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形成了持续扩大的态势,流动儿童数量也在日益增加,部分学校随迁子女占比70%以上。相应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日益突出。
关键词: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89-001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有大批的适学儿童也随着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全国的不同城市和乡镇就学。苏南农村小学远离城区,经济较为发达,流动儿童数量也在日益增加。
问题一:教育布局不合理,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随迁子女符合入学条件的,当地政府就要以就近入学的办事原则解决这些孩子的入学问题。农村小学要准备接纳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适学子女,需要学校增加校舍与教师等。而增加的这部分教师和校舍则会产生新的费用,费用成为了主要制约学校发展免费教育的因素。
问题二:师资严重缺乏,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伦丧。随迁子女人数的剧增,导致学校师资缺乏,师资队伍混杂,部分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职业道德败坏,开始出现体罚、变相体罚、以营利为目的的有偿家教、向家长索要礼品等,而随迁子女家庭相对比较困难,部分教师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另眼相待。
问题三:教育方法落后,不重视随迁子女的品德教育。随迁子女的家长大多数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业,对于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且品行不良的学生,部分教师与家长沟通后仍找不到好的教育方法,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呈消极态度,甚至是歧视。
学校是随迁子女融入社会的第一课堂,学校担负着培养和教育随迁子女成为有用栋梁的重要责任,所以,从学校的角度讲,一方面应在硬件上加大教育投入,建设良好的教育空间,另一方面,要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出发,关爱随迁子女,为其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进学校管理,平等对待随迁子女
外来务工人员之所以对公办学校情有独钟,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的规模大,教育投入多,教育资源配置合理,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子女在公办学校中会受到更好的培养。所以,从公办学校的角度讲,应该加大教育投入,继续提高学校的接纳能力,才能满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愿望。学校自身应该有严明的纪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完整道德规范体系,为整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学习空间。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应该保证提供窗明几净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优秀的教师团队力量。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细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给予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关怀,从最细微处着手,从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使这些孩子真正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健康地成长。
学校教育要把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避免“贴标签效应”,把他们看成是文化群体的一分子,要真正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个性与需要来进行教育,为他们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辅导,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二、加强师德建设,激发教师的奉献精神
目前的教师队伍人员混杂,有一些教师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偏见和成见,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师德演讲、道德模范典型事例学习等,强调平等对待随迁子女,要求每位教师在心理和行为上对每一名孩子“一视同仁”。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随迁子女跟其它的孩子并无不同,只是生活环境与本地学生不一样,他们在陌生的地区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激发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关心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强调教师的奉献意识,对师风师德成绩突出的要予以精神、物质的肯定,在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时候,学校要首先考虑到教师的师风师德,对师德败坏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三、更新教育方法,重视随迁子女的品德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的不稳定、身份的特殊性,加上家庭教育的不同,经济方面的差距,都使这些孩子明显有自卑和夸大自身缺点的问题。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要特别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问题,对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咨询和帮助。在平时,教师就应该特别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疏导和教育,运用一些活泼和深入浅出的故事来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寻找自身长处,并看到自己与其它本地孩子差距的本质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是生长环境导致的。学校可举办“爱心帮扶”等活动,从物质、精神上真正帮助随迁子女,让他们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关心下,慢慢融入快乐的校园生活。教师一旦发现心理健康不良倾向的孩子,应加倍关注,采取个别交谈或家访等形式进行深入调查,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时解决和辅导,以帮助孩子渡过心理危机。学校要经常举办集体活动,让随迁子女展示特长、建立自信,在学生身边树立榜样,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健康成长。
除此以外,学校还必须重视良好师生关系和良好生生关系的创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在与教师互相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同时,学生之间的交往,又是他们人际交往中最直接、最频繁的交往。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学校应该重视竞争、合作、团结、互助的良好生生关系的培养,帮助他们学会交往,克服不良交往,使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关键词: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89-001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有大批的适学儿童也随着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全国的不同城市和乡镇就学。苏南农村小学远离城区,经济较为发达,流动儿童数量也在日益增加。
问题一:教育布局不合理,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随迁子女符合入学条件的,当地政府就要以就近入学的办事原则解决这些孩子的入学问题。农村小学要准备接纳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适学子女,需要学校增加校舍与教师等。而增加的这部分教师和校舍则会产生新的费用,费用成为了主要制约学校发展免费教育的因素。
问题二:师资严重缺乏,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伦丧。随迁子女人数的剧增,导致学校师资缺乏,师资队伍混杂,部分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职业道德败坏,开始出现体罚、变相体罚、以营利为目的的有偿家教、向家长索要礼品等,而随迁子女家庭相对比较困难,部分教师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另眼相待。
问题三:教育方法落后,不重视随迁子女的品德教育。随迁子女的家长大多数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业,对于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且品行不良的学生,部分教师与家长沟通后仍找不到好的教育方法,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呈消极态度,甚至是歧视。
学校是随迁子女融入社会的第一课堂,学校担负着培养和教育随迁子女成为有用栋梁的重要责任,所以,从学校的角度讲,一方面应在硬件上加大教育投入,建设良好的教育空间,另一方面,要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出发,关爱随迁子女,为其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进学校管理,平等对待随迁子女
外来务工人员之所以对公办学校情有独钟,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的规模大,教育投入多,教育资源配置合理,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子女在公办学校中会受到更好的培养。所以,从公办学校的角度讲,应该加大教育投入,继续提高学校的接纳能力,才能满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愿望。学校自身应该有严明的纪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完整道德规范体系,为整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学习空间。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应该保证提供窗明几净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优秀的教师团队力量。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细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给予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关怀,从最细微处着手,从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使这些孩子真正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健康地成长。
学校教育要把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避免“贴标签效应”,把他们看成是文化群体的一分子,要真正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个性与需要来进行教育,为他们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辅导,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二、加强师德建设,激发教师的奉献精神
目前的教师队伍人员混杂,有一些教师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偏见和成见,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师德演讲、道德模范典型事例学习等,强调平等对待随迁子女,要求每位教师在心理和行为上对每一名孩子“一视同仁”。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随迁子女跟其它的孩子并无不同,只是生活环境与本地学生不一样,他们在陌生的地区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激发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关心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强调教师的奉献意识,对师风师德成绩突出的要予以精神、物质的肯定,在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时候,学校要首先考虑到教师的师风师德,对师德败坏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三、更新教育方法,重视随迁子女的品德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的不稳定、身份的特殊性,加上家庭教育的不同,经济方面的差距,都使这些孩子明显有自卑和夸大自身缺点的问题。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要特别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问题,对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咨询和帮助。在平时,教师就应该特别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疏导和教育,运用一些活泼和深入浅出的故事来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寻找自身长处,并看到自己与其它本地孩子差距的本质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是生长环境导致的。学校可举办“爱心帮扶”等活动,从物质、精神上真正帮助随迁子女,让他们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关心下,慢慢融入快乐的校园生活。教师一旦发现心理健康不良倾向的孩子,应加倍关注,采取个别交谈或家访等形式进行深入调查,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时解决和辅导,以帮助孩子渡过心理危机。学校要经常举办集体活动,让随迁子女展示特长、建立自信,在学生身边树立榜样,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健康成长。
除此以外,学校还必须重视良好师生关系和良好生生关系的创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在与教师互相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同时,学生之间的交往,又是他们人际交往中最直接、最频繁的交往。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学校应该重视竞争、合作、团结、互助的良好生生关系的培养,帮助他们学会交往,克服不良交往,使学生人格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