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简介】
查尔斯·弗雷泽的《十三月》讲述了一个人不寻常的一生,他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一个名叫威尔·库珀的孤儿在12岁时带着一匹马、一把钥匙、一张地图,踏上了穿越荒野前往切诺基国边境的旅程。那里在地图上只是一片空白。威尔是包身工,替人经营一家偏远的印第安商栈。他孤身一人管理着商栈,和熊产生了父子之情。熊是印第安酋长,他和他的族人收留了威尔,这种不寻常的关系最终塑造了威尔的性格。而克莱尔的爱,性情暴躁、有钱有势的羽石的深沉和魅力,令威尔一生难忘。
威尔以特有的幽默和渴望讲述他毕生寻找家园的故事,他对财富和冒险的渴求,对遭到践踏的文化的重建,特别是对激情不懈的追求。他后来明白:“即使一切都永远地失去,你总还能渴望。岁月留下的教训,让人受用的不多,其中一条就是:只有心愿能战胜时间。”
查尔斯·弗雷泽笔下的威尔·库珀成为美国灵魂的经典:为一方水土及其人民、一个女人和一种生活方式献身的男子,而一切却可望而不可及。《十三月》带领我们走过纯净大地上那片未遭污染的荒野,带我们沿密西西比河上下求索,又带我们领略华盛顿建城之初那份都市的喧闹。自始至终,19世纪的自然之美为20世纪的电话、汽车和缓缓推进的铁路所侵蚀,这股潮流裹着威尔。书中把历史叙述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洞见和不期之美。美国大师级作家奉献的这部小说令人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查尔斯·弗雷泽(Charles Frazier)生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因第一部小说《冷山》一举成名,享誉世界,并获得1997年国家图书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小说处女作苏·考夫曼奖。
【经典选读】
1
熊是这一片的酋长。他的一切——衣着,对狩猎的狂热,对混沌世界及其极度混沌的秩序、公正和美的把握,甚至他那刀削一般的鼻子——都是上个世纪的遗风。他在溪边有一个旧式小农场,离商栈不远,有木屋、暖屋、玉米地、玉米粮仓、果园、畜栏和坡顶房。因为他是酋长,所以还有一幢议事大屋,议事、舞会,或者纪念某位神灵,都在这里。当然也少不了无所事事的闲逛、闲聊和八卦。而那个叫瓦雅的村子,则还要沿河走上一里地才能到,在小溪汇入大河的地方。
我东拼西凑,总算摸清了熊部族的来龙去脉。在另一个世纪,如果你不留神闯入这些人的地盘,他们会把你背上的皮剥下来做软皮靴,用你的大腿骨做鼓槌,把你的牙放入晒干的龟甲,做成舞蹈用的响器。他们不分男女都是战士。男人要是不用斧头或者刀宰了你,就会把你当做战利品带回去,交给女人剥你的皮,烧死你。
那是那时候。那时候这些人是斗士,后来的两百年里,他们一次次输给白人,几乎每战必败,就变成了面朝黄土的农民。
但人们总想站在现代的角度看熊的部落,觉得他们是不变的、纯粹的、正宗的,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是那个样子。“高贵的野蛮人”实在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我们受不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就想象出这些“高贵的野蛮人”,聊以自慰。而我刚认识熊和他的人,就能看出这两百年里,他们除了变化和惨重的损失,什么也没有。
白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吃尽苦头,但他们很多人现在忙着向白人学习。切诺基人退一步,美国就进一步,旧时代渐渐隐入更深的群山,更远的河湾和林阴蔽日的溪谷。原住民已经完全消失了,充满野性的印第安人没有了,原始的荒野所剩无几。他们被打垮了,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活在一个破碎的世界里。
猎物快没了,一年比一年难打,原因很简单,猎杀太多,有些猎物——水牛和麋鹿已经灭绝。剩下的大型动物——鹿、熊、狼和山狮也是凤毛麟角。挺括的兽皮成堆地装上车,运往查尔斯顿和费城,没人想到这和突然失去生机的森林有什么关系。一个时代结束了,被神秘地取代了。旧日的猛兽死去,漂亮的大型动物已成历史。如今只有肥猪菜牛,和油腻腻、蠢乎乎、眯缝眼的羊。这些畜生意志脆弱,剪个毛都能给吓死。你给野鹿剪毛试试看,它不用细黑蹄子把你踩碎才怪。给熊和美洲豹剪毛,想都别想,遇上就要你的命。
野生猎物没有了,仗也打不起来了,受人鞭打、满怀怨恨的男人开始种地,这从前一直是女人的营生。女人没活干了,变得和白种女人一样孱弱。从前女人要管理家族,现在家族越来越分裂,家族的法律也不合法了。从前在婚礼上,男人带着肉,女人带着蔬菜,两个人的结合可不光是两个人的相加。现在,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熊和他的人对身边奇怪的新世界就是看不明白。这国家太不一样了,拥有一片安身立命的土地,还需要有纸做的证件。不然你就只能和水牛麋鹿做伴了。人人都在朝长夜国跋涉。
2
新世界的种种艰辛随着白人扩散,在孤立的小户人家扎了根,熙攘的市镇没有艰辛,有的只是烟囱冒烟的温暖大房子,说不完的闲话、艳遇、友谊、争吵和浪漫。一切都在变,包括服装。很多人,有男有女,不穿鹿皮衣了,像没钱的白人一样用软塌塌的布料做衣服,不过他们还是爱在头上扎一条或红或蓝的带子。有些人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记得了,光用白人的名字,叫山姆·约翰逊,或者约翰·山姆逊。有人新旧名字一块儿招呼,比如叫个沃尔特·锅葱什么的。也有少数人,像熊这样的老人,只用老名字。
说实话,他们的老名字也的确不容易进入英语。就说那个锅葱吧。这个名字在他们的语言里好听着呢,一点也不可笑,到了我们的语言里就不行了。我猜,我们是胜利者,当然就控制了语言,也控制了给人和地方取名字的权力。好在有些江河溪流就是不服我们管,到现在还保留着原来的名字。卡塔卢奇,图斯齐特,卡图格恰。可惜山名大多没留住。这倒也可以理解,用山来纪念死去的政治家,多好啊。
在我到达之前十年,一份不平等条约像乌云的阴影,把切诺基国和美国的边界向西推了半天的骑程,推过了熊和他的部落的土地。这个条约规定,熊及其族人要么和切诺基国的边界一起西迁,要么顺河搬迁十里地,可以得到区区几百亩,而这整片土地原来都是他们的。他们没有多想就留了下来,因为深爱这片崎岖陡峭荒芜的山地。他们在河边的新家住了几年,后来熊买了另一块大一点但是更崎岖的土地。搬家倒是不难。每个人的家当都不多。和牛棚差不多大的木屋,一两天就能搭建一座。家具也就一桌一椅,外加一张绷子床。一些工具和农具,都很简单,名字不超过一两个字:犁,斧,锄,扁斧,锛,锤。几只鸡,一头牛。猪都在山坡上放养,耳朵上打着记号。
这么折腾的时候,熊觉得土地所有权也挺好。这种新思想又滑稽又重要。很多印第安人就是接受不了。熊倒觉得土地所有权这个东西,问题归问题,不对归不对,用处还是有一些。短暂的生命转瞬即逝,我们从土地上倏忽而过,跟水流过我们身体一样,再没人能说自己拥有什么。熊便开始买地换地,不停地交易,最后他在深山里有了近两千亩地,一般人都觉得那些地毫无价值。熊有少量滩地,土壤肥沃,适合种玉米蔬菜果树,但这些地大多在溪谷,水流湍急,陡峭的山坡上杂树丛生。熊带着他的几百人搬了过去,盖了一幢老式泥屋做议事大屋,聚集人心。大家沿河而居,修建小屋,开始按老一辈的法子过日子,跳老式舞,一如既往地信奉流水和高山的力量。熊努力按熟悉的样子维持他们的世界。
3
我和威弗利穿过熊的地盘,到下游的瓦雅去。风迎面吹来,于是瓦雅没到,气味先到了。烧木柴,炖卷心菜豆子,鞣制皮革,人味儿兽味儿。各种气味掺和着,一点不难闻,反倒让人很受用,让我想起自己虽然离得太远,毕竟还算人类的一员。
进了村便听见斧头劈木块,饭锅相磕碰,人在笑,鸡在叫,婴孩啼哭,狗群吠。鸡、婴儿和狗都带着我不熟悉的口音。灰色的烟在林间飘荡,低低地浮在水面上,阳光穿过烟雾,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缕。小木屋都挤在逼仄的绿谷里,人们穿梭于其间,忙活傍晚的事情。两个姑娘合力把一段大大的山胡桃树枯枝拖回家当柴烧,树枝颤巍巍地刮起地上的泥土,留下的痕迹像一长串文字。
细雨似有若无地下了一阵,突然停住了。熊的那条狗,乱蓬蓬的毛是死灰的颜色,从路的那边闲逛过来,看来没认出我,从一片篱笆围着的玉米地边上拐进了树林,像是在追什么,或者耽误了远处的什么急事。两个男孩在玩吹箭筒,飞镖颤悠悠地插入竖在草垛前的靶子。三个棕色皮肤的男孩瘦骨嶙峋,站在齐胯深的河水里,脚在河底长青苔的圆卵石上打滑,人便晃个不停。他们拿着弓箭,看样子是要射鱼,却一直打打闹闹,箭头险些扎进赤裸的脚背。他们年纪和我差不多,也许小一两岁。我看到他们在冷水里发抖。有人看我,有人不看。谁都不说话。
太阳落山,瓦雅笼在烟雾中。白杨的细枝像细线一般从黑色的天空笔直地垂下。黑黢黢的河岸边,小屋用树皮做顶,琥珀一样的火光照在墙上堵死的裂缝上。夜间寒气袭来,几乎所有人都回到屋里。一个男人从屋旁的柴堆上抱了一大捆木柴。劈开的木头表面凹凸不平,在最后一线日光中颜色显得格外浅。一个女人在路边撒尿,我吓了她一跳。她蹲在地上,身旁展开的裙裾正好做掩护。我从她身边骑过时,她仰起大脸盘向我微笑。房屋里不时传出嗡嗡的人声,很低沉,压不过河水的流淌和女人解手的声音。一只狗叫起来,溪谷上游很远的地方,另一只狗回应着。随后两只狗都沉默下去,仿佛没什么别的可说,只是问候问候。河面上黑乎乎的水草纠缠着,一动不动。村外还有一个男人在用藤矛捕鱼,一只手臂弯曲着举过头顶。河边松软的泥土里插着一支松木火把,在他四周投下一个摇摇晃晃的黄色光圈。一个利索的动作,一条鳟鱼,刺中了靠近鱼尾的地方,在火光下闪着银光。
一条长黑蛇住在一棵老橡树里,离我汲水的河边不远。叔叔曾说不管是毒蛇还是没毒的蛇,都不用太害怕,因为它们比我们更害怕。不过我与蛇遭遇的经历却不是这样。蛇宁愿出击,寸土不让。我靠近的时候,这条蛇就在窝里直立起来。它的窝在树干分成两根粗枝的地方,离地十五尺。它咝咝地扁平着脖子,要和我干一场。我就扔石头,只希望它不要从高处扑下来。第一个夏季,本地的动物都很轻视我,首先是那只浣熊,选了门廊的第二级台阶做夜间出恭的地方,留下一摊油亮的黑屎,里面还掺着各种浆果和种子。
不过说句公道话,也不是所有的动物都看不起我。我出门办事的时候如果把威弗利牵出马棚,它会亦步亦趋地跟着我,鼻子顶着我的腰。我在炉火上给它烤马饼干,照着婶婶的饼干菜谱做,只是多放很多盐,和面之前也不洗手。
【酷评经典】
精彩……《十三月》令人回想起《冷山》中对于自然世界的惊叹,它的和平主义潜流,它对于重要事物瓦解的沮丧感,以及它所确信的:爱,无论如何备受折磨、难以言说,都牵系生活……是迷人的……生动而鲜活的。
——美国《新闻周刊》
《十三月》令人激动地再现了那个已经消失的世界……最伟大的美国土著和美国故事之一,是最好的作家之一带给所有人的一份了不起的礼物。
——《柯克斯评论》
《十三月》在多个方面都很杰出,其具备的文学水准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对它的评论也显得相对逊色。对于那些只重视文学经验的人来说,《十三月》所展现的广阔的文学旅程也能令他们非常满意。无论在飞机上、在办公室里或者是蜷曲在靠窗的座椅上,读者通过威尔的故事都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也得到了丰富……《十三月》属于所有年龄层的读者。
——《洛杉矶时报》
对于查尔斯·弗雷泽来说,文字不过是游戏。如同极少数其他几位当代美国小说家,他把词句排列得如此巧妙,以至于它们能够将某个平凡的瞬间、场景或对话表现得十分出众。阅读弗雷泽的小说就像听一场优雅的交响乐。他是乐队指挥,笔便是他的指挥棒,指挥着每个句子发挥最佳意境。你当然不能催促一个指挥家,所以应当花时间品味弗雷泽的作品,理解每一个意图、欣赏语句的转折或是手艺人的影像描绘。
——《丹佛邮报》
查尔斯·弗雷泽的《十三月》讲述了一个人不寻常的一生,他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一个名叫威尔·库珀的孤儿在12岁时带着一匹马、一把钥匙、一张地图,踏上了穿越荒野前往切诺基国边境的旅程。那里在地图上只是一片空白。威尔是包身工,替人经营一家偏远的印第安商栈。他孤身一人管理着商栈,和熊产生了父子之情。熊是印第安酋长,他和他的族人收留了威尔,这种不寻常的关系最终塑造了威尔的性格。而克莱尔的爱,性情暴躁、有钱有势的羽石的深沉和魅力,令威尔一生难忘。
威尔以特有的幽默和渴望讲述他毕生寻找家园的故事,他对财富和冒险的渴求,对遭到践踏的文化的重建,特别是对激情不懈的追求。他后来明白:“即使一切都永远地失去,你总还能渴望。岁月留下的教训,让人受用的不多,其中一条就是:只有心愿能战胜时间。”
查尔斯·弗雷泽笔下的威尔·库珀成为美国灵魂的经典:为一方水土及其人民、一个女人和一种生活方式献身的男子,而一切却可望而不可及。《十三月》带领我们走过纯净大地上那片未遭污染的荒野,带我们沿密西西比河上下求索,又带我们领略华盛顿建城之初那份都市的喧闹。自始至终,19世纪的自然之美为20世纪的电话、汽车和缓缓推进的铁路所侵蚀,这股潮流裹着威尔。书中把历史叙述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洞见和不期之美。美国大师级作家奉献的这部小说令人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查尔斯·弗雷泽(Charles Frazier)生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因第一部小说《冷山》一举成名,享誉世界,并获得1997年国家图书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小说处女作苏·考夫曼奖。
【经典选读】
1
熊是这一片的酋长。他的一切——衣着,对狩猎的狂热,对混沌世界及其极度混沌的秩序、公正和美的把握,甚至他那刀削一般的鼻子——都是上个世纪的遗风。他在溪边有一个旧式小农场,离商栈不远,有木屋、暖屋、玉米地、玉米粮仓、果园、畜栏和坡顶房。因为他是酋长,所以还有一幢议事大屋,议事、舞会,或者纪念某位神灵,都在这里。当然也少不了无所事事的闲逛、闲聊和八卦。而那个叫瓦雅的村子,则还要沿河走上一里地才能到,在小溪汇入大河的地方。
我东拼西凑,总算摸清了熊部族的来龙去脉。在另一个世纪,如果你不留神闯入这些人的地盘,他们会把你背上的皮剥下来做软皮靴,用你的大腿骨做鼓槌,把你的牙放入晒干的龟甲,做成舞蹈用的响器。他们不分男女都是战士。男人要是不用斧头或者刀宰了你,就会把你当做战利品带回去,交给女人剥你的皮,烧死你。
那是那时候。那时候这些人是斗士,后来的两百年里,他们一次次输给白人,几乎每战必败,就变成了面朝黄土的农民。
但人们总想站在现代的角度看熊的部落,觉得他们是不变的、纯粹的、正宗的,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是那个样子。“高贵的野蛮人”实在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我们受不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就想象出这些“高贵的野蛮人”,聊以自慰。而我刚认识熊和他的人,就能看出这两百年里,他们除了变化和惨重的损失,什么也没有。
白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吃尽苦头,但他们很多人现在忙着向白人学习。切诺基人退一步,美国就进一步,旧时代渐渐隐入更深的群山,更远的河湾和林阴蔽日的溪谷。原住民已经完全消失了,充满野性的印第安人没有了,原始的荒野所剩无几。他们被打垮了,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活在一个破碎的世界里。
猎物快没了,一年比一年难打,原因很简单,猎杀太多,有些猎物——水牛和麋鹿已经灭绝。剩下的大型动物——鹿、熊、狼和山狮也是凤毛麟角。挺括的兽皮成堆地装上车,运往查尔斯顿和费城,没人想到这和突然失去生机的森林有什么关系。一个时代结束了,被神秘地取代了。旧日的猛兽死去,漂亮的大型动物已成历史。如今只有肥猪菜牛,和油腻腻、蠢乎乎、眯缝眼的羊。这些畜生意志脆弱,剪个毛都能给吓死。你给野鹿剪毛试试看,它不用细黑蹄子把你踩碎才怪。给熊和美洲豹剪毛,想都别想,遇上就要你的命。
野生猎物没有了,仗也打不起来了,受人鞭打、满怀怨恨的男人开始种地,这从前一直是女人的营生。女人没活干了,变得和白种女人一样孱弱。从前女人要管理家族,现在家族越来越分裂,家族的法律也不合法了。从前在婚礼上,男人带着肉,女人带着蔬菜,两个人的结合可不光是两个人的相加。现在,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熊和他的人对身边奇怪的新世界就是看不明白。这国家太不一样了,拥有一片安身立命的土地,还需要有纸做的证件。不然你就只能和水牛麋鹿做伴了。人人都在朝长夜国跋涉。
2
新世界的种种艰辛随着白人扩散,在孤立的小户人家扎了根,熙攘的市镇没有艰辛,有的只是烟囱冒烟的温暖大房子,说不完的闲话、艳遇、友谊、争吵和浪漫。一切都在变,包括服装。很多人,有男有女,不穿鹿皮衣了,像没钱的白人一样用软塌塌的布料做衣服,不过他们还是爱在头上扎一条或红或蓝的带子。有些人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记得了,光用白人的名字,叫山姆·约翰逊,或者约翰·山姆逊。有人新旧名字一块儿招呼,比如叫个沃尔特·锅葱什么的。也有少数人,像熊这样的老人,只用老名字。
说实话,他们的老名字也的确不容易进入英语。就说那个锅葱吧。这个名字在他们的语言里好听着呢,一点也不可笑,到了我们的语言里就不行了。我猜,我们是胜利者,当然就控制了语言,也控制了给人和地方取名字的权力。好在有些江河溪流就是不服我们管,到现在还保留着原来的名字。卡塔卢奇,图斯齐特,卡图格恰。可惜山名大多没留住。这倒也可以理解,用山来纪念死去的政治家,多好啊。
在我到达之前十年,一份不平等条约像乌云的阴影,把切诺基国和美国的边界向西推了半天的骑程,推过了熊和他的部落的土地。这个条约规定,熊及其族人要么和切诺基国的边界一起西迁,要么顺河搬迁十里地,可以得到区区几百亩,而这整片土地原来都是他们的。他们没有多想就留了下来,因为深爱这片崎岖陡峭荒芜的山地。他们在河边的新家住了几年,后来熊买了另一块大一点但是更崎岖的土地。搬家倒是不难。每个人的家当都不多。和牛棚差不多大的木屋,一两天就能搭建一座。家具也就一桌一椅,外加一张绷子床。一些工具和农具,都很简单,名字不超过一两个字:犁,斧,锄,扁斧,锛,锤。几只鸡,一头牛。猪都在山坡上放养,耳朵上打着记号。
这么折腾的时候,熊觉得土地所有权也挺好。这种新思想又滑稽又重要。很多印第安人就是接受不了。熊倒觉得土地所有权这个东西,问题归问题,不对归不对,用处还是有一些。短暂的生命转瞬即逝,我们从土地上倏忽而过,跟水流过我们身体一样,再没人能说自己拥有什么。熊便开始买地换地,不停地交易,最后他在深山里有了近两千亩地,一般人都觉得那些地毫无价值。熊有少量滩地,土壤肥沃,适合种玉米蔬菜果树,但这些地大多在溪谷,水流湍急,陡峭的山坡上杂树丛生。熊带着他的几百人搬了过去,盖了一幢老式泥屋做议事大屋,聚集人心。大家沿河而居,修建小屋,开始按老一辈的法子过日子,跳老式舞,一如既往地信奉流水和高山的力量。熊努力按熟悉的样子维持他们的世界。
3
我和威弗利穿过熊的地盘,到下游的瓦雅去。风迎面吹来,于是瓦雅没到,气味先到了。烧木柴,炖卷心菜豆子,鞣制皮革,人味儿兽味儿。各种气味掺和着,一点不难闻,反倒让人很受用,让我想起自己虽然离得太远,毕竟还算人类的一员。
进了村便听见斧头劈木块,饭锅相磕碰,人在笑,鸡在叫,婴孩啼哭,狗群吠。鸡、婴儿和狗都带着我不熟悉的口音。灰色的烟在林间飘荡,低低地浮在水面上,阳光穿过烟雾,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缕。小木屋都挤在逼仄的绿谷里,人们穿梭于其间,忙活傍晚的事情。两个姑娘合力把一段大大的山胡桃树枯枝拖回家当柴烧,树枝颤巍巍地刮起地上的泥土,留下的痕迹像一长串文字。
细雨似有若无地下了一阵,突然停住了。熊的那条狗,乱蓬蓬的毛是死灰的颜色,从路的那边闲逛过来,看来没认出我,从一片篱笆围着的玉米地边上拐进了树林,像是在追什么,或者耽误了远处的什么急事。两个男孩在玩吹箭筒,飞镖颤悠悠地插入竖在草垛前的靶子。三个棕色皮肤的男孩瘦骨嶙峋,站在齐胯深的河水里,脚在河底长青苔的圆卵石上打滑,人便晃个不停。他们拿着弓箭,看样子是要射鱼,却一直打打闹闹,箭头险些扎进赤裸的脚背。他们年纪和我差不多,也许小一两岁。我看到他们在冷水里发抖。有人看我,有人不看。谁都不说话。
太阳落山,瓦雅笼在烟雾中。白杨的细枝像细线一般从黑色的天空笔直地垂下。黑黢黢的河岸边,小屋用树皮做顶,琥珀一样的火光照在墙上堵死的裂缝上。夜间寒气袭来,几乎所有人都回到屋里。一个男人从屋旁的柴堆上抱了一大捆木柴。劈开的木头表面凹凸不平,在最后一线日光中颜色显得格外浅。一个女人在路边撒尿,我吓了她一跳。她蹲在地上,身旁展开的裙裾正好做掩护。我从她身边骑过时,她仰起大脸盘向我微笑。房屋里不时传出嗡嗡的人声,很低沉,压不过河水的流淌和女人解手的声音。一只狗叫起来,溪谷上游很远的地方,另一只狗回应着。随后两只狗都沉默下去,仿佛没什么别的可说,只是问候问候。河面上黑乎乎的水草纠缠着,一动不动。村外还有一个男人在用藤矛捕鱼,一只手臂弯曲着举过头顶。河边松软的泥土里插着一支松木火把,在他四周投下一个摇摇晃晃的黄色光圈。一个利索的动作,一条鳟鱼,刺中了靠近鱼尾的地方,在火光下闪着银光。
一条长黑蛇住在一棵老橡树里,离我汲水的河边不远。叔叔曾说不管是毒蛇还是没毒的蛇,都不用太害怕,因为它们比我们更害怕。不过我与蛇遭遇的经历却不是这样。蛇宁愿出击,寸土不让。我靠近的时候,这条蛇就在窝里直立起来。它的窝在树干分成两根粗枝的地方,离地十五尺。它咝咝地扁平着脖子,要和我干一场。我就扔石头,只希望它不要从高处扑下来。第一个夏季,本地的动物都很轻视我,首先是那只浣熊,选了门廊的第二级台阶做夜间出恭的地方,留下一摊油亮的黑屎,里面还掺着各种浆果和种子。
不过说句公道话,也不是所有的动物都看不起我。我出门办事的时候如果把威弗利牵出马棚,它会亦步亦趋地跟着我,鼻子顶着我的腰。我在炉火上给它烤马饼干,照着婶婶的饼干菜谱做,只是多放很多盐,和面之前也不洗手。
【酷评经典】
精彩……《十三月》令人回想起《冷山》中对于自然世界的惊叹,它的和平主义潜流,它对于重要事物瓦解的沮丧感,以及它所确信的:爱,无论如何备受折磨、难以言说,都牵系生活……是迷人的……生动而鲜活的。
——美国《新闻周刊》
《十三月》令人激动地再现了那个已经消失的世界……最伟大的美国土著和美国故事之一,是最好的作家之一带给所有人的一份了不起的礼物。
——《柯克斯评论》
《十三月》在多个方面都很杰出,其具备的文学水准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对它的评论也显得相对逊色。对于那些只重视文学经验的人来说,《十三月》所展现的广阔的文学旅程也能令他们非常满意。无论在飞机上、在办公室里或者是蜷曲在靠窗的座椅上,读者通过威尔的故事都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也得到了丰富……《十三月》属于所有年龄层的读者。
——《洛杉矶时报》
对于查尔斯·弗雷泽来说,文字不过是游戏。如同极少数其他几位当代美国小说家,他把词句排列得如此巧妙,以至于它们能够将某个平凡的瞬间、场景或对话表现得十分出众。阅读弗雷泽的小说就像听一场优雅的交响乐。他是乐队指挥,笔便是他的指挥棒,指挥着每个句子发挥最佳意境。你当然不能催促一个指挥家,所以应当花时间品味弗雷泽的作品,理解每一个意图、欣赏语句的转折或是手艺人的影像描绘。
——《丹佛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