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本文分析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凸现的问题,并就新时期下如何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可实施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方法
一、导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14日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和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在我国经济飞跃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面对西方的政治思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也呈现出诸多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1989年政治风波后,党中央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一些高校重视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却忽略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高校教师,愿意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不愿意做辅导员和班主任去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分学生抵触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个性自由,自私自利,道德诚信缺失,思想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大部分高校普遍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单一,这值得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良好互动未形成
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单向的简单说教,其结果是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难以用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对待可能遇到的矛盾与困惑。单一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教育目标有前瞻性、教育内容有时代性、教育方法有科学性、教育手段有先进性、教育效果有持久性。为此,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创新机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切实担负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一是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力推进两课改革与建设。二是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机制。要把建设高素质、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管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营造良好氛围,坚持科学方向
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对其正确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高校内,努力营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良好育人氛围,是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基础。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同时,又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政治方向。一是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二是坚持启发引导,疏通思想。三是树立榜样力量,用榜样的力量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全员齐抓共建
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依靠党政干部和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才能收到实效。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明确教师以指导学生学习和引导学生做人为主,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既要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学生为本;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富有创造性。
四、结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历来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重要基地,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工作载体、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探求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精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从而向社会输送富有真才实学、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健宏;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04期
[2]于光平;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观察;2004年02期
[3]王树荫;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作者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山东日照)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方法
一、导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14日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和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在我国经济飞跃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面对西方的政治思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也呈现出诸多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1989年政治风波后,党中央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一些高校重视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却忽略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高校教师,愿意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不愿意做辅导员和班主任去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分学生抵触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个性自由,自私自利,道德诚信缺失,思想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大部分高校普遍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单一,这值得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良好互动未形成
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单向的简单说教,其结果是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难以用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对待可能遇到的矛盾与困惑。单一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教育目标有前瞻性、教育内容有时代性、教育方法有科学性、教育手段有先进性、教育效果有持久性。为此,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创新机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切实担负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一是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力推进两课改革与建设。二是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机制。要把建设高素质、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管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营造良好氛围,坚持科学方向
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对其正确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高校内,努力营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良好育人氛围,是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基础。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同时,又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政治方向。一是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二是坚持启发引导,疏通思想。三是树立榜样力量,用榜样的力量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全员齐抓共建
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依靠党政干部和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才能收到实效。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明确教师以指导学生学习和引导学生做人为主,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既要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学生为本;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富有创造性。
四、结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历来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重要基地,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工作载体、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探求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精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从而向社会输送富有真才实学、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健宏;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04期
[2]于光平;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观察;2004年02期
[3]王树荫;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作者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山东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