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dl0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与发展,关于心理活动课的模式与类型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丰富。探究式心理活动课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体验为主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探究活动,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
  借鉴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五步骤,探究式心理活动课一般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创设探究情境、组织探究活动、分享探究感受、整合探究收获。这当中,一组有效的探究活动可能包括若干个探究策略,每个探究策略实践后,都会引发探究感受,活动与分享可以多次交替进行。不过,由于心理活动中探究的主要是感受、情绪和策略等,对于探究结果的评价与检验 ,需要学生自己梳理与整合。
  一、探究式心理活动课的设计
  现以笔者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所上一节心理活动课“为自己喝彩”为例,探讨探究式心理活动课的一般结构和设计思路。
  1.创设探究情境
  在探究式心理活动中,情境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外,主要起导向作用。本课师生热身互动结束后,教师通过奇迹问句引发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如果有奇迹发生,这节课真的帮助到了你,你最希望能够帮你做到什么?是什么原因,使你想做到这些的呢?当学生思考交流后,引导他们写下来,以明晰自己的方向。
  2.组织探究活动
  当探究方向明确后,教师就可以围绕探究主题,精心策划相关的探究活动,以促使学生获得新体验。在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影响自信心的内在因素,明晰努力方向,掌握提升自信的方法,我采用了5种不同形式的探究策略:
  (1)故事探究。请学生听《上帝与乞丐》的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上帝想帮助乞丐,可和乞丐聊后发现,即便乞丐拥有百万家财,仍不忘记乞讨。全班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探究:①如果说有些学生和乞丐很像,聪明的你,想一想,可能会是因为他们的哪些言行呢?②在做一些事时,你有过类似的乞丐想法吗?
  (2)体验探究。请学生修改自己的目标,把原先的“我希望……”改成“我能……”,大声读几遍,觉察下自己的内心有什么不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学生能够感受到内心中有一份力量在涌动,信心在增强。
  (3)游戏探究。引导学生玩鼓掌游戏:①先让学生预估自己10秒钟鼓掌次数,然后计时鼓掌,了解差异,分享感受。②请速度快的学生分享经验,学生探究练习。③再次计时鼓掌,了解差异,分享感受。
  (4)冥想探究。引导学生冥想: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那会是什么时候,怎么看出奇迹在你身上发生了?父母看到你的进步,他们会怎样?老师看到你的进步,他们会怎样?同学看到你的进步,他们会怎样?那个时候,你感觉怎样?
  (5)内省探究。回忆自己曾经在学习上的一次成功,或者让你感到骄傲的一次经历,无论离现在有多远,无论别人是怎么看,哪怕是很小的一次发言很出彩,作业得满分等都行!把那次经历说给同学听,在说的时候尽量回忆清楚当时的场景。
  3.分享探究感受
  因为有多次探究活动,所以分享探究感受和组织探究活动基本上是融为一体的。在分享的过程中,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觉察体悟:①故事探究后,分享哪些话语在影响着你的信心?通过对隐藏内心深处的信念的探究,引导学生觉察负面信念对自己信心的影响。②体验探究后,分享朗读时内心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没有束缚后的那份自信。③游戏探究中分享两次鼓掌后的内心感受并进行反思追问。第一次追问惊讶的原因,很多学生不相信自己竟然可以拍这么多次。第二次追问成功的原因,为什么你第二次鼓掌会进步这么多?④冥想探究和内省探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
  4.整合探究收获
  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后,给学生一点时间静下来,回顾今天的感受之旅。这部分主要有三个环节:①纸上涂鸦,用关键词描述收获。②看看上课时写的努力方向,根据你的经验,想一想如何做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③现在,你如何看待自己?如果特别相信自己能够达到目标是10分,觉得毫无可能是1分,你会选择几分?给自己鼓掌!教师带着充满自信的学生结束本节课的探究之旅。
  二、探究式心理活动课的特点
  探究,中文字面意思是探讨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心理活动课也不例外。从《为自己喝彩》一课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相对于一般的心理活动课而言,探究式心理活动课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1.目标明确
  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探究式心理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必须非常明确,以确定学生探究方向。如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说出影响自己信心指数的一些因素,能掌握提升自信心的方法,并在运用方法中感受到自己的信心在增强,对自己更有信心。整节课聚集于学生自信心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
  2.主体参与
  探究式学习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探究式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促使他们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取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能力;学生作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人,明确探究目标,思考探究主题,运用探究方法,开展探究行动,交流探究收获,总结探究成果。本课遵循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活动聚焦
  探究式心理活动课中有多元化的探究策略。如本课在从探究主体上主要采用合作探究与自我探究;在探究形式上,主要采用体验探究、游戏探究、阅读探究、内省探究等;在探究内容上,重点进行了情绪探究、信念探究等。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部聚焦于探究影响学生自信的因素,从认知、信念、情绪、策略等方面合力深入,或抽离分析,或结合体验,直达学生内心深处,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4.自然生成
  心理活动课中最可贵就是学生内心真实感受的流露。在探究式心理活动课中,老师只是设计了探究的路线图,而每走一步,会发生什么,出现什么,很难精确预设。教师秉持“无对错”原则,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探究发现。学生的情绪、感受都是在探究中现场生成,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真实、生动、深刻。虽是刻意安排,却又自然生成,突破了理性层面的限制,让内心的感受自由滋养。这种师生、生生间真诚互动,营造了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场,有力地支持学生心理成长。
  人的心理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正如萨提亚女士“冰山理论”所言,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外在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水面之下暗藏的更大的山体。只有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才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那才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根源,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
  因此,停留在理性层面的对话和感性层面的体验均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心理活动课应该突出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己和同伴的内在冰山,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学习和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其他文献
2015年,江苏省兴化市小学语文二级名师工作室成立。来自全市八所学校的十位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怀着一颗成长之心而来,聚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旗帜下,研究儿童,推敲课堂。工作室领衔人吴小健老师,先后被评为泰州市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一直潜心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儿童阅读的研究,曾获省级赛课一等奖,数十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工作室开始启程。近一
【情景呈现】  板块一:  师:(出示: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这句话中有一些表示颜色的词,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  师:这三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当中,你最想读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我最想读蓝湛湛,天空很蓝很蓝,很漂亮。  师:是啊,看,(图片)晴朗的天空很蓝很蓝,这就叫——  生(齐):蓝湛湛。  板块二:  师:这三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
【关键词】寓言教学 文体意识 语用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后人将其解释为“寄寓之言”。其语言简明而生动,颇受学生喜爱。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莫过于引导学生围绕寓言的寓意展开分析讨论,最后以归纳出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来收尾。然而寓言教学本身,仅将重点置于品味寓言寓意中,是远远不够的。  从文体的角度而言,寓言向来言简意赅、篇幅短小,其语言生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异常鲜明,常借助
2014年5月,我参加了宁波市小学科学高级研修班培训,并在第三次培训中展示了一堂公开课,执教课例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在星空中(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星座。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分析与思考】  学生
【摘要】如何让学生产生质疑,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促进知识的形成与思维的发展,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去质疑:1. 质疑,教师要肯于承受;2.质疑,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3. 质疑,教师要巧于引导;4.质疑,教师要着眼于发展。  【关键词】质疑思维发展  要上好一堂好课,必须要上活一堂课,而课堂氛围的活跃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表述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应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按设计方案去实施教学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很多时候可能因意外情况要作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一
“数感”一词出自于英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它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到的六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几个阶段的内容中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呈现出重要的辅助作用,做好信息技术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领航杯”优课评比一等奖的教学课例,针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 信息技术 有效性  近年来,信息技术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已经被广大英语教师认可并应用到
【关键词】思维 活动 素养  教学是开“窗”,而不是围墙。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让学习真实发生。我从课后思考题人手,努力从下面的三个方面来体现对《钟表与星期》一课的理解。  一、转换角度——开智慧之“窗”  创新来自打破、重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本课开始,我以有悖于常规结果的算术引入,8 5=1,6 6=0,2-4=10,这样的算式对吗?学生在怀疑、思考、顿悟中突破认知疆域,打开认知视野,帮助
[摘要]孔子云“诗言志”。传统上,作文教学与评改通常依据课本习作安排,以写作者自我为中心,从写作者自我出发,指导学生写什么,如何写,所谓“我手写我心”。而本文则在作者个人课题研究及课堂实践的基础上,依托接受美学及“读者意识”相关理论,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习作1、2”的习作评改环节进行全新的策略探讨,具体策略包括:颁奖引领,确立文章拟题的读者视角;换位思考,强化现场感、交流感,深化读者意识;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