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新闻发现,前纽约市长Michael Bloomberg又回到彭博社当CEO了。有点好奇他在企业家和政治家之间进行身份转换的时候,要怎么样才能够和以前的身份切割干净呢?请一财君解答。
—Susan
Michael Bloomberg的人生经历是个人身份在企业家和政治家之间频繁转换的典型例子。他在39岁的时候创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彭博公司(Bloomberg),并将彭博一手打造成提供财经新闻、数据和分析的全球性多媒体集团。2002年,Bloomberg在自己60岁的时候辞去彭博CEO一职,成功当选纽约市市长,并前后连任三届。2014年9月,他结束了12年的政治生涯后,又重新回到彭博公司成为掌舵人。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像Michael Bloomberg这样在政界和商界跨界转换的现象比较常见。许多从政的人士之前都有商界的背景,比如小布什在成为总统之前,就在经营石油生意,是好几家企业的总裁或合伙人。由于这一群体的数量庞大,英语中还发展出一个专有名词用来称呼他们,叫做Entrepreneurs-turned-politicians(商人背景的政客)。此外,前政府人员在任期满了之后,往往会高薪受雇于一些公关公司或游说公司,对现任政府部门进行政治游说。人们把这种由商入政,或者由政入商的身份转换形象地称之为“旋转门”现象。
为了避免“旋转门”现象带来的腐败弊端,大多数国家在法律中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首先是职业身份的不相容原则。企业家在进入政界之前,必须先辞去在公司的所有职务。政府人员也必须在卸任之后,才能回归企业担任职务。其次,法律还会设立一定年限的“冷冻期”,要求政府人员在离职或退休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得受雇于任何公司或机构,对原供职政府部门展开游说活 动。
除了法律的明文规定,这些跨界政商人士还会自愿签署更为严格的道德协议,以避免发生利益冲突,自证清白。例如《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一书就曾经提到,前高盛CEO亨利·保尔森在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时,曾经签署过长达6页的“道德”协议,承诺在任期内不参加任何与高盛集团有关的活动。这份承诺远比法律规定的原则更为严苛。但同时,他们要完全严格遵循这些承诺则会面临更多挑战。在保尔森的例子里,由于高盛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华尔街的每个角落,这份承诺不可避免地对他日后行使财政部长的权力造成了阻碍。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吴杨盈荟
微博互动专区
妙音如来miaoyin:感觉《商界》杂志不如《第一财经周刊》,原因是这次买了前者,里面有不少有色内容,甚至鼓励经营相关产业。这几页都被我撕掉扔垃圾桶了。而《第一财经周刊》从来不会出现这样的内容。《商界》杂志应该反思下自己的定位,是否靠此为噱头,或者一切只朝钱看,不管社会影响,或者杂志主编思想太开放?
RE:呃,我们倒的确没有什么有色内容。
扯君要好好减肥努力学习:今天看《第一财经周刊》看到蒙牛、光明、雀巢、红宝石抢占市场的雪糕大战,想了想,我这个假期吃的雪糕也就只有萌萌的小可爱多了,是叫可爱多吧?—我在装逼的路上越走越远。
RE:吃个小雪糕应该不必内疚(反思)至此。
海蓝蓝蓝海:@第一财经周刊 2014年第33期拿到一个错版,缺少P41-56。话说它会和错版钱币一样升值嘛?
RE:大概升值可能性为零吧,不过我们官微会给你留言,等告知地址后,可以给您补寄:)
读者来信
一点小感想
Hi,我是一名新读者,第一次接触《第一财经周刊》这本杂志,刚刚在上面读完了一篇《必须无视很多人》的文章,感觉挺一气呵成的,也挑战了自己一贯的思维,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想法正是自己一直想要,却没有办法写出来的,读完很是痛快,期待作者能写出更多的作品。
—读者 宇曦
RE:多谢好评还有期待。需要说明的是,作者不按常理出牌的次数并非太多,这篇文章的想表达“不要被随便什么人的一句话左右。”
给一财的小建议
一财您好!
身为《第一财经周刊》的忠实读者,刚刚续订了杂志,同时在阅读新的一期周刊时想到了一些问题,于是就有了以下这封信,我想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1. ID同一化:
购买渠道和方式之多,让阅读的同一性体验有待提升,比如实物版本购买(团购、报亭、官方订阅等)、电子版本购买(App Store、官网、安卓)。希望能构建同一ID关联所有购买渠道,使线下购买可同时享受电子版本。
2. 实物+电子版的售卖方式:
建议除了电子版本、实物售卖版本,增加实物+电子版本销售模式,通过合理的定价,必定会促进销量。
3. Offline to Online的阅读体验:
建议实物版本每篇文章均配备二维码,通过移动终端扫描后获得电子版本并可收藏查阅,以构建个人化的资料库。
4. 广告问题:
我感觉现在杂志内刊载的广告相较于过去增加了很多,能够理解其对收入的贡献和必要性,不过它确实会对阅读体验产生较大影响。虽然能看出实物版本“原生广告模式”所做的弥补,不过仍很有限,希望你们能找到更好的商业合作模式吧。
—刘岩
RE:谢谢你这么为我们着想,提出的几个建议我们都会关注的。
关于“毁坏比创造更容易”
一财好!
李洋在杂志中提到的关于垄断,倾向竞争者的数量和市场的竞争强度正相关,而政府更容易垄断。
我所知道的是,竞争者即便数量较多,即便都是较大的竞争者,仍然有可能横向或纵向合谋,使资源不受买方影响,与市场博弈隔离。 但是适当的超越竞争有利于鼓励创新,比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反垄断法的做法主要有两类,一个是欧盟的反垄断法,比较机械地套用标准;美国的反垄断法,则相对灵活,例如,如果某行为涉嫌垄断,但是对经济的促进效果高于对经济的阻碍效果,则可以豁免。所以,无论政府或是商家,都可能消减市场竞争。
某种程度上,竞争被抑制的结果之一是,消费者或价值链上下游参与者丧失了对质优价廉商品的选择权。
—haiying
RE:对,你说的有道理,确实有寡头串谋的。但理论上也是因为它们具备这样的资本。我觉得判断垄断的一个关键点是,一个公司有没有阻止其他公司进入一个市场。假如是用好产品让进入者竞争不过它,我觉得算不得垄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判断,行政垄断性质是最恶劣的。(CBN 李洋)
求探讨
富同学!经常看你写的文章,很有意思。这几天在看一个小说,里面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想跟你探讨一下:“一个蚁群,分工各有不同,哪怕是一只小小的工蚁,也有要去找食物的责任。而人活在这世上,原本天道也是给了一生想要追求的目标,哪怕再小,也是有的。可惜人类常常就会荒废自己的目标,追逐的尽是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荒谬。”
好吧,那我们人类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什么既是一种责任但又不是生不带来又死不带去的东西呢?求探讨。
—百水
RE:存在感吗?来过、看见、征服这一类的。
有点冲动想写封信了
富大人你好!
我是做机电行业媒体的,平时比较喜欢看杂志,是你的忠实读者了。
今天工作有点累,就偷懒看了一下前段时间买的《第一财经周刊》,又看到了你的文章。我觉得在杂志众多理性分析中看到一篇富有人情味的文章,是很有读下去的欲望的,挺喜欢你的吐槽。忘了是在哪期看到有读者来信说不喜欢你的文风,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很喜欢,希望你不要受影响。
心血来潮给你写这样一封邮件,没什么事情,也希望没有打扰到你。身为记者,办公室今天就有两位离职了,我觉得从事记者行业,也算是百感交集,愿你且行且珍惜。以后还想读到你写的文章。
—爱华
RE:谢谢来自同行的勉励。你看到的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个别来信,这也很正常,不会受影响的,“必须要无视很多人”:)
关于实习
亲爱的一财君:你(们)好!
我与一财的缘分始于2011年夏天,自那之后便成为忠实读者,同时我也是一名经济学准研究生,对亲身参与商业报道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和意愿。
近来受到一财主页“一财君找人”的频繁鼓动,颇为心动,有些许疑问,还请指教:
1. 招聘的岗位以及工作内容是什么?是不是需要有媒体写作经验?我本科念的是工科,虽然一直有看商业报道的习惯,但是在写作方面仍缺乏一些经验。
2. 实习的时间和地点安排是怎样的?我下半年研究生入学,坐标上海,但是课业比较紧张,所以想了解详细的要求。谢谢!
—Cheng Elmo
RE:课业紧张的话,建议过了研一再来申请。可以是在上海,也可以没有什么经验,但要有学习能力和写作爱好,也要对商业有基础认知和求知欲。(CBN李洋)
本周我推荐
生物大不同
男女差异罄竹难书。很多时候,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生物是如何走到一起的,简直是个谜。以上是冰山一角的展示。
推荐人:豆妹
上榜理由:异性恋其实挺了不起的
—Susan
Michael Bloomberg的人生经历是个人身份在企业家和政治家之间频繁转换的典型例子。他在39岁的时候创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彭博公司(Bloomberg),并将彭博一手打造成提供财经新闻、数据和分析的全球性多媒体集团。2002年,Bloomberg在自己60岁的时候辞去彭博CEO一职,成功当选纽约市市长,并前后连任三届。2014年9月,他结束了12年的政治生涯后,又重新回到彭博公司成为掌舵人。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像Michael Bloomberg这样在政界和商界跨界转换的现象比较常见。许多从政的人士之前都有商界的背景,比如小布什在成为总统之前,就在经营石油生意,是好几家企业的总裁或合伙人。由于这一群体的数量庞大,英语中还发展出一个专有名词用来称呼他们,叫做Entrepreneurs-turned-politicians(商人背景的政客)。此外,前政府人员在任期满了之后,往往会高薪受雇于一些公关公司或游说公司,对现任政府部门进行政治游说。人们把这种由商入政,或者由政入商的身份转换形象地称之为“旋转门”现象。
为了避免“旋转门”现象带来的腐败弊端,大多数国家在法律中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首先是职业身份的不相容原则。企业家在进入政界之前,必须先辞去在公司的所有职务。政府人员也必须在卸任之后,才能回归企业担任职务。其次,法律还会设立一定年限的“冷冻期”,要求政府人员在离职或退休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得受雇于任何公司或机构,对原供职政府部门展开游说活 动。
除了法律的明文规定,这些跨界政商人士还会自愿签署更为严格的道德协议,以避免发生利益冲突,自证清白。例如《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一书就曾经提到,前高盛CEO亨利·保尔森在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时,曾经签署过长达6页的“道德”协议,承诺在任期内不参加任何与高盛集团有关的活动。这份承诺远比法律规定的原则更为严苛。但同时,他们要完全严格遵循这些承诺则会面临更多挑战。在保尔森的例子里,由于高盛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华尔街的每个角落,这份承诺不可避免地对他日后行使财政部长的权力造成了阻碍。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吴杨盈荟
微博互动专区
妙音如来miaoyin:感觉《商界》杂志不如《第一财经周刊》,原因是这次买了前者,里面有不少有色内容,甚至鼓励经营相关产业。这几页都被我撕掉扔垃圾桶了。而《第一财经周刊》从来不会出现这样的内容。《商界》杂志应该反思下自己的定位,是否靠此为噱头,或者一切只朝钱看,不管社会影响,或者杂志主编思想太开放?
RE:呃,我们倒的确没有什么有色内容。
扯君要好好减肥努力学习:今天看《第一财经周刊》看到蒙牛、光明、雀巢、红宝石抢占市场的雪糕大战,想了想,我这个假期吃的雪糕也就只有萌萌的小可爱多了,是叫可爱多吧?—我在装逼的路上越走越远。
RE:吃个小雪糕应该不必内疚(反思)至此。
海蓝蓝蓝海:@第一财经周刊 2014年第33期拿到一个错版,缺少P41-56。话说它会和错版钱币一样升值嘛?
RE:大概升值可能性为零吧,不过我们官微会给你留言,等告知地址后,可以给您补寄:)
读者来信
一点小感想
Hi,我是一名新读者,第一次接触《第一财经周刊》这本杂志,刚刚在上面读完了一篇《必须无视很多人》的文章,感觉挺一气呵成的,也挑战了自己一贯的思维,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想法正是自己一直想要,却没有办法写出来的,读完很是痛快,期待作者能写出更多的作品。
—读者 宇曦
RE:多谢好评还有期待。需要说明的是,作者不按常理出牌的次数并非太多,这篇文章的想表达“不要被随便什么人的一句话左右。”
给一财的小建议
一财您好!
身为《第一财经周刊》的忠实读者,刚刚续订了杂志,同时在阅读新的一期周刊时想到了一些问题,于是就有了以下这封信,我想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1. ID同一化:
购买渠道和方式之多,让阅读的同一性体验有待提升,比如实物版本购买(团购、报亭、官方订阅等)、电子版本购买(App Store、官网、安卓)。希望能构建同一ID关联所有购买渠道,使线下购买可同时享受电子版本。
2. 实物+电子版的售卖方式:
建议除了电子版本、实物售卖版本,增加实物+电子版本销售模式,通过合理的定价,必定会促进销量。
3. Offline to Online的阅读体验:
建议实物版本每篇文章均配备二维码,通过移动终端扫描后获得电子版本并可收藏查阅,以构建个人化的资料库。
4. 广告问题:
我感觉现在杂志内刊载的广告相较于过去增加了很多,能够理解其对收入的贡献和必要性,不过它确实会对阅读体验产生较大影响。虽然能看出实物版本“原生广告模式”所做的弥补,不过仍很有限,希望你们能找到更好的商业合作模式吧。
—刘岩
RE:谢谢你这么为我们着想,提出的几个建议我们都会关注的。
关于“毁坏比创造更容易”
一财好!
李洋在杂志中提到的关于垄断,倾向竞争者的数量和市场的竞争强度正相关,而政府更容易垄断。
我所知道的是,竞争者即便数量较多,即便都是较大的竞争者,仍然有可能横向或纵向合谋,使资源不受买方影响,与市场博弈隔离。 但是适当的超越竞争有利于鼓励创新,比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反垄断法的做法主要有两类,一个是欧盟的反垄断法,比较机械地套用标准;美国的反垄断法,则相对灵活,例如,如果某行为涉嫌垄断,但是对经济的促进效果高于对经济的阻碍效果,则可以豁免。所以,无论政府或是商家,都可能消减市场竞争。
某种程度上,竞争被抑制的结果之一是,消费者或价值链上下游参与者丧失了对质优价廉商品的选择权。
—haiying
RE:对,你说的有道理,确实有寡头串谋的。但理论上也是因为它们具备这样的资本。我觉得判断垄断的一个关键点是,一个公司有没有阻止其他公司进入一个市场。假如是用好产品让进入者竞争不过它,我觉得算不得垄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判断,行政垄断性质是最恶劣的。(CBN 李洋)
求探讨
富同学!经常看你写的文章,很有意思。这几天在看一个小说,里面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想跟你探讨一下:“一个蚁群,分工各有不同,哪怕是一只小小的工蚁,也有要去找食物的责任。而人活在这世上,原本天道也是给了一生想要追求的目标,哪怕再小,也是有的。可惜人类常常就会荒废自己的目标,追逐的尽是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荒谬。”
好吧,那我们人类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什么既是一种责任但又不是生不带来又死不带去的东西呢?求探讨。
—百水
RE:存在感吗?来过、看见、征服这一类的。
有点冲动想写封信了
富大人你好!
我是做机电行业媒体的,平时比较喜欢看杂志,是你的忠实读者了。
今天工作有点累,就偷懒看了一下前段时间买的《第一财经周刊》,又看到了你的文章。我觉得在杂志众多理性分析中看到一篇富有人情味的文章,是很有读下去的欲望的,挺喜欢你的吐槽。忘了是在哪期看到有读者来信说不喜欢你的文风,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很喜欢,希望你不要受影响。
心血来潮给你写这样一封邮件,没什么事情,也希望没有打扰到你。身为记者,办公室今天就有两位离职了,我觉得从事记者行业,也算是百感交集,愿你且行且珍惜。以后还想读到你写的文章。
—爱华
RE:谢谢来自同行的勉励。你看到的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个别来信,这也很正常,不会受影响的,“必须要无视很多人”:)
关于实习
亲爱的一财君:你(们)好!
我与一财的缘分始于2011年夏天,自那之后便成为忠实读者,同时我也是一名经济学准研究生,对亲身参与商业报道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和意愿。
近来受到一财主页“一财君找人”的频繁鼓动,颇为心动,有些许疑问,还请指教:
1. 招聘的岗位以及工作内容是什么?是不是需要有媒体写作经验?我本科念的是工科,虽然一直有看商业报道的习惯,但是在写作方面仍缺乏一些经验。
2. 实习的时间和地点安排是怎样的?我下半年研究生入学,坐标上海,但是课业比较紧张,所以想了解详细的要求。谢谢!
—Cheng Elmo
RE:课业紧张的话,建议过了研一再来申请。可以是在上海,也可以没有什么经验,但要有学习能力和写作爱好,也要对商业有基础认知和求知欲。(CBN李洋)
本周我推荐
生物大不同
男女差异罄竹难书。很多时候,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生物是如何走到一起的,简直是个谜。以上是冰山一角的展示。
推荐人:豆妹
上榜理由:异性恋其实挺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