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而研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初中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会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
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
在初中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为研究而研究,盲目的进行,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应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文学性,处处焕发着人文思想的光辉,这些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决定了语文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同其他一些学科,如数理化等的区别。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加看重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感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增长自己的见识。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些收获是无法诉诸于书面的,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感悟、心理活动和思索中。
其次,应结合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初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初中生,其知识结构还不完善,认知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在课题的选择、问题的提出、方案和设计等方面都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课题应适合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问题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过程。
三、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并不是说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完全代替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也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
传统教学方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是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所作的纠正和补充。传统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教学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万能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学过程应注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一些教师把实行研究性学习等同于让学生做课题、写论文,这种认识是有此偏颇的,过分地强调了研究性学习结果的重要性。
实际上,研究性学习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且更多的应渗透于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论文或课题报告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激发。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应过分看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研究的过程。尤其是对于知识有限。理解能力还不够的初中学生。正确的结论、漂亮的论文固然是研究性学习取得成果的标志之一,但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结果,是不合适的,也是脱离现实的。
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所述不过是管中窥豹,未免有许多疏漏之处。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研究性学习必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而研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初中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会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
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
在初中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为研究而研究,盲目的进行,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应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文学性,处处焕发着人文思想的光辉,这些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决定了语文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同其他一些学科,如数理化等的区别。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加看重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感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增长自己的见识。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些收获是无法诉诸于书面的,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感悟、心理活动和思索中。
其次,应结合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初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初中生,其知识结构还不完善,认知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在课题的选择、问题的提出、方案和设计等方面都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课题应适合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问题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过程。
三、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并不是说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完全代替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也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
传统教学方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是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所作的纠正和补充。传统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教学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万能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学过程应注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一些教师把实行研究性学习等同于让学生做课题、写论文,这种认识是有此偏颇的,过分地强调了研究性学习结果的重要性。
实际上,研究性学习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且更多的应渗透于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论文或课题报告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激发。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应过分看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研究的过程。尤其是对于知识有限。理解能力还不够的初中学生。正确的结论、漂亮的论文固然是研究性学习取得成果的标志之一,但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结果,是不合适的,也是脱离现实的。
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所述不过是管中窥豹,未免有许多疏漏之处。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研究性学习必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