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而教育的宗旨就是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尽量培养起来,使他们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成果。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需要开拓型、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教育,更是让学生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进而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的人才呢?笔者结合十余年的电子技术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提高教师素质,树立创新观念
培养人才离不开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塑造好自身形象,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在职业技能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适应时代需要。
首先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一个教师实践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行为。我们想要在教育操作上有真正彻底的变化就必须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努力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第二要具有创新的能力。教师要进行创新性的教育活动,需要具备各种教育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教研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新问题,分析新矛盾,总结新经验。
第三要具有过硬的本领。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必须具备“专与博”,要具有统一的、合理的、多元的知识结构。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驾驭课堂教学实践的技能,更要善于掌握和运用创新的原理和方法,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
二、激发好奇之心,培养创新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与培养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同步性。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
1、以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趣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欲。居里夫人说过:“好奇是人类第一美德”。教师应倍加珍惜、呵护学生的这一美德,对他们的好奇心予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电子技术这门学科,是探索自然界的有力武器,在我们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探索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可以说现代的人类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子技术。电视、电话、电脑以及各种自动控制、自动操作、自动检测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富有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把死的知识讲活,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语言加工,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类比,都能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利用电子技术史上的真人真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在学习电子技术的过程中,可以抓住恰当时机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败,电子技术学重大突破中的曲折与反复。这些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悲伤,所展现出来的正是科学家们逆境奋斗,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感人精神,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创新性人格。例如,学习“电磁感应”知识时,在指出电磁学大师法拉第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同时,花点时间介绍法拉第在十年的时间里,是在不断地实验,经历无数次失败的情况下,才取得了“磁生电”这一重大发现。课堂中,这些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尽管花去的时间不多,有的仅仅是三言两语,但可以激发学生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决心与信心,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顽强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学习的乐趣与信心。
三、培养集中思维,诱导发散思维
创新性思维包括两个基本成份,即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性思维既需要集中思维,又需要发散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上。科学实验证明,一个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又要特别下大工夫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运用原理进行推理来解决课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也能使他们学到一些思维的规则与方法,逐渐形成集中思维的能力。
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一)联想思维是用已学的知识为基础,借助于各部分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通过迁移、转化、代换等手法,由研究对象引出另一种相关对象,而由相关对象的解法得到启示,由此化难为易寻找解题的思维形式。联想思维涉及到知识面较广,有的还跨度较大,因此培养联想思维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寻找、总结事物之间的联系,使之在大脑中贮存这种联系的印迹,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大脑及时反馈这种联系的信息,由一种对象引起另一种对象的重现,这是培养联想思维的基础。如:在学习由电阻和电容组成的微分电路时,就可以联想到积分电路,比较它们的组成条件及输出的波形,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逆向思维是相对于正向思维而言的,它是突破正向思维束缚的一种反向思维形式。电子技术思维中存在大量逆向思维,但由于长期定向思维定势的干扰,往往被学生忽视。教师平时要从下述两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1)充分利用电子技术概念、法则、公式的可逆性,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从正向理解外还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2)充分发挥分析法及反证法的思维方法在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中的作用。分析法是“由果索因”,从结论出发,每一步都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这是典型的逆向思维形式。而反证法也是要证明某一问题顺推无路(或顺推烦难)时转而考虑问题的反面,并且否定反面从而推出论题的正面为肯定的一种逆向思维形式。
(三)求异思维属于多维思维方式,要求学生能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不断质“疑”求“异”。由此要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的多在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即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解答,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发散。(2)适当增加开放性电子技术问题的讨论。所谓开放性电子技术问题就是题目条件对结论不充分或使题目的结论不明确,从而使题目的条件蕴含着多种结果。由于这种题目答案不唯一,给学生留下了全面深入讨论的余地,从而达到培养发散思维的目的。
四、注重人人参与,营造良好氛围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新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释放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教学,注重人人参与,努力营造民主、和谐与友爱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自主性、创新性和能动性。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让学生时时、处处、人人都能受到赞赏和鼓励,轻松、愉快地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简易的电子实验器材和趣味装置。结合教学教材,首先指导制作方法、指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如制作抢答器、节日小彩灯、信号发生器、收音机、扩音机、电子门铃、定时器、电子开关、报警器等。在制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指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周围事物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鼓励发明创新。当学生的作品制作成功时,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的内心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3、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认识错误,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获得进步。
4、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急于提供帮助,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感,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样会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总之,只要教师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素质就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将更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宗旨目的和终点行为。只要我门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坚持不懈,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提高教师素质,树立创新观念
培养人才离不开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塑造好自身形象,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在职业技能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适应时代需要。
首先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一个教师实践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行为。我们想要在教育操作上有真正彻底的变化就必须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努力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第二要具有创新的能力。教师要进行创新性的教育活动,需要具备各种教育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教研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新问题,分析新矛盾,总结新经验。
第三要具有过硬的本领。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必须具备“专与博”,要具有统一的、合理的、多元的知识结构。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驾驭课堂教学实践的技能,更要善于掌握和运用创新的原理和方法,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
二、激发好奇之心,培养创新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与培养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同步性。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
1、以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趣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欲。居里夫人说过:“好奇是人类第一美德”。教师应倍加珍惜、呵护学生的这一美德,对他们的好奇心予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电子技术这门学科,是探索自然界的有力武器,在我们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探索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可以说现代的人类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子技术。电视、电话、电脑以及各种自动控制、自动操作、自动检测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富有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把死的知识讲活,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语言加工,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类比,都能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利用电子技术史上的真人真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在学习电子技术的过程中,可以抓住恰当时机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败,电子技术学重大突破中的曲折与反复。这些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悲伤,所展现出来的正是科学家们逆境奋斗,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感人精神,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创新性人格。例如,学习“电磁感应”知识时,在指出电磁学大师法拉第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同时,花点时间介绍法拉第在十年的时间里,是在不断地实验,经历无数次失败的情况下,才取得了“磁生电”这一重大发现。课堂中,这些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尽管花去的时间不多,有的仅仅是三言两语,但可以激发学生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决心与信心,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顽强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学习的乐趣与信心。
三、培养集中思维,诱导发散思维
创新性思维包括两个基本成份,即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性思维既需要集中思维,又需要发散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上。科学实验证明,一个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又要特别下大工夫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运用原理进行推理来解决课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也能使他们学到一些思维的规则与方法,逐渐形成集中思维的能力。
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一)联想思维是用已学的知识为基础,借助于各部分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通过迁移、转化、代换等手法,由研究对象引出另一种相关对象,而由相关对象的解法得到启示,由此化难为易寻找解题的思维形式。联想思维涉及到知识面较广,有的还跨度较大,因此培养联想思维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寻找、总结事物之间的联系,使之在大脑中贮存这种联系的印迹,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大脑及时反馈这种联系的信息,由一种对象引起另一种对象的重现,这是培养联想思维的基础。如:在学习由电阻和电容组成的微分电路时,就可以联想到积分电路,比较它们的组成条件及输出的波形,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逆向思维是相对于正向思维而言的,它是突破正向思维束缚的一种反向思维形式。电子技术思维中存在大量逆向思维,但由于长期定向思维定势的干扰,往往被学生忽视。教师平时要从下述两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1)充分利用电子技术概念、法则、公式的可逆性,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从正向理解外还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2)充分发挥分析法及反证法的思维方法在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中的作用。分析法是“由果索因”,从结论出发,每一步都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这是典型的逆向思维形式。而反证法也是要证明某一问题顺推无路(或顺推烦难)时转而考虑问题的反面,并且否定反面从而推出论题的正面为肯定的一种逆向思维形式。
(三)求异思维属于多维思维方式,要求学生能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不断质“疑”求“异”。由此要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的多在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即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解答,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发散。(2)适当增加开放性电子技术问题的讨论。所谓开放性电子技术问题就是题目条件对结论不充分或使题目的结论不明确,从而使题目的条件蕴含着多种结果。由于这种题目答案不唯一,给学生留下了全面深入讨论的余地,从而达到培养发散思维的目的。
四、注重人人参与,营造良好氛围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新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释放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教学,注重人人参与,努力营造民主、和谐与友爱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自主性、创新性和能动性。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让学生时时、处处、人人都能受到赞赏和鼓励,轻松、愉快地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简易的电子实验器材和趣味装置。结合教学教材,首先指导制作方法、指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如制作抢答器、节日小彩灯、信号发生器、收音机、扩音机、电子门铃、定时器、电子开关、报警器等。在制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指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周围事物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鼓励发明创新。当学生的作品制作成功时,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的内心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3、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认识错误,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获得进步。
4、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急于提供帮助,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感,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样会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总之,只要教师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素质就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将更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宗旨目的和终点行为。只要我门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坚持不懈,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