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营造朗读氛围
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需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这样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导语、利用范读、利用多媒体课件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朗读情境。其中,导语贵在引趣、激情、指向,教师可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在联系旧课、交待背景、介绍作者等内容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生动简洁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而教师的范读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依葫芦画瓢的范本,教师对文章特有的理解、教师特有的朗读技巧更能创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声音、动画等效果,对学生很快进入朗读情境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类推的能力。读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诵、精读、略读、速读、范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研读、赏读、背读……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果能够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扎扎实实的效益。许多教师已经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五步读书法”:第一遍,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第二遍,快速朗读,了解内容,理清脉络;第三遍,自由研读,圈圈划划,质疑解难;第四遍,反复品读,体会情感,分析特色;第五遍,大声诵读,增加积累,加深体会。一篇课文经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的阅读,加上老师的指导,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设计朗读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适当的、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或者为了创设某种情境,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班全组接续读;为了诱发想像,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或古诗词,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刚开始可采用师生相互伴读,有一定基础后,为了提高朗读的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在于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倡导个性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同时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朗读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生活经历、心境、所处的时空、观察的角度等。如看见天上一只鸟在飞,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望鸟兴叹。A:它真苦,四处扑腾,只为找一口食; B:它真幸福,我多么想有一对美丽的翅膀啊!这是人们的人生态度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对同一篇作品,对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人们的理解都不会雷同的,这就大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的朗读也决不会雷同。朗读指导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体验,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倡导个性朗读。作为教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朗读指导,培养学生好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你听,那窗外,风声、雨声,时断时续,时轻时急;室内,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情趣盎然。这一切汇成了一曲深邃幽远天籁之歌,人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这不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么?
加强学生的个性朗读,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在新的阅读理念下,要让朗读这道古老而又美丽的风景线永驻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营造朗读氛围
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需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这样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导语、利用范读、利用多媒体课件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朗读情境。其中,导语贵在引趣、激情、指向,教师可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在联系旧课、交待背景、介绍作者等内容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生动简洁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而教师的范读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依葫芦画瓢的范本,教师对文章特有的理解、教师特有的朗读技巧更能创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声音、动画等效果,对学生很快进入朗读情境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类推的能力。读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诵、精读、略读、速读、范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研读、赏读、背读……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果能够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扎扎实实的效益。许多教师已经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五步读书法”:第一遍,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第二遍,快速朗读,了解内容,理清脉络;第三遍,自由研读,圈圈划划,质疑解难;第四遍,反复品读,体会情感,分析特色;第五遍,大声诵读,增加积累,加深体会。一篇课文经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的阅读,加上老师的指导,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设计朗读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适当的、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或者为了创设某种情境,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班全组接续读;为了诱发想像,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或古诗词,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刚开始可采用师生相互伴读,有一定基础后,为了提高朗读的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在于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倡导个性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同时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朗读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生活经历、心境、所处的时空、观察的角度等。如看见天上一只鸟在飞,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望鸟兴叹。A:它真苦,四处扑腾,只为找一口食; B:它真幸福,我多么想有一对美丽的翅膀啊!这是人们的人生态度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对同一篇作品,对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人们的理解都不会雷同的,这就大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的朗读也决不会雷同。朗读指导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体验,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倡导个性朗读。作为教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朗读指导,培养学生好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你听,那窗外,风声、雨声,时断时续,时轻时急;室内,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情趣盎然。这一切汇成了一曲深邃幽远天籁之歌,人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这不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么?
加强学生的个性朗读,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在新的阅读理念下,要让朗读这道古老而又美丽的风景线永驻语文阅读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