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存在难教难学,师生畏惧的现象。我这次接手的四年级学生更是谈“文”色变。两次习作下来我就领教了学生的茫然与应付。看着学生东拼西凑,假、大、空、套的习作,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学生的文章内容空洞无物,为什么学生的语言都那么成人化,为什么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却在习作中得不到相应的反映?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叶老的这句话给了我启发,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引生活之泉水,来滋润习作这块土壤,学生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充满感情。因为生活积累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我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下面我就自己开展的几次活动来谈谈我的习作教学之路。
一、 观察生活,培养习作的兴趣
自从学生交了两次干瘪、空洞的习作之后,我就积极地想办法,想让学生的习作贴近生活,并且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仔细研读了新课标及一些名家的经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鉴于此,我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激发习作的兴趣。
校园里有一棵桃树,就在我们教室的后面,从后窗就能看到它的全貌。寒假開学后,学生对桃树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总盼着它早点开花。可是,今年的气候有点不对劲儿,一直到清明前这棵桃树才初露花苞,清明节过后才怒放了它的花朵。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欣赏桃花的美丽,我借机提出观察后要写作文,看看谁的观察仔细,或者与众不同。听了我的要求,学生的观察有了一定的目标性,有意观察在有序进行。在接下来的习作中,有学生这样写到“太神奇了,原来桃花不都是五片花瓣的啊,有的是四片,而有的是六片!可是为什么科学课本上说桃花是五片花瓣呢?”有学生这样写“桃花挨挨挤挤地缀满树枝,就像许多漂亮的蝴蝶落在树上。桃花的花瓣是粉红色的,但是,花瓣的根部又是深红色的,颜色的变化很有规律。”有学生这样写“桃花开满了枝头,可树叶刚刚发芽,才那么小,就像小手指的指甲盖,尖尖的,嫩绿嫩绿的。”
这样学生对习作材料的获得都有了自身的温度,他们不仅对习作产生了兴趣,而且有了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从这次的习作教学中,我还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在思考,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材料也就各具特色,因此写出来的作文都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千篇一律的现象会慢慢消失。
①体验生活,获取习作素材
为了能使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写得精彩纷呈,我进一步研读了新课标及名家写作理论。《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叶老先生的理论启发下,我指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为了能参与学生的体验,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做游戏。现在的孩子太缺乏室外游戏了,就连“丢手绢”都不会。我简要地给他们讲解了“丢手绢”的做法与规则,游戏就开始了。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只见,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圈外拿着手绢丢的那个同学都是怯生生的,围圈儿的人则冲着身后被丢了手绢的同学使眼色。因此,孩子们有点乱,有几个索性起身不玩了。于是,我又告诉学生们游戏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影响心情,甚至游戏都会没法进行了 。这次习作,很多学生洋洋洒洒写了满满两页作文纸(285字/页),有的同学甚至写了三页。很多学生能把游戏的过程写清楚,并且能把游戏带给自己的快乐表达出来。
可见,有了生活体验,习作素材就水到渠成了。讲评时,我表扬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感情真实。学生有了生活,写起作文来就心中“有货”了。
②开放题目,亲近生活
学生的生活有了,习作素材就丰富了,可是,有的时候,学生仍然举步维艰,看到作文题目就皱眉。通过几轮习作练习,我发现作文题目有问题。我觉得,得改革一下作文题目。像那些严肃乏味的作文题目,既空洞,又引不起学生的习作欲望。如果改得贴近生活一些,学生会有话想说的。因此,作文题目一定要措辞亲切,贴近生活。并且力争做到少出命题作文,多出一些开放型的题目,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③注重阅读与习作的结合,为习作积累语言
古诗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充分阐明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积累语言素材对习作的重要性。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呢?我觉得还是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抓起。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记录那些书中瑰宝,为今后的习作储备“弹药”。在习作讲评时,要重点分析学生的引用或从课文里学到的词语,写进自己的习作,会是什么效果。从而激励学生平时多读多记,使学生渐渐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既读了书,又练习了作文,作文水平也就与日俱增地提高了。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论集》《〈文章例话〉序》)通过这些习作教学活动,我对叶圣陶先生说的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要想使习作之墒湿润,必须引生活之泉来灌溉。
我一直在习作教学的土壤上劳作,愿我的这些努力能给学生的习作之花带来一屡芬芳 。
一、 观察生活,培养习作的兴趣
自从学生交了两次干瘪、空洞的习作之后,我就积极地想办法,想让学生的习作贴近生活,并且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仔细研读了新课标及一些名家的经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鉴于此,我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激发习作的兴趣。
校园里有一棵桃树,就在我们教室的后面,从后窗就能看到它的全貌。寒假開学后,学生对桃树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总盼着它早点开花。可是,今年的气候有点不对劲儿,一直到清明前这棵桃树才初露花苞,清明节过后才怒放了它的花朵。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欣赏桃花的美丽,我借机提出观察后要写作文,看看谁的观察仔细,或者与众不同。听了我的要求,学生的观察有了一定的目标性,有意观察在有序进行。在接下来的习作中,有学生这样写到“太神奇了,原来桃花不都是五片花瓣的啊,有的是四片,而有的是六片!可是为什么科学课本上说桃花是五片花瓣呢?”有学生这样写“桃花挨挨挤挤地缀满树枝,就像许多漂亮的蝴蝶落在树上。桃花的花瓣是粉红色的,但是,花瓣的根部又是深红色的,颜色的变化很有规律。”有学生这样写“桃花开满了枝头,可树叶刚刚发芽,才那么小,就像小手指的指甲盖,尖尖的,嫩绿嫩绿的。”
这样学生对习作材料的获得都有了自身的温度,他们不仅对习作产生了兴趣,而且有了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从这次的习作教学中,我还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在思考,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材料也就各具特色,因此写出来的作文都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千篇一律的现象会慢慢消失。
①体验生活,获取习作素材
为了能使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写得精彩纷呈,我进一步研读了新课标及名家写作理论。《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叶老先生的理论启发下,我指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为了能参与学生的体验,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做游戏。现在的孩子太缺乏室外游戏了,就连“丢手绢”都不会。我简要地给他们讲解了“丢手绢”的做法与规则,游戏就开始了。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只见,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圈外拿着手绢丢的那个同学都是怯生生的,围圈儿的人则冲着身后被丢了手绢的同学使眼色。因此,孩子们有点乱,有几个索性起身不玩了。于是,我又告诉学生们游戏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影响心情,甚至游戏都会没法进行了 。这次习作,很多学生洋洋洒洒写了满满两页作文纸(285字/页),有的同学甚至写了三页。很多学生能把游戏的过程写清楚,并且能把游戏带给自己的快乐表达出来。
可见,有了生活体验,习作素材就水到渠成了。讲评时,我表扬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感情真实。学生有了生活,写起作文来就心中“有货”了。
②开放题目,亲近生活
学生的生活有了,习作素材就丰富了,可是,有的时候,学生仍然举步维艰,看到作文题目就皱眉。通过几轮习作练习,我发现作文题目有问题。我觉得,得改革一下作文题目。像那些严肃乏味的作文题目,既空洞,又引不起学生的习作欲望。如果改得贴近生活一些,学生会有话想说的。因此,作文题目一定要措辞亲切,贴近生活。并且力争做到少出命题作文,多出一些开放型的题目,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③注重阅读与习作的结合,为习作积累语言
古诗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充分阐明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积累语言素材对习作的重要性。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呢?我觉得还是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抓起。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记录那些书中瑰宝,为今后的习作储备“弹药”。在习作讲评时,要重点分析学生的引用或从课文里学到的词语,写进自己的习作,会是什么效果。从而激励学生平时多读多记,使学生渐渐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既读了书,又练习了作文,作文水平也就与日俱增地提高了。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论集》《〈文章例话〉序》)通过这些习作教学活动,我对叶圣陶先生说的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要想使习作之墒湿润,必须引生活之泉来灌溉。
我一直在习作教学的土壤上劳作,愿我的这些努力能给学生的习作之花带来一屡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