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的三大转变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u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什么?教师该做什么?教师应该怎么做?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现状进行理性反思时必须回答的问题。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织的“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良好教学场景、启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助产士”,他的任务是按照学生的思维来组织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为始终“以学生为关注中心”。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使课堂成为人人参与、集体互动的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使课堂成为巩固已知,探求新知的殿堂;作为教学设计的创造者,教师要使课堂成为激发兴趣、轻松学习的乐园。因此“以学生为关注中心”,教师要从根本上给学生“让位还权”,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思考表现及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组织者:变“单打独斗”为“集体互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与某一个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其他学生成了“陪客”,有人称这种形式为“打乒乓式”的问答。例如在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出示:一块长方形地,长40米,宽24米,求这块地一半有多大?有几种算法?这道题似乎有些开放题的性质。教师习惯性地指名学生回答。生:“480平方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用40×24÷2算出来的。”师:“你为什么这样算?”生:“先求出面积,再求出它的一半。”师:“你还能用其他方法算吗?”生:“能。”这种状况在小学课堂上屡见不鲜,这使得集体学习活动变成了个别考核,更谈不上发掘全班学生的智力潜能。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与己无关的“旁观者”的不良学习态度。
  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必须真正地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环节上,都要考虑到如何组织全班学生参与到问题研究上来,而且这种参与不仅是行为参与,还要做到情感参与。同样是这一内容,也有不同的教法,另一位教师通过创设“争当设计师”的数学活动完成了教学目的。如,为了迎接国庆,市政府决定在我们学校门口的空地上设计一个喷泉,空地为一个长40米,宽24米的长方形。设计喷泉的面积要是空地面积的一半。同时又组建了评委团,制定了评选标准:设计五个以下方案的同学,获铜星一枚,可评为初级工程师;设计五至十个方案的,获银星一枚,可评为中级工程师;能设计十个以上方案的同学,获金星一枚,可评为高级工程师。活动时,所有同学都投入到紧张的设计中去,对他们的每一种设计,教师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并鼓励他们设计出更漂亮的方案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体验到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者:变“灌输未知”为“引导认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如果教师仅仅充当知识输出者的角色,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遮蔽学生的视野,妨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发现问题,并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一课中,当教师刚开始讲课时,几个机灵的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乘法口诀,就按捺不住开始炫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接着又有几个学生跟了上来。这时,作为教师如果熟视无睹,继续按照原有教学设计进行,那么学生就会心不在焉,以为已经掌握了全部乘法口诀,对课堂失去兴趣,影响授课效果。因此教师灵机一动改变原有授课计划,通过师生比赛同时计算:2+2= ,8+8+8+8+8+8+8= ,9+9+9+9+9+9+9+9=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计算速度之快,从而产生了解新知的渴望。可当教师公布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乘法口诀时,教室里又重复了课首“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的情况,而且队伍愈加庞大,又将授课计划打断。于是教师“将计就计”,请一些学生来背诵乘法口诀。生1: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生2:一一得一……一九得九(正确流利);生3: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五……(学生无法正确完整的背诵)。通过这一次的“较劲”后,学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最后心悦诚服地学习乘法口诀。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随着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和便捷化,在教师授课前,学生往往就已经接触了相关知识,而且这也是我们实施新课程所希望看到的。但是从前面的表现看,学生是否真的就掌握了新知识、不用再教了呢?从三次的“较劲”中我们发觉事实并非如此。学生的“已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原始、粗浅、局部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教师不能被部分学生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既不能因为学生已掌握了粗浅的表面知识,就放弃授课;又不能不顾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按照原有“计划”强制灌输。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已知”的机会,并从中发现破绽,找准入口,正确应对,利用学生的“已知”,善于引导他们发现新的未知,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创造者:变“照搬教材”为“创新案例”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教材的使用需要作为学生活动创造者的教师去实践、丰富、完善,变传统的死套教材、照搬教材为灵活处理教材、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上,灵活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学习材料。
  本着这一认识,在教学《认位置——上下前后》一课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处理。教材中原本是利用一个生活场景图进行教学——由教室的场景图,引出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些位置关系。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好玩好动,自我约束力差,由于刚入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缺乏挂图和多媒体资源的条件下,让学生自觉认真地自行看书并讨论位置关系,显得不太可行。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已有的现实条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注意既能渗透位置关系,又能较好地驾驭课堂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谈话:1. 小朋友,你们来学校上学有多久了?上这么久的课了,那你一定认识了不少小朋友吧。那你认识你前面的同学吗?能不能指指你前面的同学?(学生活动)2. 看样子都认识了,老师说一二三大家一起向后转,现在再请你指指你前面的同学。3. 对于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4. 质疑:都是前面的同学,可是为什么每次指的人都不一样呢?接着直接引入课题。在学生都能准确地辨认位置后,再让学生转向教科书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而书上的例题只作为一个练习内容出现,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这样有效地激起了学生探索热情,教和学的气氛热烈而活跃。
  
  综上所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课改中教师职能定位转变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引导学生从“未知”走向获得“新知”。
其他文献
暮春时节,阳光明媚。和风轻拂,空气里弥漫着郁郁的香气。翕动鼻翼,一种似曾相识的芬芳。五一节要到了,该是一年一度的槐花开放了。  趁着周末,邀上妻子,带上孩子,踏车而歌,结伴而行,朝着西山的方向,采槐花去。  沿着平平仄仄的山路,不多时光,到达李香楼时,春草大嫂一家,早就等在路口多时了。因为是第二次来,彼此互通了电话,所以一见面,春草大嫂早已把我们采花用的工具:竹竿,镰刀,织袋,以及吃的喝的,都准备
期刊
自写诗伊始,我便深感诗道衰落,遂决心立志“存薪火之将断,挽诗道之将衰”。一方面向所有古人拜师,吸取前人之精华与优秀创作手法,一方面亲身实践,探索古典诗词之未来。我的理论著作《北海诗话》,是在结合古人优秀作品及自身创作经验基础上总结得来,它回答了诗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个终极命题,虽有很多个人的主观论断,但仍以客观规律为主。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也有疏漏和不够完美之处,希望由大家一同补充完
期刊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课堂教学的中心已开始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学生不再是被动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主体服务这种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而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他们正在努力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建立教学的“
期刊
我11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从那时起就帮助家里干活,每当放学回到家书包一丢就开始干家务活,煮饭、烧稀饭、拌面疙瘩、下面鱼等。到了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下田干活了,田里的所有活都干,收稻子、割麦子、点豆子、插秧等,其中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插秧,插秧的时间一般在立夏。  我家弟兄四个:大哥曹家晓,我是老二,老三曹家永,老四曹家辉。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弟兄就大显身手,田地总共只有20多亩,水田有15亩左右,我们一周左
期刊
“布白”是艺术的语言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文人写文,讲究含蓄,“夫隐之为本,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目的是让读者从有限的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数学课堂也应如此,在教师细针密线的讲授中,留给学生一方回味思考自我展现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创新意识在教师有意的“布白”之中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艺
期刊
实践新课程,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否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的内容和探索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期刊
2001年2月13日,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坚决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问题的通知》规定,自2001年起,在全面清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严格核定学杂费和课本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两项收费,核定一个最高收费标准,只向学生收取一项费用,不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国家教育部等部门要求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    一对农村中小学推行“一费制”的调查分析    1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题型呆板形式单调内容封闭的误区,严重禁锢了学生潜能的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既要在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前提下设计作业,又要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作业成为学生放飞潜能的天空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乐”中求知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
期刊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能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学到知识时,自学能力尚未很好形成,相当多的小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这种情况很令人担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初步探索了一种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模式,不仅仅给学生以“鱼”,更重要的让他们自己会“渔”    一构建模式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
期刊
《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背景下,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来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英语教学模式它是指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以学习“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提出隐含知识特征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