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焊接检验》是高职高专院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文主要介绍了课程的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自身特点,制定了现代高职教学模式下的发展目标,探索最为适宜的改革方式来促进考核方式改革。
【关键词】无损检测 课程改革 考核方式 探索
一、课程概况
《焊接检验》是高职高专院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主要介绍焊接产品的常规检验、破坏性检验、无损检测等检测技术,其中重点介绍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等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检测结果的评定等内容,课程知识面较宽,实践性较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为毕业生从事质量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损检测技术现已成为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工业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如机械工业、航空航天、造船、石油化工、锅炉和压力容器、特种设备等等。我校在焊接专业建设过程中,曾多次进行企业调研、召开专业研讨会,发现用工企业对有熟练检测技术的操作人员需求量较大。因此,让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认知和較熟练的操作技能,便成为现代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方向,而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二、考核方式改革的措施
传统高职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来说就是,讲授检测的操作过程却没有使用设备进行教学演示,学生在脑海中难以构建操作画面,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另外,部分院校《焊接检验》课程学时数较少,不能满足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课程的考核方式简单,没有实践环节的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综上所述,传统高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更不能多角度地对课程进行终结性考核。
现代高职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五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在这一基调的引领下,《焊接检验》课程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同时教学内容与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相关知识对接,教学过程中使用设备让学生动手操作,不方便使用设备的实践环节,借助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整个探伤的操作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所学知识与岗位技能的对接,着力把学生培养为符合“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资格的工匠型人才。
那么如何实现《焊接检验》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使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现结合我校近几年的教学情况做简单介绍。
2012年开始,我校焊接专业受到中央财政和世行贷款等项目的财政支持,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截至2016年末,已将无损检测实训室建设成满足单班教学需求的校内焊接质量检验实训基地,共有射线观片灯6台、超声波检测仪8台、磁粉探伤机7台、渗透检测剂DPT-5若干组,为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师资方面,2013年学校委派我参加了辽宁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经个人努力,先后考取了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射线检测(RT)国家二级无损检测从业人员的资质。同期,我们将教材中个别的重难点问题建设成多媒体资源(视频、动画),方便日后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了解。
在学校大力推进焊接专业建设的同时,为了适应现代高职的教学模式,我们逐年对《焊接检验》进行课程改革。在2012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首次尝试将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相关知识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并把国家无损检测实操考核项目作为实践教学案例,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2013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首次将多媒体资源(视频、动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2014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首次尝试设置实践教学周,形成实践考核的终结性成绩;在2015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继续深挖“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教学内容,以“适度”、“够用”为原则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并完成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课程考核方式也在探索中不断革新。在2012级学生的期末考核中,首次在期末试卷中融入“辽宁省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培训资料”内容,使考试内容更具针对性,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在2013级学生的期末考核中,继续秉承融合理念,深化了考核内容,且效果好于上一年;在2014级学生的期末考核中,首次设立实践考核,并将成绩计入期末考核总成绩;在2015级学生的期末考核中,首次尝试将期末考试设置为120分钟,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理论考试时间同步,并将出勤、实践考核、试卷成绩按各自比例计算,生成最终的课程成绩。
三、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近五年的课程改革方式的探索,逐渐理清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完善了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了课程的考核方式,使《焊接检验》课程更加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
2012级108名学生,总体成绩及格率达到78.3%;2013级127名学生,总体成绩及格率达到95.2%;2014级145名学生,总体成绩及格率达到82.8%;2015级149名学生,总体成绩及格率达到89.9%。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在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调下,课程改革的成效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结果得以体现,并初步验证了《焊接检验》教学改革方式及课程考核方式符合现代高职教学模式。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实现产品智能化,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质量检验检测人员的需求量显著增加。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的“工匠型人才”,同时教育学生要具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在深化现代高职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力争把我校焊接专业建设成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强化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施教学、开展教学研究,使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更加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无损检测 课程改革 考核方式 探索
一、课程概况
《焊接检验》是高职高专院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主要介绍焊接产品的常规检验、破坏性检验、无损检测等检测技术,其中重点介绍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等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检测结果的评定等内容,课程知识面较宽,实践性较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为毕业生从事质量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损检测技术现已成为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工业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如机械工业、航空航天、造船、石油化工、锅炉和压力容器、特种设备等等。我校在焊接专业建设过程中,曾多次进行企业调研、召开专业研讨会,发现用工企业对有熟练检测技术的操作人员需求量较大。因此,让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认知和較熟练的操作技能,便成为现代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方向,而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二、考核方式改革的措施
传统高职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来说就是,讲授检测的操作过程却没有使用设备进行教学演示,学生在脑海中难以构建操作画面,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另外,部分院校《焊接检验》课程学时数较少,不能满足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课程的考核方式简单,没有实践环节的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综上所述,传统高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更不能多角度地对课程进行终结性考核。
现代高职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五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在这一基调的引领下,《焊接检验》课程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同时教学内容与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相关知识对接,教学过程中使用设备让学生动手操作,不方便使用设备的实践环节,借助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整个探伤的操作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所学知识与岗位技能的对接,着力把学生培养为符合“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资格的工匠型人才。
那么如何实现《焊接检验》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使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现结合我校近几年的教学情况做简单介绍。
2012年开始,我校焊接专业受到中央财政和世行贷款等项目的财政支持,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截至2016年末,已将无损检测实训室建设成满足单班教学需求的校内焊接质量检验实训基地,共有射线观片灯6台、超声波检测仪8台、磁粉探伤机7台、渗透检测剂DPT-5若干组,为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师资方面,2013年学校委派我参加了辽宁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经个人努力,先后考取了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射线检测(RT)国家二级无损检测从业人员的资质。同期,我们将教材中个别的重难点问题建设成多媒体资源(视频、动画),方便日后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了解。
在学校大力推进焊接专业建设的同时,为了适应现代高职的教学模式,我们逐年对《焊接检验》进行课程改革。在2012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首次尝试将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相关知识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并把国家无损检测实操考核项目作为实践教学案例,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2013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首次将多媒体资源(视频、动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2014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首次尝试设置实践教学周,形成实践考核的终结性成绩;在2015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继续深挖“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教学内容,以“适度”、“够用”为原则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并完成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课程考核方式也在探索中不断革新。在2012级学生的期末考核中,首次在期末试卷中融入“辽宁省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培训资料”内容,使考试内容更具针对性,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在2013级学生的期末考核中,继续秉承融合理念,深化了考核内容,且效果好于上一年;在2014级学生的期末考核中,首次设立实践考核,并将成绩计入期末考核总成绩;在2015级学生的期末考核中,首次尝试将期末考试设置为120分钟,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理论考试时间同步,并将出勤、实践考核、试卷成绩按各自比例计算,生成最终的课程成绩。
三、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近五年的课程改革方式的探索,逐渐理清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完善了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了课程的考核方式,使《焊接检验》课程更加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
2012级108名学生,总体成绩及格率达到78.3%;2013级127名学生,总体成绩及格率达到95.2%;2014级145名学生,总体成绩及格率达到82.8%;2015级149名学生,总体成绩及格率达到89.9%。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在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调下,课程改革的成效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结果得以体现,并初步验证了《焊接检验》教学改革方式及课程考核方式符合现代高职教学模式。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实现产品智能化,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质量检验检测人员的需求量显著增加。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的“工匠型人才”,同时教育学生要具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在深化现代高职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力争把我校焊接专业建设成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强化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施教学、开展教学研究,使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更加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