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它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新教材中图象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还注意到图象的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图象的表达方式上也更加多样化,对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
一、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抽象化”的形象思维
例如“东亚图”(地图册第一册18页)中的长江、黄河,它们既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又是表示长江、黄河的特殊的抽象的符号(因为它去掉了很多特征,只抽象出其简单的特征,并用线条表示出来);既说明了长江、黄河的准确位置,又反映了它们与其它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这就反映出运用地图进行思维的一般特点,即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巧妙结合。
又如:新教材中还增加了大量的景观图、素描图、示意图、剖面图、动态图、漫画等,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地理事物的表象,大多数情况下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同时,地图中又有大量的抽象符号,○○代表城镇,等高线代表了高度的分布,动态图反映了地理事物发展的趋势等等,它们都是对地理事物概括的结果。因此,在使用地图时,均可进行大量的抽象思维活动。
由此可见,使用地图时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即“抽象化”的形象思维。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很高的价值。因为,现代思维科学肯定了形象思维在创造性行为中的作用,从万有引力的发现到现代雷达导航的发明,从飞机的发明到人工智能的研究等等,无不渗透着形象思维的功绩。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活跃,因而要特别注意利用新教材的地图优势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但是,使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图片、幻灯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例如,用中国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系水文特点,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在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在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缓,可以航行、灌溉”等结论。
在这里绝大部分学生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即凭借头脑中的表象(高山的流水,从很高处往下流,水流很急;平地水流很缓慢)进行思维活动,而不一定是先经过一连串的逻辑推理,如“山地地势陡峻→高差大→河流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水力丰富”,才获得以上认识的。这种形象思维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具有不受已经形成的地理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容易产生直觉,即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也就是帕格森所谓的“理智的体验”。很多事例证明,直觉在发明创造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创造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因此,初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中重视利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模型化”思维
思维的“模型化”可以促使人的思维定量化、形式化、科学化,在现代十分引人注目。新教材中的地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掌握“模型化”思维方法也有重要作用。
地图是一种图形模型,它在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可以作为直观教具和丰富教材内容之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模型化”思维方法。
新教材的地图模型,内容丰富多样,每一张图都可视为一个具体模型。据统计,仅第一册教材就有地图87张,也就是有87个图型模型,加上示意图、景观图等,共有234幅图象。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还有地圖册。从这些模型的研究对象上看,有状态模型,如政区图、地形图等;有过程模型,如各类经济联系图、资源分布图、气候图等。这些都是学生开辟“模型化”思维的园地。
如何开发新教材中这些地图用以发展“模型化”思维的功能呢?主要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地图的形成、内容与其功能联系起来,突出地图的模型特点,并教会学生使用地图模型进行思维的方法。
任何一幅地图都是根据一定目的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某一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才绘制出来的。如中国地形图就是经过对中国地形众多特征的抽象后概括出来的,它十分明确地突出了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用深褐色——棕色——绿色表现出三级阶梯)。经过抽象、概括后形成的地图,出于建立模型的目的的不同,其结构也不会相同。如,中国地形图是表现地形分布状态,只表明方位即可;世界煤炭和油气资源图(地图册第一册13页)则须表现出煤炭和油气的分布和流动过程(包括起始点、路线甚至流量);经济联系图又须表现出不同经济部门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包括交通线、原料供应线、产品销售线等)。这些不同的结构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功能。如,中国地图通过地形的状态反映高度的分布以及各类地形的位置关系;世界煤炭和油气资源图则通过煤炭和油气资源的流动过程,反映出能源与地区经济、人口发展水平的一定联系。在此基础上“预见”事物的发展,完成认识新知识的任务,这就具体地体现了地图的模型性质。
长期地、经常地对学生进行地图“模型化”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形式化、科学化,并逐渐掌握“模型化”思维的方法。如能将各种地图模型配合使用,将会产生更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抽象化”的形象思维
例如“东亚图”(地图册第一册18页)中的长江、黄河,它们既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又是表示长江、黄河的特殊的抽象的符号(因为它去掉了很多特征,只抽象出其简单的特征,并用线条表示出来);既说明了长江、黄河的准确位置,又反映了它们与其它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这就反映出运用地图进行思维的一般特点,即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巧妙结合。
又如:新教材中还增加了大量的景观图、素描图、示意图、剖面图、动态图、漫画等,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地理事物的表象,大多数情况下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同时,地图中又有大量的抽象符号,○○代表城镇,等高线代表了高度的分布,动态图反映了地理事物发展的趋势等等,它们都是对地理事物概括的结果。因此,在使用地图时,均可进行大量的抽象思维活动。
由此可见,使用地图时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即“抽象化”的形象思维。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很高的价值。因为,现代思维科学肯定了形象思维在创造性行为中的作用,从万有引力的发现到现代雷达导航的发明,从飞机的发明到人工智能的研究等等,无不渗透着形象思维的功绩。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活跃,因而要特别注意利用新教材的地图优势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但是,使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图片、幻灯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例如,用中国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系水文特点,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在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在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缓,可以航行、灌溉”等结论。
在这里绝大部分学生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即凭借头脑中的表象(高山的流水,从很高处往下流,水流很急;平地水流很缓慢)进行思维活动,而不一定是先经过一连串的逻辑推理,如“山地地势陡峻→高差大→河流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水力丰富”,才获得以上认识的。这种形象思维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具有不受已经形成的地理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容易产生直觉,即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也就是帕格森所谓的“理智的体验”。很多事例证明,直觉在发明创造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创造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因此,初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中重视利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模型化”思维
思维的“模型化”可以促使人的思维定量化、形式化、科学化,在现代十分引人注目。新教材中的地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掌握“模型化”思维方法也有重要作用。
地图是一种图形模型,它在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可以作为直观教具和丰富教材内容之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模型化”思维方法。
新教材的地图模型,内容丰富多样,每一张图都可视为一个具体模型。据统计,仅第一册教材就有地图87张,也就是有87个图型模型,加上示意图、景观图等,共有234幅图象。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还有地圖册。从这些模型的研究对象上看,有状态模型,如政区图、地形图等;有过程模型,如各类经济联系图、资源分布图、气候图等。这些都是学生开辟“模型化”思维的园地。
如何开发新教材中这些地图用以发展“模型化”思维的功能呢?主要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地图的形成、内容与其功能联系起来,突出地图的模型特点,并教会学生使用地图模型进行思维的方法。
任何一幅地图都是根据一定目的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某一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才绘制出来的。如中国地形图就是经过对中国地形众多特征的抽象后概括出来的,它十分明确地突出了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用深褐色——棕色——绿色表现出三级阶梯)。经过抽象、概括后形成的地图,出于建立模型的目的的不同,其结构也不会相同。如,中国地形图是表现地形分布状态,只表明方位即可;世界煤炭和油气资源图(地图册第一册13页)则须表现出煤炭和油气的分布和流动过程(包括起始点、路线甚至流量);经济联系图又须表现出不同经济部门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包括交通线、原料供应线、产品销售线等)。这些不同的结构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功能。如,中国地图通过地形的状态反映高度的分布以及各类地形的位置关系;世界煤炭和油气资源图则通过煤炭和油气资源的流动过程,反映出能源与地区经济、人口发展水平的一定联系。在此基础上“预见”事物的发展,完成认识新知识的任务,这就具体地体现了地图的模型性质。
长期地、经常地对学生进行地图“模型化”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形式化、科学化,并逐渐掌握“模型化”思维的方法。如能将各种地图模型配合使用,将会产生更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