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式抑制产能过剩又开始重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决定从市场准入、环评监管、供地用地、金融政策、信息发布等方面人手严格把关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和扩张。
目前出台这样的政策,给市场的信号,不外乎两个:那个不让进的行业领域有大钱赚,不过不让你赚;经济出现一些过热迹象,政府要调整收缩了。
这些做法看起来,很有点2004、2007年时候宏观调控的意思。今年年初出台的振兴十大规划,油墨还没有干呢,怎么现在又来调整了呢?据说振兴规划里面就有调整的说法,这和“有保有压”的含义一致。但问题是,政府官员如何得知行业内哪个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这是企业老总干的活!以钢材为例,去年年底,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老总都非常郁闷,因为基建项目所消耗的钢材完全是低端长材品种,而这些品种的生产线,早在前几年就被发改委下达产业调整命令给淘汰了。国有钢铁企业现在的生产能力,主要体现在高端板材品种上。但市场目前却是对低端长材的需求暴增,这个供需缺口,最后却被民营中小钢铁企业填补了。今年房地产行业出乎意料的火爆,对于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来说,好处也是有限,因为建筑用钢也是低端品种,他们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儿,这目前还是中小钢铁厂家的地盘。市场这些行情走势,不是国有钢铁企业老总不明白,而是政府部门下文件“规划指引”的结果。
这种情况,在十多年前纺织行业也发生过,1993年对于纺织行业生产过剩的处理手段就是,限产压锭。国营纺织厂将纱锭扔到大马路上烧掉,以压缩产能。1993年的纺织业产能和现在相比,简直低得可笑。
现在仿佛再现当年纺织业整顿一幕。在一轮繁荣周期里面,国有经济势力依仗政府行政权力,通常总能牟取蛋糕上面的奶油。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唯有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经历过行业周期历练的企业才能坚持到最后。
中国2001年以来的此轮繁荣周期,诸多经济学者和分析人士都不以为然,因为“国进民退”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常规化,都背离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行政性干预再次强化
在当前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中央已经数次明确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向不动摇,下半年政策基调至少在口头上宽松已是毋庸置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对货币过多、通胀风险、产能过剩等问题的担忧,政策“微调”过程中出现的行政性干预经济趋势正越来越明显。
近期,水价、天然气价格、电价、景区门票价格等公共品几乎全是调价声,以猪肉、鸡蛋为首的农产品价格更是一路高涨,甚至连医院制剂价格普涨也已板上钉钉。为此,国家发改委近日下发通知维稳国庆期间价格环境,将保物价稳定提升至保国庆的高度,实际上8月份发改委已经连续出台4份文件稳定物价。最新的消息还显示,随着涨价潮的到来,电价改革已陷入了死局,煤电僵局估计还得持续,年内恐怕不会有实质性进展,资源税改革也可能再次推迟。此前,在上半年楼市和股市飙升,而CPI、PPI仍“双负”的态势下,对通缩通胀的争议就一直不断。虽然通胀问题尚不能上升到中央决策层面,但一些政策执行部门对通胀的担忧已渐露端倪,只是在中央三令五申下才逐步“统一思想”。
货币政策“微调”实际过程中的信贷干预也可能超出意料。上半年的贷款放得太多了下半年货币政策在保持适度宽松基调的背景下进行“微调”早已吹响号角。但从目前的形势看,货币政策的“微调”似已明显超过适度宽松的力度。据悉,截至8月25日,四大行当月新增各项人民币贷款总计仅1100亿元上下,8月信贷增长可能会超预期地回落,甚至可能出现同比负增长的局面,一些银行已经对下半年放贷实行了强势的规模控制。这其中有银行资本充足率约束和季节性回调的原因,但行政干预信贷的可能性还在进一步增大。
此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披露,有19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但问题是,产能过剩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毛病,而是多年来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痼疾。为了今年中国经济“保八”,中央匆匆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些政策的实质是要加大投资、加大供给,极少考虑到消费需求,这些刺激政策也就难免引发粗放型经济增长和新一轮产能过剩。要知道,中小钢厂、水泥厂、煤矿之所以能够生存的背后实际上是市场需求在支撑。而在行政命令下,调控产能过剩往往牺牲的又是中小企业,这实际上等于在它们刚刚尝到经济复苏甜头的时候又当头一棒,这样的政策如何让其加快投资步伐呢?
“压缩过剩产能”、“结构调整”等等宏观调控的词语,最早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当时的香港人,初次接触这类“中国国情”,都感到有点无厘头:行业产能如果过剩,商品销路自然有问题,如果还死命生产,那不是拿自己的钱开玩笑么?还用得着出政策,教我怎么做生意?反过来,如果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自然拼命搞生产以满足市场,也不用来保,因为从逻辑上说,只要价格体系灵活而富有弹性,行业产能永远不会过剩,永远不需要政策来调整。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后,还居然有“压缩过剩产能”云云,那只能猜测:这些行业类别是否就是“共和国长子”们的禁脔?旁人不得染指?因为如果单从行业调整上来说,解决高污染、高耗能问题,那是环境政策和能源价格调整,其实不涉及行业准入和其他行业政策的配套问题。
连中央自己也说:经济目前刚刚企稳而且非常脆弱,未来是非常不确定的,复苏随时夭折。现在就在各路资本都对未来谨慎乐观的时候,政府突然发出收缩的信号,大家还开不开工搞生产了?
为改变经济复苏“重量轻质”局面?
在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强心剂下,中国经济今年上半年已明显企稳,GDP的快速回升让市场越来越乐观。不过在经济复苏势头日益强劲的同时,问题却并没有减少,国内出口的持续低迷,股市、楼市的泡沫隐忧,民间投资的不活跃,就业形势的严峻等问题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天量的流动性、股市楼市的泡沫积聚使得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微调或转向的呼声渐起。
不过,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政府关键的政策支持当然不会拖后腿。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来判断,下半年整个宏观政策宽松的基调显然难以改变。事实上,温家宝总理在7-8月底短短的40天时间里,就9次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强刺激政策之下,在部分经济领域出现的快速复苏,也在酝酿新一轮过热风险。尽管短期内通胀基本无忧,但支撑这一轮楼市和股市上涨的主因,是空前过剩的流动性,楼市和股市的泡沫正在加速积聚,中国经济未来1-2年内通缩向通胀转化的可能性在明显加大。
事实上,尽管中国政府在刺激经济的政策中也多次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强调大力增加老百姓收入,强调保就业等问题,但在上半年的经济复苏进程中,这些方面很大程度上又被忽略了,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笔者看来,现在中国经济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以搞新泡沫來拯救旧泡沫的做法,但这种拿通胀来治通缩是有很大风险的——这就好比在未来摆放了一台碎纸机,把所有国民财富都嚼烂,经济增速的过快可能在将来成为吃人的“猛虎”。中国政府现在要考虑的不是经济是否应该继续刺激,而是应该考虑经济复苏如何才能精耕细作,如何从“重量轻质”的增长怪圈中走出去,否则,前面等待中国经济的又是新一轮过热风险。
目前最尴尬的是民间投资并没有快速跟上。中央当然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近期有不少迹象显示政策松绑民间投资的可能性在加大。在笔者看来,需要警惕的是,近期的一些经济调控措施使得新一轮行政性干预又再度强化,这显然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回暖复苏,因为这种政策干预的受伤者实际上大多是中小企业。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干预政策是很短视的,往往会适得其反,毕竟市场是不以政府调控意志为转移的,不论是抑制价格,还是控制产能,以及干预信贷,最后都很可能与初衷背道而驰。
目前出台这样的政策,给市场的信号,不外乎两个:那个不让进的行业领域有大钱赚,不过不让你赚;经济出现一些过热迹象,政府要调整收缩了。
这些做法看起来,很有点2004、2007年时候宏观调控的意思。今年年初出台的振兴十大规划,油墨还没有干呢,怎么现在又来调整了呢?据说振兴规划里面就有调整的说法,这和“有保有压”的含义一致。但问题是,政府官员如何得知行业内哪个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这是企业老总干的活!以钢材为例,去年年底,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老总都非常郁闷,因为基建项目所消耗的钢材完全是低端长材品种,而这些品种的生产线,早在前几年就被发改委下达产业调整命令给淘汰了。国有钢铁企业现在的生产能力,主要体现在高端板材品种上。但市场目前却是对低端长材的需求暴增,这个供需缺口,最后却被民营中小钢铁企业填补了。今年房地产行业出乎意料的火爆,对于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来说,好处也是有限,因为建筑用钢也是低端品种,他们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儿,这目前还是中小钢铁厂家的地盘。市场这些行情走势,不是国有钢铁企业老总不明白,而是政府部门下文件“规划指引”的结果。
这种情况,在十多年前纺织行业也发生过,1993年对于纺织行业生产过剩的处理手段就是,限产压锭。国营纺织厂将纱锭扔到大马路上烧掉,以压缩产能。1993年的纺织业产能和现在相比,简直低得可笑。
现在仿佛再现当年纺织业整顿一幕。在一轮繁荣周期里面,国有经济势力依仗政府行政权力,通常总能牟取蛋糕上面的奶油。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唯有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经历过行业周期历练的企业才能坚持到最后。
中国2001年以来的此轮繁荣周期,诸多经济学者和分析人士都不以为然,因为“国进民退”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常规化,都背离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行政性干预再次强化
在当前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中央已经数次明确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向不动摇,下半年政策基调至少在口头上宽松已是毋庸置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对货币过多、通胀风险、产能过剩等问题的担忧,政策“微调”过程中出现的行政性干预经济趋势正越来越明显。
近期,水价、天然气价格、电价、景区门票价格等公共品几乎全是调价声,以猪肉、鸡蛋为首的农产品价格更是一路高涨,甚至连医院制剂价格普涨也已板上钉钉。为此,国家发改委近日下发通知维稳国庆期间价格环境,将保物价稳定提升至保国庆的高度,实际上8月份发改委已经连续出台4份文件稳定物价。最新的消息还显示,随着涨价潮的到来,电价改革已陷入了死局,煤电僵局估计还得持续,年内恐怕不会有实质性进展,资源税改革也可能再次推迟。此前,在上半年楼市和股市飙升,而CPI、PPI仍“双负”的态势下,对通缩通胀的争议就一直不断。虽然通胀问题尚不能上升到中央决策层面,但一些政策执行部门对通胀的担忧已渐露端倪,只是在中央三令五申下才逐步“统一思想”。
货币政策“微调”实际过程中的信贷干预也可能超出意料。上半年的贷款放得太多了下半年货币政策在保持适度宽松基调的背景下进行“微调”早已吹响号角。但从目前的形势看,货币政策的“微调”似已明显超过适度宽松的力度。据悉,截至8月25日,四大行当月新增各项人民币贷款总计仅1100亿元上下,8月信贷增长可能会超预期地回落,甚至可能出现同比负增长的局面,一些银行已经对下半年放贷实行了强势的规模控制。这其中有银行资本充足率约束和季节性回调的原因,但行政干预信贷的可能性还在进一步增大。
此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披露,有19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但问题是,产能过剩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毛病,而是多年来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痼疾。为了今年中国经济“保八”,中央匆匆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些政策的实质是要加大投资、加大供给,极少考虑到消费需求,这些刺激政策也就难免引发粗放型经济增长和新一轮产能过剩。要知道,中小钢厂、水泥厂、煤矿之所以能够生存的背后实际上是市场需求在支撑。而在行政命令下,调控产能过剩往往牺牲的又是中小企业,这实际上等于在它们刚刚尝到经济复苏甜头的时候又当头一棒,这样的政策如何让其加快投资步伐呢?
“压缩过剩产能”、“结构调整”等等宏观调控的词语,最早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当时的香港人,初次接触这类“中国国情”,都感到有点无厘头:行业产能如果过剩,商品销路自然有问题,如果还死命生产,那不是拿自己的钱开玩笑么?还用得着出政策,教我怎么做生意?反过来,如果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自然拼命搞生产以满足市场,也不用来保,因为从逻辑上说,只要价格体系灵活而富有弹性,行业产能永远不会过剩,永远不需要政策来调整。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后,还居然有“压缩过剩产能”云云,那只能猜测:这些行业类别是否就是“共和国长子”们的禁脔?旁人不得染指?因为如果单从行业调整上来说,解决高污染、高耗能问题,那是环境政策和能源价格调整,其实不涉及行业准入和其他行业政策的配套问题。
连中央自己也说:经济目前刚刚企稳而且非常脆弱,未来是非常不确定的,复苏随时夭折。现在就在各路资本都对未来谨慎乐观的时候,政府突然发出收缩的信号,大家还开不开工搞生产了?
为改变经济复苏“重量轻质”局面?
在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强心剂下,中国经济今年上半年已明显企稳,GDP的快速回升让市场越来越乐观。不过在经济复苏势头日益强劲的同时,问题却并没有减少,国内出口的持续低迷,股市、楼市的泡沫隐忧,民间投资的不活跃,就业形势的严峻等问题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天量的流动性、股市楼市的泡沫积聚使得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微调或转向的呼声渐起。
不过,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政府关键的政策支持当然不会拖后腿。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来判断,下半年整个宏观政策宽松的基调显然难以改变。事实上,温家宝总理在7-8月底短短的40天时间里,就9次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强刺激政策之下,在部分经济领域出现的快速复苏,也在酝酿新一轮过热风险。尽管短期内通胀基本无忧,但支撑这一轮楼市和股市上涨的主因,是空前过剩的流动性,楼市和股市的泡沫正在加速积聚,中国经济未来1-2年内通缩向通胀转化的可能性在明显加大。
事实上,尽管中国政府在刺激经济的政策中也多次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强调大力增加老百姓收入,强调保就业等问题,但在上半年的经济复苏进程中,这些方面很大程度上又被忽略了,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笔者看来,现在中国经济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以搞新泡沫來拯救旧泡沫的做法,但这种拿通胀来治通缩是有很大风险的——这就好比在未来摆放了一台碎纸机,把所有国民财富都嚼烂,经济增速的过快可能在将来成为吃人的“猛虎”。中国政府现在要考虑的不是经济是否应该继续刺激,而是应该考虑经济复苏如何才能精耕细作,如何从“重量轻质”的增长怪圈中走出去,否则,前面等待中国经济的又是新一轮过热风险。
目前最尴尬的是民间投资并没有快速跟上。中央当然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近期有不少迹象显示政策松绑民间投资的可能性在加大。在笔者看来,需要警惕的是,近期的一些经济调控措施使得新一轮行政性干预又再度强化,这显然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回暖复苏,因为这种政策干预的受伤者实际上大多是中小企业。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干预政策是很短视的,往往会适得其反,毕竟市场是不以政府调控意志为转移的,不论是抑制价格,还是控制产能,以及干预信贷,最后都很可能与初衷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