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在新世纪的创生,为我们照亮了迷径。原来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文的;不仅是传递知识的物的载体,更是生命交往的美的诗情。
解读新课程,我们会发现课程教学本来就应是一首诗。马卡连柯《教育诗》早就理直气壮地把教育说成是诗。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是与诗一样激情、含蓄、精湛,不是同样具有艺术的智慧精神吗?应当看到语文学科是最富情感性、审美性的学科,和诗有着特殊的血缘。因此,可以说,我们对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课堂的追寻,正是一种对教学诗情的追寻。
一、品味语言,“诗韵”徜徉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指出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众人解读一本“课标”,理解的角度、理解的深度不会一致,因此出现偏颇也在所难免。浏览最近的报纸杂志,发现有的教学新鲜的花样真不少。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不容置疑,众多的花样,虚化了语文,虚化了小学语文课堂!因此,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正本清源,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补充,课堂上我们决不能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
如何品味语言,感悟形象呢?首先,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在那样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还要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要“披文而人情”“三分文章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对语言的比较、分析、理解,这样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形象。
二、个性飞扬,“诗趣”横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阅读感悟,个性体验的读书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学生情趣盎然地主动、生动地进行语文学习。因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语)
从追寻生动的课堂那份诗趣,我们可以用一些比喻来描述理想语文理想课堂的某些特点: ——新课堂是“锻炼坊”。学生在这里观察、演示、实验、演练、操作,享受着手脑并用的快乐。自主地参与所获得的体验,解决着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洋溢着敏于发现、勇于探究的欢乐。教师由课堂主宰者的身份转换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 ——新课堂是“会议室”。在这里,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進行讨论,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它充满了学生渴望求知的氛围,是一个飘荡着书香的空间。教师的身份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而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学生和老师在这里可以平等对话、友好交往。这是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思与思的碰撞,神与神的交融。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到了阅读的快感。
——新课堂是“游戏场”。自愿、自由、趣味、轻松、获知是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视课堂教学为一种正经、严肃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例如《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教学,这课有个特点,故事情节很生动,全文寓意浅显,重点要理解文中出现的许多词汇。但有些词语对小学生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单调的讲解,安排成一次话剧表演,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玩中学,也在学中玩,避免了常规教学中出现的沉闷的气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构建平台,“诗心”荡漾
新课堂是个大平台,以生为本。生本的课堂是一种先进的课堂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学生丰富多彩生存状态的反映。生本的课堂不仅招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更视为教学的资源,是动力之源、能最之源。他们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靠学生的内驱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个性潜能。在这里是一个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无须刻意地去求顺、求纯、求完美。
以学生为本,教师就要善于灵活运用学生的学情,作为可贵的教学资源。一位老师教学古诗《绝句》,当他讲到“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班上一位调皮男生竞吹了一声口哨。顿时,全班同学屏息敛气,紧盯着老师,看他怎么训这个调皮的男生。但是这位老师冷静一想,竟坦然一笑,说:王伟同学情不自禁学起黄鹂叫来了,这是因为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啊!可见诗人写得多美。那么,大家想想,听着这黄鹂的叫声,诗人又会产生怎样的想象呢?于是。全班同学又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王伟同学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认真思考起来。由于老师巧妙地开发了“学情”这一资源,把课内发生的意外使节,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维护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试想,如果教师没有爱意绵绵的一片诗心,能如此宽容孩子犯错?能如此一心追随学生的课堂活动去“以学设教”?又能如此机智地去现场生成充满诗情的实践智慧?一句话,只有爱生的赤诚诗心,才能有“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也才能在不经意间就有“生本课堂”的鲜活展现。
诗是最激情的,课堂教学也应当是师生激情燃烧的神圣殿堂;诗是和谐的,集音韵美、形态美和精神于一体,水乳交融,课堂教学更应该是一个和谐、平衡的生态环境;诗是生动的,课堂教学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充满生命活力……
解读新课程,我们会发现课程教学本来就应是一首诗。马卡连柯《教育诗》早就理直气壮地把教育说成是诗。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是与诗一样激情、含蓄、精湛,不是同样具有艺术的智慧精神吗?应当看到语文学科是最富情感性、审美性的学科,和诗有着特殊的血缘。因此,可以说,我们对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课堂的追寻,正是一种对教学诗情的追寻。
一、品味语言,“诗韵”徜徉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指出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众人解读一本“课标”,理解的角度、理解的深度不会一致,因此出现偏颇也在所难免。浏览最近的报纸杂志,发现有的教学新鲜的花样真不少。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不容置疑,众多的花样,虚化了语文,虚化了小学语文课堂!因此,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正本清源,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补充,课堂上我们决不能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
如何品味语言,感悟形象呢?首先,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在那样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还要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要“披文而人情”“三分文章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对语言的比较、分析、理解,这样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形象。
二、个性飞扬,“诗趣”横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阅读感悟,个性体验的读书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学生情趣盎然地主动、生动地进行语文学习。因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语)
从追寻生动的课堂那份诗趣,我们可以用一些比喻来描述理想语文理想课堂的某些特点: ——新课堂是“锻炼坊”。学生在这里观察、演示、实验、演练、操作,享受着手脑并用的快乐。自主地参与所获得的体验,解决着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洋溢着敏于发现、勇于探究的欢乐。教师由课堂主宰者的身份转换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 ——新课堂是“会议室”。在这里,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進行讨论,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它充满了学生渴望求知的氛围,是一个飘荡着书香的空间。教师的身份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而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学生和老师在这里可以平等对话、友好交往。这是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思与思的碰撞,神与神的交融。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到了阅读的快感。
——新课堂是“游戏场”。自愿、自由、趣味、轻松、获知是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视课堂教学为一种正经、严肃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例如《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教学,这课有个特点,故事情节很生动,全文寓意浅显,重点要理解文中出现的许多词汇。但有些词语对小学生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单调的讲解,安排成一次话剧表演,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玩中学,也在学中玩,避免了常规教学中出现的沉闷的气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构建平台,“诗心”荡漾
新课堂是个大平台,以生为本。生本的课堂是一种先进的课堂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学生丰富多彩生存状态的反映。生本的课堂不仅招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更视为教学的资源,是动力之源、能最之源。他们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靠学生的内驱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个性潜能。在这里是一个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无须刻意地去求顺、求纯、求完美。
以学生为本,教师就要善于灵活运用学生的学情,作为可贵的教学资源。一位老师教学古诗《绝句》,当他讲到“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班上一位调皮男生竞吹了一声口哨。顿时,全班同学屏息敛气,紧盯着老师,看他怎么训这个调皮的男生。但是这位老师冷静一想,竟坦然一笑,说:王伟同学情不自禁学起黄鹂叫来了,这是因为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啊!可见诗人写得多美。那么,大家想想,听着这黄鹂的叫声,诗人又会产生怎样的想象呢?于是。全班同学又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王伟同学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认真思考起来。由于老师巧妙地开发了“学情”这一资源,把课内发生的意外使节,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维护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试想,如果教师没有爱意绵绵的一片诗心,能如此宽容孩子犯错?能如此一心追随学生的课堂活动去“以学设教”?又能如此机智地去现场生成充满诗情的实践智慧?一句话,只有爱生的赤诚诗心,才能有“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也才能在不经意间就有“生本课堂”的鲜活展现。
诗是最激情的,课堂教学也应当是师生激情燃烧的神圣殿堂;诗是和谐的,集音韵美、形态美和精神于一体,水乳交融,课堂教学更应该是一个和谐、平衡的生态环境;诗是生动的,课堂教学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充满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