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学生写作能力相对低下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能够自主、自由地表达,则成了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应“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笔者从自身教学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出发,探索了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
1.融入生活,享受写作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在作品中呈现真实的生活,不说空话、套话。如何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呢?事实上,网络时代,不走出教室也可纵览全世界,过滤纷纭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毕竟离学生较远,不如走出教室,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采用走访、考察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这样搜集来的写作素材更真实,更能触动学生的情思。
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的:“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教师应尊重并珍惜学生原始的感受(这是最富个性色彩的精神现象,有可能升华为创造力),让学生的心灵如同“建构”课堂知识那样“建构”客体的生活,让自我与生活合二为一。
已有教师在尝试“人性化作文教学”,其要义是尊重学生的发现和选择,引导其从已有的生活出发,展开想象和联想,“发现”生活现象中存在的哲理,“发掘”人与社会的奥秘和意义。
2.读写结合,注重积累
这里的“积累”除上文提及的生活阅历和体验的积淀外,还侧重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拓展和相应练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实验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充满趣味的课外阅读对发展其写作能力,远胜于机械的写作训练。另外,建立在持续的、大量的课外阅读基础上的练笔,形式随意,短小轻松,对于丰富学生词汇量,提高驾驭语言能力,养成个性化的写作习惯,具有显著功效。而且,这一“读”与“写”相结合的积累,可以奠定学生写作的基本素养,对于应付作文水平测试将是一把万能钥匙,以不变应万变。
3.精心设题,激发兴趣
当前语文写作教学存在各种弊端,教师随便布置作文题,想到什么翻到什么就写什么。平时的作文训练,内容单调,不注重学生生活积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就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学生在自我发现“动情点”的过程中释放写作欲望,变外加的“要我写”为“我要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积累、思想深度开掘基础上建立作文题库的方法,不失为一条简洁可行、易于操作的途径——有的教师称之为“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精神家园”。其操作程序如下:①分组训练。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合作学习原则,分组训练,在协商基础上提供若干备选题目,每个题目附上200字左右的简要说明,阐述出题的理由、根据及写作思路。②全班筛选。各小组提供的备选题目都要经过全班讨论、质询,获90%以上满意率方可入选。③建立作文题库。教师将所入选的作文题目,分类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学生每学期可从中自由挑选题目习作(不要求写尽题目,但有一基本数)。④动态滚动。每学期对作文题库进行滚动式更新,筛旧增新。以后,教师再装订成册,建立学生喜欢徘徊的“精神家园”。试问:这样的“零距离”写作不就是一种享受吗?不就是享受倾吐的畅快和表达的满足吗?
4.改变模式,放手评改
呼唤“把作文评改权还给学生”、“让教师从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已经成为新课改时代语文教学界的响亮口号。一线教师在摸索中逐渐创造出具有教学个性的作文自改模式。其操作程序大致如下:
(1)确定自评自改文章顺序和内容(评分标准)并予以公布。顺序,一般从整体到局部。整体指统览全文基本思想内容和结构框架;局部指段落乃至字、词、句等细部。两者之和即构成自评自改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分组轮值评改、交替运作。每次由一名学生朗读文章,提出评改意见,其他同学提出补充建议(含作者自己的看法),允许争鸣,并由轮值学生打出等第后交还作者自改。
(3)教师从学生荐评的优秀习作中选出若干篇,交给作者在课堂上朗读,同学共欣赏,教师作点评,气氛和谐,其乐融融。这样的评改效率高,能强化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收效显著。
学生轻松写作文,享乐评改作文的过程,这样的作文课让学生喜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融入生活,享受写作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在作品中呈现真实的生活,不说空话、套话。如何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呢?事实上,网络时代,不走出教室也可纵览全世界,过滤纷纭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毕竟离学生较远,不如走出教室,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采用走访、考察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这样搜集来的写作素材更真实,更能触动学生的情思。
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的:“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教师应尊重并珍惜学生原始的感受(这是最富个性色彩的精神现象,有可能升华为创造力),让学生的心灵如同“建构”课堂知识那样“建构”客体的生活,让自我与生活合二为一。
已有教师在尝试“人性化作文教学”,其要义是尊重学生的发现和选择,引导其从已有的生活出发,展开想象和联想,“发现”生活现象中存在的哲理,“发掘”人与社会的奥秘和意义。
2.读写结合,注重积累
这里的“积累”除上文提及的生活阅历和体验的积淀外,还侧重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拓展和相应练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实验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充满趣味的课外阅读对发展其写作能力,远胜于机械的写作训练。另外,建立在持续的、大量的课外阅读基础上的练笔,形式随意,短小轻松,对于丰富学生词汇量,提高驾驭语言能力,养成个性化的写作习惯,具有显著功效。而且,这一“读”与“写”相结合的积累,可以奠定学生写作的基本素养,对于应付作文水平测试将是一把万能钥匙,以不变应万变。
3.精心设题,激发兴趣
当前语文写作教学存在各种弊端,教师随便布置作文题,想到什么翻到什么就写什么。平时的作文训练,内容单调,不注重学生生活积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就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学生在自我发现“动情点”的过程中释放写作欲望,变外加的“要我写”为“我要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积累、思想深度开掘基础上建立作文题库的方法,不失为一条简洁可行、易于操作的途径——有的教师称之为“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精神家园”。其操作程序如下:①分组训练。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合作学习原则,分组训练,在协商基础上提供若干备选题目,每个题目附上200字左右的简要说明,阐述出题的理由、根据及写作思路。②全班筛选。各小组提供的备选题目都要经过全班讨论、质询,获90%以上满意率方可入选。③建立作文题库。教师将所入选的作文题目,分类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学生每学期可从中自由挑选题目习作(不要求写尽题目,但有一基本数)。④动态滚动。每学期对作文题库进行滚动式更新,筛旧增新。以后,教师再装订成册,建立学生喜欢徘徊的“精神家园”。试问:这样的“零距离”写作不就是一种享受吗?不就是享受倾吐的畅快和表达的满足吗?
4.改变模式,放手评改
呼唤“把作文评改权还给学生”、“让教师从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已经成为新课改时代语文教学界的响亮口号。一线教师在摸索中逐渐创造出具有教学个性的作文自改模式。其操作程序大致如下:
(1)确定自评自改文章顺序和内容(评分标准)并予以公布。顺序,一般从整体到局部。整体指统览全文基本思想内容和结构框架;局部指段落乃至字、词、句等细部。两者之和即构成自评自改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分组轮值评改、交替运作。每次由一名学生朗读文章,提出评改意见,其他同学提出补充建议(含作者自己的看法),允许争鸣,并由轮值学生打出等第后交还作者自改。
(3)教师从学生荐评的优秀习作中选出若干篇,交给作者在课堂上朗读,同学共欣赏,教师作点评,气氛和谐,其乐融融。这样的评改效率高,能强化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收效显著。
学生轻松写作文,享乐评改作文的过程,这样的作文课让学生喜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