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小学品德课程的创新要求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b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颁布之后,教育部对小学品德课程教改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编制课程教学方案,这是实现品德课程教学优化的重要方式。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意义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如何培养小学生个人品德与修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文化课程的一部分,具备多方面的教育意义。
  1.培养品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需从小做起,从儿童开始,持续以恒。”小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个人品德素质的综合培养,《品德与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了品德知识学习的平台。教学时要着眼于让孩子们掌握相关的品德知识,促进其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与发展。
  2.课程创新。从小学教育发展来看,开设《品德与社会》,也是教育创新的有效表现,其引入了与小学生心理特点相关的课程内容,为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工作服务。例如,《品德与社会》在思想及行为方面引导小学生,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外界事物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小学生们的道德素质将进一步提升。
  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缺陷
  认真实施小学品德课程教育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但大多数学校对于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品德与社会》教学标准执行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实际课堂教学成效达不到预定要求。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集中于思想、设计、目标等方面。
  1.思想方面。从课程教学情况分析,小学品德课程依旧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在课堂教学里仍处于“主宰”地位,这本质上反映了教师对新时期教学概念认识的不足,思想上并未完全肯定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程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约束了其教学引导作用的全面发挥。
  2、设计方面。课程教案设计脱离了小学生主体,所用课堂教案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不一致,难以满足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理解需求,这些都与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课程设计决定了后期的教学路线,设计思路不先进、不实际,必然造成课堂教学活动的滞后性。
  3、目标方面。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推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改善,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相对缺失,教师课堂教学缺少课程目标为指导,影响了小学生品德课程知识的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在理论知识授课中没有明确的目标为引导,整体课堂教学流程相对散乱;另一方面,所定教学目标往往与品德课程教学实况相违背,难以带动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影响了品德课程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对小学品德课程的创新要求
  笔者认为,教育部颁发新课标之后,各校应严格按照课标规定要求完成操作,从而提升日常教学活动的科学性,维持品德课程教学的整体秩序。按照《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内容,小学品德课程要实现教学创新,应当注重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思路、教学目标等方面内容。
  1、教学性质。本课程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有机融合品德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成长为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师需深刻认识到思想品德对小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肯定该课程在现实教学中的意义,保证品德课程教学模式符合课标要求。
  2、教学理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理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按照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创新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
  3、教学思路。良好的教学思路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先进的指导,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设计的创新思路可以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指学生的社会生活;“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互动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互动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生活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
  4、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使学生参与并享受自信、愉快、有尊严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发展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他们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不同学段内,《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以完善教学体系。
  近年来,国家对小学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人文意识,对其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展开教学,拟定一套符合新课标规定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性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目标等方面展开创新,实现课程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问题解决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却也是学生惧怕的一项内容,错误率也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审题方面,为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在出现错误的学生中,大多数是因为没有掌握审题方法,不懂得如何审题导致的。学生不会审题,除与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素质,以及缺乏解题经验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对审题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方案在收集婴幼儿下呼吸道痰培养标本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12月未按集束化护理方案收集痰培养标本1 08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12月应用集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此,笔者认为立足本地实际,挖掘具有茶乡特色茶文化资源为写作素材,可以给习作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  一、把“社会生活”引入门,抒写“童趣”  挖掘地域文化,通过巧妙点拨,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章很快就会在学生笔下“出炉诞生”。那一份童趣更是一番滋味。  1﹒
一、在思维联结处设置问题与矛盾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旧知是新知学习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学生旧知与新知之间必然有一种认知上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此,教师要在学生新旧知识思维的联结处设置问题矛盾,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新知的产生印象深刻,新知就会掌握得更牢。  二、在思维困惑处设置问题与矛盾  学生思维困惑的地方往往是知识的重难点处,要突破知识难点的关键
作文,不仅是小学生的难题,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难题。为了写好作文,教师、学生上下求索,倍感艰辛。笔者近年来尝试把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读教学以及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习作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1. 走向大自然。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就会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繁茂;体验到秋天的奉献,冬天的孕育;观察到日出的磅礴气势,月行的微妙动态;还
目的:探讨全身皮肤电子束治疗(TSEBI)皮肤蕈样霉菌病(MF)的皮肤护理方法。方法:对3例MF患者采用TSEBI,并给予精心的皮肤护理,观察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100%,放疗结束后患者全身皮肤
目的:探讨老年非酮症糖尿病高渗性昏迷(NKHDC)患者采用联合补液抢救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将48例老年NKHDC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给予相同的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真实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真实”是习作的生命,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写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必须正确。这就要从整个生活里下工夫,有了深切的经验,写作就不愁没有很好的材料了。”我们要引导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小儿外科患儿家属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的课题,对活动前患儿家属满意度较低的情况进
【正】一、概念的引入,源于数学化的需要数学的基本概念一般都具有丰富的现实原型,用数学概念来描述与刻画这些现实原型,是源于数学化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