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江苏省兴化市小学语文二级名师工作室成立。来自全市八所学校的十位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怀着一颗成长之心而来,聚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旗帜下,研究儿童,推敲课堂。工作室领衔人吴小健老师,先后被评为泰州市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一直潜心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儿童阅读的研究,曾获省级赛课一等奖,数十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工作室开始启程。近一年来,成员们用持续不断的阅读坚持心灵的开放与敞亮,立足教学现场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智慧,向着明亮那方且行且思。
专业阅读:指向心灵的研修
工作室成立之初,吴小健老师要求每位成员在制定个人三年成长规划中,都需将专业阅读列为成长的核心目标。“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读出来的”,离开了阅读,他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在某个层面停滞不前。一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问题,仅仅趴在问题的层面上寻求解决之道,无异于盲人摸象。因此教师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去俯瞰问题本身,好比人在迷宫之中,撞破脑袋也走不出去,但如果思维跳到高处,居高临下去俯视迷宫,一下就会找到迷宫的出口。这正是专业阅读的好处——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灼灼目光,去看清问题的真相。
但是,专业阅读不完全等同于闲暇阅读,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心智活动。很多成员都曾强烈地感受过这种阅读之苦,有时候需要硬着头皮一页纸一页纸地啃下去,才能渐渐体会其中之妙。比如,学员最初阅读的是施良方先生的教育三部曲:《学习论》《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这三本书大家读得很辛苦,因为晦涩难懂,但也读得很快活。每一次艰难的推进,都是对思想极好的淬炼。成员们渐渐明白教育艺术绝非空洞的技术主义,必须有理论的滋养与引导。成员们也在阅读中掌握了一些专业阅读的方法。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挑选视野之内所有相关著作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就某个需要研究的教育专家,由此及彼读完其重要的代表作,探寻其思想生发的来龙去脉。
每个月,工作室成员都要共读一本教育专著,并在月底进行网络研讨。即便是炎热的暑期,大家的阅读也从未停止过。今年的七月份,在细读完斋藤孝先生的《教育力》后,吴小健老师设计了几个涵盖全书的话题:第一,你对教育力的内涵是怎么理解的;第二,作者以10章的篇幅阐述了他的“教育力”之观念,这其中特别引起你关注与思考的“教育力”是哪些?请说说自己的看法;第三,就斋藤先生所提的“教育力”,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哪些方面有待提高,可进行案例分析。围绕这些话题,工作室所有成员先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两个小时的网络研讨中,有理性的辨析,有平和的争论,更有意想不到的思维触发。每次这样的研讨,大家总是意犹未尽,思想的碰撞紧张而激烈,但大家的思考能抵达从未到达的深度,又是那样的满足与愉悦。
领衔人吴小健老师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勉励工作室的伙伴们:“用阅读不断垫高自己,当你站得足够高的时候,你的目光就会越过诸般丑陋,透过种种沮丧,看到明亮的天空,看到闪烁的星辰。所以,‘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用阅读去解放自己,唤醒自己,强壮自己。”阅读,本质上就是一种趋光运动,用阅读靠近一颗颗美好明亮的心灵、抵达一个个美好明亮的事物,从而慢慢涵养出自己的专业人格。
教学现场:用学科铸造自己
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现场对一线教师的影响最为强烈,它常常会引发听课者的顿悟:原来课是可以这样上的!赞赏之余,继而会思考,自己的课堂怎样也能有笑声,有故事,变得有意思起来呢?这种生发出的朴素愿望,就是我们最初的成长动力,就像石块击破水面所漾起的第一圈涟漪,它的推力会影响最后一圈的涟漪所能抵达的方向和位置。所以,站稳课堂,成为工作室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
但想要站在课堂上,而不心生胆怯,自然得有一身过硬的本领。面对作为教材内容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面对作品中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充沛的情感和意蕴,教学的任务不应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训练,更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语言世界,调动他们的感受、体验、直觉、妙悟、移情等心理机制,让他们为文中的情境所吸引,为文中的人物而悲喜,从而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言语生命的成长。所以,工作室把解读文本,独立备课的能力,列为成员们核心专业素养。首先,作为一个读者,要能够读懂文本,享受到阅读此篇的乐趣;其次,作为一个鉴赏者,对文本有着正确的解读和清醒的价值判断;第三,作为一个教师,还能依据文本特质、儿童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为此,工作室组织了多次主题教学研讨——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内容的选择、小学中年段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小学高年段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每次研讨前,所有成员都要独立进行文本的解读,素读文本,圈画批注深入语言的密林,而后将自己的思考写下,再与其他成员的解读比较。通过这样的相互砥砺,彼此碰撞,大家解读文本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戚荣生老师在与工作室伙伴一起研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曾有过这般惊喜的发现:“当我透过文字真正读懂谈迁内心时,也就有了合适的教学策略:1.品味‘锁’,谈迁为何要将书稿小心翼翼‘锁’在竹箱里?2.推敲‘偷’, 小偷仅仅偷走了一部书稿吗?但他偷不走什么?3.两次著书,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几个话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课堂上释放出来学习激情,让听课教师又惊又喜。
每次研讨结束后,工作室均要组织成员进行复盘式评课。所谓“复盘式”评课,就是指以类似于围棋棋手“复盘”的方式,以回顾教学事实为基础,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的,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评议的活动过程。依据此理念,工作室设计评课表格,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在课堂上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其中有多少无关教学目标,一目了然。学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复盘”思考,深度追问,自身的浅薄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中,难堪之后是深刻的反思。经历了这种“成长之痛”,才会有足够的勇气不断突破自己,走向卓越。我们在“驯养”语文学科的同时,语文学科也在“驯养”着我们,熔铸着我们。 课程研发:走向全人的教育
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要有着强烈的课程意识。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能在一所平民学校创造出“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开发了各种特色课程:人格教育课程、班级经济学课程、写作课程、电影课程、远足课程……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课程,让人印象深刻。每年,他都会带领学生研读莎士比亚的原著,推敲人物内心,揣摩人物性格,并组织学生在年终演出一场高水准的莎士比亚戏剧。这些丰富而有趣的课程,打通了课堂与生活,既让学生沉浸其中,学得主动愉悦,又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所以,工作室鼓励所有成员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之余,埋首于个性化的课程的研究,努力将自己的才情、兴趣、爱好,融合在富有生命气息的语文“微课程”中。唯有如此,才可算得上有创见、有厚度、有魅力的教师。教师不是完美的教科书,不是漂亮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本身——教师即课程。语文教学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薄薄几册语文教科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语文教师有更大的作为,推开学科之门,要为孩子设计更多元的课程。
工作室成员钮青老师熟读《水浒传》,他开发的“小水浒课程”,深深吸引了学生。通过读选文、看影视、写感受、开辩论会、演课本剧等诸多形式,学生得以真正走进“水浒”,充分感受经典的魅力;成员陈婷老师对识字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在阅读大量汉字起源的书籍后,开发了“汉字魔方课程”,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幅画,即使是最熟悉的字,也有自己完全想不到的意义在其中。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适度给以字理,让学生品味汉字之妙,可收到独特的教学效果。在教课文生字—— “死”的时候(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诺贝尔》),陈老师这样告诉学生,“在古代‘死’是有等级之分的,天子死曰‘崩’,官员死曰‘卒’,老百姓死才曰‘死’。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不能随便就能‘死’的。”孩子们听得兴趣盎然,书写起来也是有滋有味。
现在,工作室其他老师又开始了“安徒生童话课程”“程玮成长小说课程”等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他们设置课程方案,编印校本教材,在语文学习的旅途中,与孩子携手见识更多的美好风景。当然,研发一门课程并非易事,需要教师秉承教育哲学,着眼于儿童的全人发展,擦亮专业的眼光,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课程。
一个优秀的学习共同体并非人员的简单叠加,或者依靠密密麻麻的考核细则,就能凝聚人心、鼓浪前行。它一定来自于成员的内心认同,大家有归属感,有向心力,才会真正围绕在“教与学”这一伟大事物的周围,怀着敬畏之心去思考去实践。兴化市小学语文二级名师工作室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但大家幸运地成为尺码相同的人,对自己的教育生活怀有美妙的憧憬,愿意和孩子过一种有尊严有质量的课堂生活。在成长的路上,他们互为镜像,携手同行。?
专业阅读:指向心灵的研修
工作室成立之初,吴小健老师要求每位成员在制定个人三年成长规划中,都需将专业阅读列为成长的核心目标。“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读出来的”,离开了阅读,他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在某个层面停滞不前。一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问题,仅仅趴在问题的层面上寻求解决之道,无异于盲人摸象。因此教师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去俯瞰问题本身,好比人在迷宫之中,撞破脑袋也走不出去,但如果思维跳到高处,居高临下去俯视迷宫,一下就会找到迷宫的出口。这正是专业阅读的好处——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灼灼目光,去看清问题的真相。
但是,专业阅读不完全等同于闲暇阅读,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心智活动。很多成员都曾强烈地感受过这种阅读之苦,有时候需要硬着头皮一页纸一页纸地啃下去,才能渐渐体会其中之妙。比如,学员最初阅读的是施良方先生的教育三部曲:《学习论》《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这三本书大家读得很辛苦,因为晦涩难懂,但也读得很快活。每一次艰难的推进,都是对思想极好的淬炼。成员们渐渐明白教育艺术绝非空洞的技术主义,必须有理论的滋养与引导。成员们也在阅读中掌握了一些专业阅读的方法。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挑选视野之内所有相关著作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就某个需要研究的教育专家,由此及彼读完其重要的代表作,探寻其思想生发的来龙去脉。
每个月,工作室成员都要共读一本教育专著,并在月底进行网络研讨。即便是炎热的暑期,大家的阅读也从未停止过。今年的七月份,在细读完斋藤孝先生的《教育力》后,吴小健老师设计了几个涵盖全书的话题:第一,你对教育力的内涵是怎么理解的;第二,作者以10章的篇幅阐述了他的“教育力”之观念,这其中特别引起你关注与思考的“教育力”是哪些?请说说自己的看法;第三,就斋藤先生所提的“教育力”,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哪些方面有待提高,可进行案例分析。围绕这些话题,工作室所有成员先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两个小时的网络研讨中,有理性的辨析,有平和的争论,更有意想不到的思维触发。每次这样的研讨,大家总是意犹未尽,思想的碰撞紧张而激烈,但大家的思考能抵达从未到达的深度,又是那样的满足与愉悦。
领衔人吴小健老师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勉励工作室的伙伴们:“用阅读不断垫高自己,当你站得足够高的时候,你的目光就会越过诸般丑陋,透过种种沮丧,看到明亮的天空,看到闪烁的星辰。所以,‘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用阅读去解放自己,唤醒自己,强壮自己。”阅读,本质上就是一种趋光运动,用阅读靠近一颗颗美好明亮的心灵、抵达一个个美好明亮的事物,从而慢慢涵养出自己的专业人格。
教学现场:用学科铸造自己
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现场对一线教师的影响最为强烈,它常常会引发听课者的顿悟:原来课是可以这样上的!赞赏之余,继而会思考,自己的课堂怎样也能有笑声,有故事,变得有意思起来呢?这种生发出的朴素愿望,就是我们最初的成长动力,就像石块击破水面所漾起的第一圈涟漪,它的推力会影响最后一圈的涟漪所能抵达的方向和位置。所以,站稳课堂,成为工作室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
但想要站在课堂上,而不心生胆怯,自然得有一身过硬的本领。面对作为教材内容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面对作品中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充沛的情感和意蕴,教学的任务不应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训练,更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语言世界,调动他们的感受、体验、直觉、妙悟、移情等心理机制,让他们为文中的情境所吸引,为文中的人物而悲喜,从而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言语生命的成长。所以,工作室把解读文本,独立备课的能力,列为成员们核心专业素养。首先,作为一个读者,要能够读懂文本,享受到阅读此篇的乐趣;其次,作为一个鉴赏者,对文本有着正确的解读和清醒的价值判断;第三,作为一个教师,还能依据文本特质、儿童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为此,工作室组织了多次主题教学研讨——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内容的选择、小学中年段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小学高年段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每次研讨前,所有成员都要独立进行文本的解读,素读文本,圈画批注深入语言的密林,而后将自己的思考写下,再与其他成员的解读比较。通过这样的相互砥砺,彼此碰撞,大家解读文本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戚荣生老师在与工作室伙伴一起研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曾有过这般惊喜的发现:“当我透过文字真正读懂谈迁内心时,也就有了合适的教学策略:1.品味‘锁’,谈迁为何要将书稿小心翼翼‘锁’在竹箱里?2.推敲‘偷’, 小偷仅仅偷走了一部书稿吗?但他偷不走什么?3.两次著书,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几个话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课堂上释放出来学习激情,让听课教师又惊又喜。
每次研讨结束后,工作室均要组织成员进行复盘式评课。所谓“复盘式”评课,就是指以类似于围棋棋手“复盘”的方式,以回顾教学事实为基础,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的,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评议的活动过程。依据此理念,工作室设计评课表格,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在课堂上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其中有多少无关教学目标,一目了然。学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复盘”思考,深度追问,自身的浅薄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中,难堪之后是深刻的反思。经历了这种“成长之痛”,才会有足够的勇气不断突破自己,走向卓越。我们在“驯养”语文学科的同时,语文学科也在“驯养”着我们,熔铸着我们。 课程研发:走向全人的教育
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要有着强烈的课程意识。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能在一所平民学校创造出“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开发了各种特色课程:人格教育课程、班级经济学课程、写作课程、电影课程、远足课程……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课程,让人印象深刻。每年,他都会带领学生研读莎士比亚的原著,推敲人物内心,揣摩人物性格,并组织学生在年终演出一场高水准的莎士比亚戏剧。这些丰富而有趣的课程,打通了课堂与生活,既让学生沉浸其中,学得主动愉悦,又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所以,工作室鼓励所有成员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之余,埋首于个性化的课程的研究,努力将自己的才情、兴趣、爱好,融合在富有生命气息的语文“微课程”中。唯有如此,才可算得上有创见、有厚度、有魅力的教师。教师不是完美的教科书,不是漂亮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本身——教师即课程。语文教学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薄薄几册语文教科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语文教师有更大的作为,推开学科之门,要为孩子设计更多元的课程。
工作室成员钮青老师熟读《水浒传》,他开发的“小水浒课程”,深深吸引了学生。通过读选文、看影视、写感受、开辩论会、演课本剧等诸多形式,学生得以真正走进“水浒”,充分感受经典的魅力;成员陈婷老师对识字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在阅读大量汉字起源的书籍后,开发了“汉字魔方课程”,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幅画,即使是最熟悉的字,也有自己完全想不到的意义在其中。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适度给以字理,让学生品味汉字之妙,可收到独特的教学效果。在教课文生字—— “死”的时候(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诺贝尔》),陈老师这样告诉学生,“在古代‘死’是有等级之分的,天子死曰‘崩’,官员死曰‘卒’,老百姓死才曰‘死’。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不能随便就能‘死’的。”孩子们听得兴趣盎然,书写起来也是有滋有味。
现在,工作室其他老师又开始了“安徒生童话课程”“程玮成长小说课程”等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他们设置课程方案,编印校本教材,在语文学习的旅途中,与孩子携手见识更多的美好风景。当然,研发一门课程并非易事,需要教师秉承教育哲学,着眼于儿童的全人发展,擦亮专业的眼光,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课程。
一个优秀的学习共同体并非人员的简单叠加,或者依靠密密麻麻的考核细则,就能凝聚人心、鼓浪前行。它一定来自于成员的内心认同,大家有归属感,有向心力,才会真正围绕在“教与学”这一伟大事物的周围,怀着敬畏之心去思考去实践。兴化市小学语文二级名师工作室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但大家幸运地成为尺码相同的人,对自己的教育生活怀有美妙的憧憬,愿意和孩子过一种有尊严有质量的课堂生活。在成长的路上,他们互为镜像,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