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5月,我参加了宁波市小学科学高级研修班培训,并在第三次培训中展示了一堂公开课,执教课例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在星空中(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星座。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分析与思考】
学生对星空、星座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组成星座的各个星球之间的关系了解更少。星座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的构图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所没有的,更是学生理解最困难的地方。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建模”帮助学生从“平面”的星座一步步走向“立体”的星座,是我们老师在本堂课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
经过反复推敲与实践,我着重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欣赏星空图后,请同学们画一画印象中的北斗七星,并展示。
活动二:建北斗七星模型。
1.用老师准备的小球模拟星星,用泡沫板模拟天空,建北斗七星模型。思考:你们这样建北斗七星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七颗星与地球的距离数据,根据数据重建模型。思考:站在哪一个角度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北斗七星的勺子形状?
活动三:从北斗七星出发认识大熊座、小熊座等星座。
再看学生:欣赏美丽的星空图片后,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北斗七星”,虽然他们画的位置不是非常准确,有的连勺柄朝向也不太清楚,但他们都画得非常认真,画得不亦乐乎,也十分渴望了解北斗七星的正确位置。在“建模”过程中,大多数小组先是建立了平面模型,然后在展示比较中发现与其他小组的不同,听了各小组的建模依据后恍然大悟,主动提出自己建的模型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迫切地想要知道星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又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进行重建。整节课,学生从自己逐步走向模型,从平面逐步走向立体,从地球逐步走向星空,从而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
【反思与提升】
一堂精彩的科学课,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活动。活动一直是小学科学教学中最富有活力、最丰富多彩、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因为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兴趣、重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学习、重视合作、重视发挥学生创造力和内在潜力。
“如何设计学习活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老师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就是“以生为本”, 因此,我觉得在设计活动时,应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把学习组织成一个个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
一、活动的建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科学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好活动能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外,还应关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做到活动设计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而为学生搭建思维螺旋上升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在星空中(一)》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星座,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笔者经过反复试教与思考设计了三个主要活动 ,这三个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紧密结合,主要让学生经历了“暴露前概念—初建模型—发现问题—重建模型—建立星座概念”的过程,学生在这层层递进的活动探究过程中,思维不断地得到训练和发展。初建模型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把模型建成平面的,他们的依据是:我们看到的北斗七星就是这样的形状。当然,也有少数的小组建成立体的图形,他们的依据是:天空中的星星与我们的距离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是平面的。学生在交流讨论中逐步建立了星座的概念,他们的思维也经历了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程,真正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
二、活动的推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一次试教时,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根据老师的指示进行建模,为完成任务而做实验,这样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因此活动的推进也应该是分层的,有梯度性的活动能引领学生主动地学习。
在展示课中,一开始学生画的北斗七星各不相同,究竟谁的相对准确呢?这使他们很想要认识真正的北斗七星。紧接着的建模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初始想法,但老师并不直接指出模型的不足,而是让学生在展示比较中发现问题,渴望解决问题。这时老师提供七颗星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就像大旱中的甘露,推动学生主动地进入重建活动。学生有了想要知道、想要探索的兴趣就能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设计的活动应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活动逐步深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三、活动的学单帮助学生有序交流
活动后的汇报交流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分层活动的学习单,学生在汇报时往往会觉得无话可说,或汇报比较笼统、单一。因此,根据分层的活动设计学习单,不但能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更能帮助学生在活动后进行有序地交流。
在研修班上好展示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我们这样的教学十分赞赏。慈溪的一位老师说,整个活动的过程清楚,环环相扣,这样的教学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还有一位老师说《在星空中(一)》以前她也开过课,但是没有想到可以设计这样的三个活动,今天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很轻松。听着老师们甜甜的话语,看着学生们红彤彤的笑脸,我想:分层活动是为学习而设,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而设。?
【分析与思考】
学生对星空、星座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组成星座的各个星球之间的关系了解更少。星座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的构图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所没有的,更是学生理解最困难的地方。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建模”帮助学生从“平面”的星座一步步走向“立体”的星座,是我们老师在本堂课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
经过反复推敲与实践,我着重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欣赏星空图后,请同学们画一画印象中的北斗七星,并展示。
活动二:建北斗七星模型。
1.用老师准备的小球模拟星星,用泡沫板模拟天空,建北斗七星模型。思考:你们这样建北斗七星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七颗星与地球的距离数据,根据数据重建模型。思考:站在哪一个角度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北斗七星的勺子形状?
活动三:从北斗七星出发认识大熊座、小熊座等星座。
再看学生:欣赏美丽的星空图片后,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北斗七星”,虽然他们画的位置不是非常准确,有的连勺柄朝向也不太清楚,但他们都画得非常认真,画得不亦乐乎,也十分渴望了解北斗七星的正确位置。在“建模”过程中,大多数小组先是建立了平面模型,然后在展示比较中发现与其他小组的不同,听了各小组的建模依据后恍然大悟,主动提出自己建的模型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迫切地想要知道星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又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进行重建。整节课,学生从自己逐步走向模型,从平面逐步走向立体,从地球逐步走向星空,从而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
【反思与提升】
一堂精彩的科学课,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活动。活动一直是小学科学教学中最富有活力、最丰富多彩、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因为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兴趣、重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学习、重视合作、重视发挥学生创造力和内在潜力。
“如何设计学习活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老师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就是“以生为本”, 因此,我觉得在设计活动时,应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把学习组织成一个个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
一、活动的建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科学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好活动能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外,还应关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做到活动设计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而为学生搭建思维螺旋上升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在星空中(一)》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星座,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笔者经过反复试教与思考设计了三个主要活动 ,这三个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紧密结合,主要让学生经历了“暴露前概念—初建模型—发现问题—重建模型—建立星座概念”的过程,学生在这层层递进的活动探究过程中,思维不断地得到训练和发展。初建模型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把模型建成平面的,他们的依据是:我们看到的北斗七星就是这样的形状。当然,也有少数的小组建成立体的图形,他们的依据是:天空中的星星与我们的距离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是平面的。学生在交流讨论中逐步建立了星座的概念,他们的思维也经历了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程,真正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
二、活动的推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一次试教时,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根据老师的指示进行建模,为完成任务而做实验,这样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因此活动的推进也应该是分层的,有梯度性的活动能引领学生主动地学习。
在展示课中,一开始学生画的北斗七星各不相同,究竟谁的相对准确呢?这使他们很想要认识真正的北斗七星。紧接着的建模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初始想法,但老师并不直接指出模型的不足,而是让学生在展示比较中发现问题,渴望解决问题。这时老师提供七颗星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就像大旱中的甘露,推动学生主动地进入重建活动。学生有了想要知道、想要探索的兴趣就能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设计的活动应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活动逐步深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三、活动的学单帮助学生有序交流
活动后的汇报交流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分层活动的学习单,学生在汇报时往往会觉得无话可说,或汇报比较笼统、单一。因此,根据分层的活动设计学习单,不但能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更能帮助学生在活动后进行有序地交流。
在研修班上好展示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我们这样的教学十分赞赏。慈溪的一位老师说,整个活动的过程清楚,环环相扣,这样的教学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还有一位老师说《在星空中(一)》以前她也开过课,但是没有想到可以设计这样的三个活动,今天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很轻松。听着老师们甜甜的话语,看着学生们红彤彤的笑脸,我想:分层活动是为学习而设,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