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左右》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的内容,“左右”的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一年级的小学生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作基础,因此我把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通过举右手、左手的活动,说一说左手、右手的作用,听口令做游戏等大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依托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第二层:感知群体中的“左右”,进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根据学具的摆设,创设问题情境,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某样学具的位置以及学具间位置相互关系的描述。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前、后、左、右有哪些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层: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突破难点。
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游戏形式进行巩固,既生动有趣,又突破了难点。
第四层: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课后练习设计成一个交通故事情景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去描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片段一:自身左右的体验
手是学生最熟悉的,从认识手开始感知左、右无疑是最轻松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由此自然过渡到从身体其他部位,如眼睛、耳朵等来学习认识左右,同时根据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差这种心理特点,适时设计体验游戏。
师:每人都有两只手,它们是对好兄弟,你是怎么分辨它们的?
教师让学生尽情地说,如:通常写字的手叫右手,压本子的手是左手;右手通常做……
师: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亲兄弟吗?
学生畅所欲言,甚至有学生说出了“左鼻翼、右鼻翼”“男左女右”这样的课堂笑点。
教师组织游戏,再次体验自身的左右。
师: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自己的双手。老师扮演遥控器喊口令,你们扮演机器人做动作。
(学生十分高兴)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
随着教师口令节奏的变化,学生们有的手忙脚乱,有的应对自如,教室里欢声笑起。
片段二:左右的相对性
在空间概念上左右是相对的,从儿童智力发展规律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种相对性是不容易理解的,因此采用以下设计:
1.感知相对性,辨析理解。
老师请一位同学面对面站着与老师握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伸出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在?老师伸出的又是哪只手?
老师提出疑问:怎么我们两人伸出的右手位置会不一样呢?能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伸出的都是右手呢?
小组展开讨论,组织语言,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他们的左边和右边刚好相反。
2.爬楼梯,体验相对性。
师:谁愿意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队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队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该怎样走才更有秩序呢?
(学生观察时老师提醒:上下楼梯的同学分别靠哪边行走?)
师:现在同学们明白上下楼梯是靠哪边行走的吗?
生:右边!
师:他们是靠谁的右边行走的?
生:靠自己的右边。
案例评析:
新课程理念要求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提倡数学教学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既可以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亲历的现实生活,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或其他学科中能够虚拟的、思考的、操作的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取材”,给课堂学习增加“营养”,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
《认识左右》就是实践上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课例,它虽不十全十美,但却让学生在精心设置的生活情境里,品尝了一道意犹未尽、别有风味的“数学大餐”。
一、活动的数学课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口感”
数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它的公式概念、性质定律带给学生的是“硬邦邦”的刻板严肃的感觉,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犹如是一杯“白开水”,学生还有多少品尝的欲望?我们只有从中添加多种调料,才会诱发学生的食欲。
《认识左右》这节课中创设的各种数学情境,添加的舞蹈韵律操、音乐游戏、交通安全等活动,就像不同风味的“调料”,让学生满怀兴致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津津乐“动”、津津乐“学”。学生在浓香的“调料”的吸引下愉快地、意犹未尽地“吃”进了数学知识,润物于无形之中,再不见丝毫“填鸭式”教学的无奈。
二、综合的数学课可以增加学生的“营养”。
在学科数学知识中添加各种“调料”,如果仅仅得到的是表面的多彩、形式的热闹,那只能使数学成为一锅不伦不类泛着油星的“杂菜汤”,而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滋润学生的心灵。我们应注意各种“调料”与主体内容之间的比例搭配,使之最优结合,产生最佳效果,成为促进学生吸收成长的“高汤”。
《认识左右》这节课中,在保证“正餐”——即认识左右,辨析左右的相对性,应用左右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些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还配置了一些其他“养料”,如交通知识的渗透、思想教育的孕伏、动手能力的培养、舞蹈韵律的熏陶,等等,它们不但帮助学生对主要“营养”汲取得更自然、更顺利、更有效,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提升,让学生在系列丰富的活动中唤醒、感受、发展数学知识、生活常识以及艺术素养。这样的宴席,虽不能说是“满汉全席”,但也够得上丰盛了吧。
三、开放的数学课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品味”
数学学习应该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数学的美。但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权威去迫使学生学习。我们应该多用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具有实用性的数学课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磁化学生,让他们愿意亲近数学、研究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
《认识左右》这节课的设计就在于通过这种活动,综合、开放的数学课的持续进行,来逐渐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品味”,使学生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数学、会用综合的心态整合数学、会用严谨的理念实践数学。至此,学生才算是真正透过生活“学会”了数学。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让数学课与生活实际链接、与活动情境挂钩,与其他学科整合,从而拉伸数学课的“长度”与“宽度”,提升数学课的魅力与活力,使数学课激情四射,使学生也因此而灵性飞扬!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第一层: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通过举右手、左手的活动,说一说左手、右手的作用,听口令做游戏等大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依托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第二层:感知群体中的“左右”,进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根据学具的摆设,创设问题情境,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某样学具的位置以及学具间位置相互关系的描述。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前、后、左、右有哪些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层: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突破难点。
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游戏形式进行巩固,既生动有趣,又突破了难点。
第四层: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课后练习设计成一个交通故事情景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去描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片段一:自身左右的体验
手是学生最熟悉的,从认识手开始感知左、右无疑是最轻松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由此自然过渡到从身体其他部位,如眼睛、耳朵等来学习认识左右,同时根据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差这种心理特点,适时设计体验游戏。
师:每人都有两只手,它们是对好兄弟,你是怎么分辨它们的?
教师让学生尽情地说,如:通常写字的手叫右手,压本子的手是左手;右手通常做……
师: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亲兄弟吗?
学生畅所欲言,甚至有学生说出了“左鼻翼、右鼻翼”“男左女右”这样的课堂笑点。
教师组织游戏,再次体验自身的左右。
师: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自己的双手。老师扮演遥控器喊口令,你们扮演机器人做动作。
(学生十分高兴)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
随着教师口令节奏的变化,学生们有的手忙脚乱,有的应对自如,教室里欢声笑起。
片段二:左右的相对性
在空间概念上左右是相对的,从儿童智力发展规律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种相对性是不容易理解的,因此采用以下设计:
1.感知相对性,辨析理解。
老师请一位同学面对面站着与老师握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伸出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在?老师伸出的又是哪只手?
老师提出疑问:怎么我们两人伸出的右手位置会不一样呢?能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伸出的都是右手呢?
小组展开讨论,组织语言,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他们的左边和右边刚好相反。
2.爬楼梯,体验相对性。
师:谁愿意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队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队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该怎样走才更有秩序呢?
(学生观察时老师提醒:上下楼梯的同学分别靠哪边行走?)
师:现在同学们明白上下楼梯是靠哪边行走的吗?
生:右边!
师:他们是靠谁的右边行走的?
生:靠自己的右边。
案例评析:
新课程理念要求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提倡数学教学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既可以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亲历的现实生活,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或其他学科中能够虚拟的、思考的、操作的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取材”,给课堂学习增加“营养”,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
《认识左右》就是实践上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课例,它虽不十全十美,但却让学生在精心设置的生活情境里,品尝了一道意犹未尽、别有风味的“数学大餐”。
一、活动的数学课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口感”
数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它的公式概念、性质定律带给学生的是“硬邦邦”的刻板严肃的感觉,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犹如是一杯“白开水”,学生还有多少品尝的欲望?我们只有从中添加多种调料,才会诱发学生的食欲。
《认识左右》这节课中创设的各种数学情境,添加的舞蹈韵律操、音乐游戏、交通安全等活动,就像不同风味的“调料”,让学生满怀兴致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津津乐“动”、津津乐“学”。学生在浓香的“调料”的吸引下愉快地、意犹未尽地“吃”进了数学知识,润物于无形之中,再不见丝毫“填鸭式”教学的无奈。
二、综合的数学课可以增加学生的“营养”。
在学科数学知识中添加各种“调料”,如果仅仅得到的是表面的多彩、形式的热闹,那只能使数学成为一锅不伦不类泛着油星的“杂菜汤”,而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滋润学生的心灵。我们应注意各种“调料”与主体内容之间的比例搭配,使之最优结合,产生最佳效果,成为促进学生吸收成长的“高汤”。
《认识左右》这节课中,在保证“正餐”——即认识左右,辨析左右的相对性,应用左右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些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还配置了一些其他“养料”,如交通知识的渗透、思想教育的孕伏、动手能力的培养、舞蹈韵律的熏陶,等等,它们不但帮助学生对主要“营养”汲取得更自然、更顺利、更有效,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提升,让学生在系列丰富的活动中唤醒、感受、发展数学知识、生活常识以及艺术素养。这样的宴席,虽不能说是“满汉全席”,但也够得上丰盛了吧。
三、开放的数学课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品味”
数学学习应该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数学的美。但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权威去迫使学生学习。我们应该多用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具有实用性的数学课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磁化学生,让他们愿意亲近数学、研究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
《认识左右》这节课的设计就在于通过这种活动,综合、开放的数学课的持续进行,来逐渐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品味”,使学生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数学、会用综合的心态整合数学、会用严谨的理念实践数学。至此,学生才算是真正透过生活“学会”了数学。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让数学课与生活实际链接、与活动情境挂钩,与其他学科整合,从而拉伸数学课的“长度”与“宽度”,提升数学课的魅力与活力,使数学课激情四射,使学生也因此而灵性飞扬!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