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结尾;悬念法;图表法;拓展法;总结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7(B)—0051—01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文章的体裁、题材和学生等诸多因素,选择贴近课文内容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言材料,运用不同的结尾方式,力求巧妙、新颖、多样化,切忌千篇一律。
1.设置悬念法
所谓设置悬念法,就是教师不要把一切内容都讲出来,要留下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象。也就是说教师讲课要留有余味,不可都讲完。用这种方法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联想能力。以高中英语第一册中的“A Portrait of a Teacher”为例,教师在讲完课文之后可以给学生留下这么几个问题: (1)What kind of teacher is Mr Crossett?
(2)Do you like Mr Crossett?Why or why not?
(3)Which one of your teachers do you like best?
(4)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in the future?Why or why not?
这些问题学生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回答。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联想能力。
2.图表理序法
图表理序法就是将课文中众多的事例按时间顺序、发展规律或逻辑关系加以整理和组织,使其成为有序的图表,便于学生巩固记忆。如在小结高一Unit 3 “Adventure Travel ”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拓展延伸法
“涣散—渐次集中—高度集中—开始衰退”是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演变的一般过程。一堂课的结尾阶段是学生注意力开始衰退的阶段,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寻找适当的刺激点、新颖点。延伸法就是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再次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比如上完高一Unit 4 “Festivals”后,在讲到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时我把《采桑子•重阳》打在了屏幕上。
The Double Ninth重阳
Man ages all too easily, not Nature;(人生易老天难老)
Year by year the Double Ninth returns.(岁岁重阳)
On this Double Ninth,(今又重阳)
The yellow blooms on the battle field sweet sweeter.(战地黄花分外香)
这时教室里一片肃静,学生完全沉浸在诗人所创的意境中,课堂结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归纳总结法
即对课堂结尾时,教师用几句简练的话把一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删繁就简,把握课堂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识记和应用所学知识。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常可采用这种方法结尾。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找每段的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选文章的标题或列出文章的标题,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如Unit 9,Lesson 34的文章篇幅较长,学生不易对其进行整体的理解,教师可利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对每一部分(Earth, Air, Water)的每段大意进行归纳,学生会发现各段均有一个能代表全段大意的主题句,将它们串起来便是全文的大意。
好的课堂结尾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好的结尾像一束蓦然升起的火花,照亮了整个课堂的教学,使学生对原来还有些模糊的概念、迷离的知识豁然开朗,使学生或震惊、或深思、或遐想、或醒悟、或激奋。如果说一堂课犹如一座群山,那么课堂结尾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的最后的巅峰;如果说一堂课犹如一首乐曲,那么课堂结尾就是曲终时留下的袅袅不尽的余音。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7(B)—0051—01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文章的体裁、题材和学生等诸多因素,选择贴近课文内容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言材料,运用不同的结尾方式,力求巧妙、新颖、多样化,切忌千篇一律。
1.设置悬念法
所谓设置悬念法,就是教师不要把一切内容都讲出来,要留下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象。也就是说教师讲课要留有余味,不可都讲完。用这种方法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联想能力。以高中英语第一册中的“A Portrait of a Teacher”为例,教师在讲完课文之后可以给学生留下这么几个问题: (1)What kind of teacher is Mr Crossett?
(2)Do you like Mr Crossett?Why or why not?
(3)Which one of your teachers do you like best?
(4)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in the future?Why or why not?
这些问题学生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回答。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联想能力。
2.图表理序法
图表理序法就是将课文中众多的事例按时间顺序、发展规律或逻辑关系加以整理和组织,使其成为有序的图表,便于学生巩固记忆。如在小结高一Unit 3 “Adventure Travel ”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拓展延伸法
“涣散—渐次集中—高度集中—开始衰退”是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演变的一般过程。一堂课的结尾阶段是学生注意力开始衰退的阶段,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寻找适当的刺激点、新颖点。延伸法就是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再次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比如上完高一Unit 4 “Festivals”后,在讲到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时我把《采桑子•重阳》打在了屏幕上。
The Double Ninth重阳
Man ages all too easily, not Nature;(人生易老天难老)
Year by year the Double Ninth returns.(岁岁重阳)
On this Double Ninth,(今又重阳)
The yellow blooms on the battle field sweet sweeter.(战地黄花分外香)
这时教室里一片肃静,学生完全沉浸在诗人所创的意境中,课堂结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归纳总结法
即对课堂结尾时,教师用几句简练的话把一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删繁就简,把握课堂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识记和应用所学知识。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常可采用这种方法结尾。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找每段的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选文章的标题或列出文章的标题,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如Unit 9,Lesson 34的文章篇幅较长,学生不易对其进行整体的理解,教师可利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对每一部分(Earth, Air, Water)的每段大意进行归纳,学生会发现各段均有一个能代表全段大意的主题句,将它们串起来便是全文的大意。
好的课堂结尾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好的结尾像一束蓦然升起的火花,照亮了整个课堂的教学,使学生对原来还有些模糊的概念、迷离的知识豁然开朗,使学生或震惊、或深思、或遐想、或醒悟、或激奋。如果说一堂课犹如一座群山,那么课堂结尾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的最后的巅峰;如果说一堂课犹如一首乐曲,那么课堂结尾就是曲终时留下的袅袅不尽的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