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作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主体,往往把握不好翻译标准的尺度,从而产生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旨在基于原文创作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在翻译再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翻译标准,构建及完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最终实现译作在译语文化体系中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并理解。
【关键词】翻译标准;再创作;译者主体性
翻译原则和标准的核心就是力图保证译文不丢失、不过多增加、不改变原文创作背景、内容信息、文化意义及原文的总体风格。长久以来,对我国译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翻译标准当属1989年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信”:忠于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雅,美好。)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随后,译者的再创作者身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作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主体,往往把握不好翻译标准的尺度从而产生一系列相关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过于“信”,导致译文太过生硬死板或过于“洋气”,令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及认知心理产生冲突,难以接受译文内容。 二、 过于“达”,使译文变得过于“汉化”,失去了原文的艺术风格,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意义偏差,导致译文与原文差距过大。
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若要在翻译再创作的过程中避免上述问题,个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
1 在进行翻译工作前
译者不能盲目的直接对原文本进行翻译实践,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原语文化,掌握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异。即基于原文的创作背景及所处历史时代,深入了解、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语言转换,纳入译语读者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令译文既能够重现原文的内容及精髓,也能够让广大读者接受并深入理解。
其次,正视原语文化。原语文化意识的丧失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整体社会背景支持的残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可在翻译标准的基础上采用音译或直译加注,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在各个层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则丰富了译语读者的文化知识,进而更轻松、更透彻地欣赏原文的各层次含义,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再创作上的文化传播作用。
再次,尊重原文,顺应译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再创作看似给翻译主体很大的能动性,但它仍必须在原文的控制之下,忠于原文意境并将其转化为译语。在此基础上,从译语读者群的视角出发到译语词汇选择再到译语语句编排上,构建更为完善的语言选择机制及翻译方法和策略。
例如,“… I never have prayed since my children were sold!”(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汉译文是:
从孩童时代卖出来以后,我从来没有祷告过!(张培基译)
自从我的儿女被卖掉以后,我就再也不做祷告了!(黄继忠译)
这里张培基先生将“children”一词译为“孩童时代”,纵使没有通读原文,相信读者也会觉得这句话不通顺且心生疑问。事实上,在原文中这句话出自一位母亲之口,且不幸的是她的孩子被卖掉了。所以,相比之下,黄继忠先生在译文的择词排句方面更为准确的再现了原文的故事情节。
2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应合理运用翻译标准。一方面,翻译标准往往是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依据。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应该合理运用翻译标准,做到灵活机变。
例如,Don’t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
译文1:不要等马被盗后,才去锁马厩门。
译文2:亡羊补牢。
单纯从句法和内容来看,译文1和2都符合翻译标准。但从译文2中不难看出,译者在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后,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并没有采取直译法,而选择了意译。这让整句译文更加简洁,生动易懂,满足了中文读者的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就译者所从事的翻译文体看,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探讨不再局限于文学翻译。所以文体不同,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标准和译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三菱汽车有这样一句广告语: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译文1:并非所有的车都是一样的。
译文2: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
同样,译文1和2都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原句意思,但这毕竟是一句广告语,译者要考虑译文的宣传性以及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用于形容上好的品质。译文2恰好借古喻今,更易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相比之下,译文1则过于“信”,令广告语生硬死板,对消费者毫无吸引力。
3 在完成翻译实践后
无论是单句亦或是整片文章,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在完成翻译实践后要进行反复校对,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当一篇译文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大家所读到的不仅是一篇作品,更饱含着译者的智慧。多年来,译者的地位经历了无数的争论和考验,从开始的语言搬运工到翻译实践的中心和主导,读者对于译者的要求和译作质量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作为译者,在翻译标准的指导下,要不断进行翻译实践,灵活的运用翻译策略,并在实践后总结翻译经验和不足,以便呈现给读者更好的译作。
參考文献
[1]张其海.译者主体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05):125-126.
[2]张媛.对严复“信达雅”的分析和突破[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02):67-69.
[3]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01):6-9.
[4]袁圆,屠国元.论文学翻译中译者再创作的心理能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01):144-150.
[5]侯林平,姜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与反思[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6(09):100-104
作者简介
兰雪莹(1987-),女,满族,吉林省松原市人。北华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笔译。
石秀文( 1963- ),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现为北华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 吉林省吉林市 132100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作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主体,往往把握不好翻译标准的尺度,从而产生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旨在基于原文创作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在翻译再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翻译标准,构建及完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最终实现译作在译语文化体系中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并理解。
【关键词】翻译标准;再创作;译者主体性
翻译原则和标准的核心就是力图保证译文不丢失、不过多增加、不改变原文创作背景、内容信息、文化意义及原文的总体风格。长久以来,对我国译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翻译标准当属1989年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信”:忠于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雅,美好。)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随后,译者的再创作者身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作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主体,往往把握不好翻译标准的尺度从而产生一系列相关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过于“信”,导致译文太过生硬死板或过于“洋气”,令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及认知心理产生冲突,难以接受译文内容。 二、 过于“达”,使译文变得过于“汉化”,失去了原文的艺术风格,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意义偏差,导致译文与原文差距过大。
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若要在翻译再创作的过程中避免上述问题,个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
1 在进行翻译工作前
译者不能盲目的直接对原文本进行翻译实践,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原语文化,掌握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异。即基于原文的创作背景及所处历史时代,深入了解、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语言转换,纳入译语读者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令译文既能够重现原文的内容及精髓,也能够让广大读者接受并深入理解。
其次,正视原语文化。原语文化意识的丧失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整体社会背景支持的残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可在翻译标准的基础上采用音译或直译加注,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在各个层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则丰富了译语读者的文化知识,进而更轻松、更透彻地欣赏原文的各层次含义,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再创作上的文化传播作用。
再次,尊重原文,顺应译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再创作看似给翻译主体很大的能动性,但它仍必须在原文的控制之下,忠于原文意境并将其转化为译语。在此基础上,从译语读者群的视角出发到译语词汇选择再到译语语句编排上,构建更为完善的语言选择机制及翻译方法和策略。
例如,“… I never have prayed since my children were sold!”(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汉译文是:
从孩童时代卖出来以后,我从来没有祷告过!(张培基译)
自从我的儿女被卖掉以后,我就再也不做祷告了!(黄继忠译)
这里张培基先生将“children”一词译为“孩童时代”,纵使没有通读原文,相信读者也会觉得这句话不通顺且心生疑问。事实上,在原文中这句话出自一位母亲之口,且不幸的是她的孩子被卖掉了。所以,相比之下,黄继忠先生在译文的择词排句方面更为准确的再现了原文的故事情节。
2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应合理运用翻译标准。一方面,翻译标准往往是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依据。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应该合理运用翻译标准,做到灵活机变。
例如,Don’t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
译文1:不要等马被盗后,才去锁马厩门。
译文2:亡羊补牢。
单纯从句法和内容来看,译文1和2都符合翻译标准。但从译文2中不难看出,译者在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后,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并没有采取直译法,而选择了意译。这让整句译文更加简洁,生动易懂,满足了中文读者的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就译者所从事的翻译文体看,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探讨不再局限于文学翻译。所以文体不同,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标准和译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三菱汽车有这样一句广告语: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译文1:并非所有的车都是一样的。
译文2: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
同样,译文1和2都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原句意思,但这毕竟是一句广告语,译者要考虑译文的宣传性以及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用于形容上好的品质。译文2恰好借古喻今,更易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相比之下,译文1则过于“信”,令广告语生硬死板,对消费者毫无吸引力。
3 在完成翻译实践后
无论是单句亦或是整片文章,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在完成翻译实践后要进行反复校对,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当一篇译文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大家所读到的不仅是一篇作品,更饱含着译者的智慧。多年来,译者的地位经历了无数的争论和考验,从开始的语言搬运工到翻译实践的中心和主导,读者对于译者的要求和译作质量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作为译者,在翻译标准的指导下,要不断进行翻译实践,灵活的运用翻译策略,并在实践后总结翻译经验和不足,以便呈现给读者更好的译作。
參考文献
[1]张其海.译者主体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05):125-126.
[2]张媛.对严复“信达雅”的分析和突破[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02):67-69.
[3]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01):6-9.
[4]袁圆,屠国元.论文学翻译中译者再创作的心理能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01):144-150.
[5]侯林平,姜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与反思[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6(09):100-104
作者简介
兰雪莹(1987-),女,满族,吉林省松原市人。北华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笔译。
石秀文( 1963- ),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现为北华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 吉林省吉林市 1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