擂台”式;教学法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根本目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为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而“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
上学期,在教《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时,我打破以往的“我要教这些”“我要这样教”的习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我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和竞争心理,进行了“打擂台”式教学法的尝试,这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
一、“打擂台”式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所谓“打擂台”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充当“擂主”,接受台下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质疑问难,教师充当引领者,引导和点拨学生学习,达到教师所精心设计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完成课文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竞争和合作中表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
其教学步骤如下。
1.思疑。这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寻找疑难,准备答疑,增加知识的过程,也是“打擂台”式教学全过程的基础。由于全班学生都有可能上台答疑,为了使自己多战胜几个“敌手”,又不失体面不至于很快被撵下“擂台”,连平时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都认真起来。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并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篇等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教材、工具书、《课课通》等学习资料自行解决问题。学生既把默读、思考、设疑、批注(作记号,设提问,释含义、解词语)结合起来,又把手里的工具书、教学资料、参考书集中到落实课文的“双基”上。这样,课堂就由“死水”变成一股“活水”,学生也加快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2.质疑。这是和“解疑”交替进行的,是台下学生频频向“擂主”质疑问难的过程。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手头资料,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教师要引导、启迪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如:(1)从文章题目中质疑;(2)寻找关键词;(3)从文章内容方面质疑;(4)从表达方式方面质疑,等等。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积极思考、发掘疑难,显示出课堂教学的活力。生生间提问、探讨,与往日教师提问有所不同。因为学生之间交流,更能够消除顾虑,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更有机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能各持己见,相互启发,相互触动。于是,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学生发言提问之踊跃,学习兴趣之浓厚,问题探讨之深透,都出人意料,效果相当显著。
3.解疑。这是由台上的学生辨析疑难、解答疑难的过程。如果台上的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就可向台下征答,于是,“擂主”的位置就移交给下一位同学。这一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指点迷津,或对于答不正确的问题给予指正。如:台下问:“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我就启发他联系注解(1)的内容想一想,台下的学生茅塞顿开,纷纷举手,争相上台抢答。台下同学又问:“‘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中的‘金陵’是哪里?”(这一提问,我在备课时根本没在意,幸亏我从《金陵十三钗》中知道“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擂主”一时答不上来。台下学生莫衷一是:有的说是金华,有的说是杭州,有的说是苏州。我及时指正:“南京古称金陵。”显然,答疑的环节能够集思广益,既可补学生思维之不足,又可补教师教学中之缺漏,同时锻炼学生迅速反应、快速反馈、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这种既有学生之间的问答,又有师生之间的活动过程,是紧凑活跃而又轻松愉快的。
4.创疑。这一环节,就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联想,再质疑。如有的同学在质疑时,又提出了如下问题:(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是否答非所问?”(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一芥’”,是用错了量词吗?这种质疑带有明显的创造性质,学生每提一个问题,就是创造思维的一次闪光。
5.化疑。寓疑于练习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深化理解,提高解疑能力。如:台下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要“擂主”对下联,“擂主”因写不出而被撵下台,有人对出“品美酒感悟人生”荣夺“擂主”。台下又有人用“吟出含‘雪’的诗句5句以上”“刁难”新“擂主”。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有学生脱口而出:“这节课的时间过得太快了!”“以后再这样上课多好啊!”我顿悟:原来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向往的,也应该是语文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的。
二、“打擂台”式教学法的意义。
1.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语文教学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何努力,只有化作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动才有意义。而“打擂台”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当“主体”角色,保持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真正体现了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一活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思考和探讨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避免了教学单一性、封闭性。
2.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次“打擂台”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带任何框框来到学生中间”,有意“隐退”,成为一个普通的合作者、参与者、协调者,和学生一道进入这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体验中。当然,教师放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而是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学生由消极被动变积极主动。过去学生上课时大多只是“听众”,教師讲到哪里,学生笔记记到哪里,完全被教师的“指挥棒”所左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感到枯燥乏味。采用“打擂台”式教学法后,我对学生分别作了调查,赞成这种教学法的学生达到90%以上。他们说:“以后再这样上课多好啊!”“台下的同学可以无拘无束地提问,台上的同学得大动脑筋找答案。”“我过去学语文从来不预习,现在我是自觉地预习,准备‘打擂台’。”……学生的话正反映出“打擂台”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总之,“打擂台”式教学活动,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初步尝试。它切中了学生兴奋的脉搏,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引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使学生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汉昌,赵菡主编.开放式课堂教学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7.
[2]郭志明.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语文教学通讯,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