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以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个案为例,阐述“先学后教”的新课程理念,它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
关键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74-2
“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一堂课总要从“先学后教”的“学”字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因此,当大家都在揣摩如何教语文时,我们是否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看看,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真实成长?以下便是笔者的些许实践与思考。
一、先学后教——变“被动”为“主动”
1.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因此,在上课之前,通过预习导学的形式指导学生自主预习,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第一课时时,我首先设计了“预习导学”环节:分别是“看拼音,写词语”、“选择正确读音”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从学案的设计中不难看出:学生有了预习、自学的目标和方向。为了在同学面前不丢面子,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他们课前一定会下功夫,为课上的应用作了很好的准备,这种方式也无形中督促着学生的自学。
2.学案引导学生动参与
有了课前有效的自学,教师课上就有了正确的教学起点,也就是教师没必要在学生都会的知识点上浪费时间,也没必要在学生无法达到的高度下功夫,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生生互动解决,教师适时引导解惑的过程。
还是以《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教学为例,在“预习案”的反馈检查后,我抛出一个根问题:为什么春光会染绿我们的双脚?
随即出示学习步骤: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在全文中出现了几次?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2)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如果有读错的字音相机纠正。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为什么春光会染绿我们的双脚?
(4)四人小组交流问题答案,并推荐一人全班发言。
(5)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发言,全班讨论:为什么春光会染绿我们的双脚?
……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都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的。首先用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运用学习步骤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这样就保证了课堂上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交流的效果自然更好些。
当然,当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将问题再抛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课堂上我们不僅要解决一部分学生的问题,还要使原本素质较高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学习好的学生没事做的情况,让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活跃的,都在积极的思考,都不会被动地等待接受。
二、以学定教——变“演员”为“导演”
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中,教师的角色一定要转变,要变演员型教师为导演型教师,而大部分教师认为这种角色的转变就是观念的转变,但我却认为这一角色的转变还不仅仅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当然,观念转变是前提,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才是保证。
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详略得当”的妙处,上课伊始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同时老师提醒学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学生说:“不,应该有详有略地写。”老师追问:“课文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没写了几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这样细读课文便一目了然。
……
在课文解读完毕后,黑板上出现了少年王冕的年谱。老师再一次回到开始的问题,这时候,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老师问:“为何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学生懂得:“因为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
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老师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必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写作。
可见,“先学后教”中教师的启发诱导,要符合学生的需要,要适时,要在知识形成处和思维的最佳时机。我所说的最佳时机是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大脑在信息的刺激下处于兴奋状态,表现出获取意识比较强烈时,教师可借此机会趁热打铁,顺利实现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转化,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以学定教——变“预设”为“生成”
传统的教学几乎都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它太追求计划性和完整性,这有利于使我们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然而这种教学太过平淡,长此以往很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失去新鲜感,课堂也容易失去生命活力,师生对课堂不再有期待,那就不会有所创新。而“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会为我们的课堂带来生成的精彩,有时还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我们重视预设,而我们更憧憬生成。
在教《梦圆飞天》时,我激情澎湃地营造课堂氛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着‘神舟’5号飞船,即将进入太空,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假如你是杨利伟叔叔,你会想些什么?”我预料中的应是航天英雄的豪言壮语,为祖国出征的大无畏精神。可我班的小孙忽闪着大眼睛,问:“老师,假如我回不来了,怎么办?”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
我想了想,说:“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能给大家讲讲吗?”
“我看过一篇关于航天的文章,里面讲道:1986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入天空后不久就爆炸了,机上的7人全部遇难;2003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大气层的途中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数罹难。”
孩子们刚才兴奋的小脸此刻沉默了。“听了刚才的故事,联系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你想到了什么?”我问。
孩子们议论纷纷:“我国‘神舟’5号的成功发射是一个壮举。”“杨利伟叔叔是我国的航天英雄,他胜利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接着,我又旧话重提:“我们班小孙同学有‘回不来’的想法,其实并不可笑,他关心着杨利伟叔叔的安全,但杨利伟叔叔可不这样想。请同学们观察杨利伟叔叔平静的眼神,读一读他果敢又坚毅的话语,他会想些什么?”“他会想到神圣的使命。”“他会想到肩负的重担。”“他对此次太空之旅充满信心。”“……”此刻,孩子们明白了许多。
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拿起笔一吐为快,及时放飞学生心情,变预设为生成,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真情涌动于意外之时!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先学后教”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极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它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合作意识增强,他们乐学、会学、学会、学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精彩纷呈的,这样的师生无疑是幸福快乐的。
关键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74-2
“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一堂课总要从“先学后教”的“学”字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因此,当大家都在揣摩如何教语文时,我们是否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看看,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真实成长?以下便是笔者的些许实践与思考。
一、先学后教——变“被动”为“主动”
1.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因此,在上课之前,通过预习导学的形式指导学生自主预习,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第一课时时,我首先设计了“预习导学”环节:分别是“看拼音,写词语”、“选择正确读音”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从学案的设计中不难看出:学生有了预习、自学的目标和方向。为了在同学面前不丢面子,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他们课前一定会下功夫,为课上的应用作了很好的准备,这种方式也无形中督促着学生的自学。
2.学案引导学生动参与
有了课前有效的自学,教师课上就有了正确的教学起点,也就是教师没必要在学生都会的知识点上浪费时间,也没必要在学生无法达到的高度下功夫,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生生互动解决,教师适时引导解惑的过程。
还是以《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教学为例,在“预习案”的反馈检查后,我抛出一个根问题:为什么春光会染绿我们的双脚?
随即出示学习步骤: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在全文中出现了几次?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2)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如果有读错的字音相机纠正。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为什么春光会染绿我们的双脚?
(4)四人小组交流问题答案,并推荐一人全班发言。
(5)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发言,全班讨论:为什么春光会染绿我们的双脚?
……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都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的。首先用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运用学习步骤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这样就保证了课堂上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交流的效果自然更好些。
当然,当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将问题再抛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课堂上我们不僅要解决一部分学生的问题,还要使原本素质较高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学习好的学生没事做的情况,让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活跃的,都在积极的思考,都不会被动地等待接受。
二、以学定教——变“演员”为“导演”
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中,教师的角色一定要转变,要变演员型教师为导演型教师,而大部分教师认为这种角色的转变就是观念的转变,但我却认为这一角色的转变还不仅仅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当然,观念转变是前提,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才是保证。
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详略得当”的妙处,上课伊始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同时老师提醒学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学生说:“不,应该有详有略地写。”老师追问:“课文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没写了几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这样细读课文便一目了然。
……
在课文解读完毕后,黑板上出现了少年王冕的年谱。老师再一次回到开始的问题,这时候,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老师问:“为何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学生懂得:“因为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
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老师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必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写作。
可见,“先学后教”中教师的启发诱导,要符合学生的需要,要适时,要在知识形成处和思维的最佳时机。我所说的最佳时机是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大脑在信息的刺激下处于兴奋状态,表现出获取意识比较强烈时,教师可借此机会趁热打铁,顺利实现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转化,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以学定教——变“预设”为“生成”
传统的教学几乎都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它太追求计划性和完整性,这有利于使我们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然而这种教学太过平淡,长此以往很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失去新鲜感,课堂也容易失去生命活力,师生对课堂不再有期待,那就不会有所创新。而“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会为我们的课堂带来生成的精彩,有时还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我们重视预设,而我们更憧憬生成。
在教《梦圆飞天》时,我激情澎湃地营造课堂氛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着‘神舟’5号飞船,即将进入太空,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假如你是杨利伟叔叔,你会想些什么?”我预料中的应是航天英雄的豪言壮语,为祖国出征的大无畏精神。可我班的小孙忽闪着大眼睛,问:“老师,假如我回不来了,怎么办?”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
我想了想,说:“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能给大家讲讲吗?”
“我看过一篇关于航天的文章,里面讲道:1986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入天空后不久就爆炸了,机上的7人全部遇难;2003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大气层的途中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数罹难。”
孩子们刚才兴奋的小脸此刻沉默了。“听了刚才的故事,联系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你想到了什么?”我问。
孩子们议论纷纷:“我国‘神舟’5号的成功发射是一个壮举。”“杨利伟叔叔是我国的航天英雄,他胜利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接着,我又旧话重提:“我们班小孙同学有‘回不来’的想法,其实并不可笑,他关心着杨利伟叔叔的安全,但杨利伟叔叔可不这样想。请同学们观察杨利伟叔叔平静的眼神,读一读他果敢又坚毅的话语,他会想些什么?”“他会想到神圣的使命。”“他会想到肩负的重担。”“他对此次太空之旅充满信心。”“……”此刻,孩子们明白了许多。
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拿起笔一吐为快,及时放飞学生心情,变预设为生成,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真情涌动于意外之时!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先学后教”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极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它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合作意识增强,他们乐学、会学、学会、学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精彩纷呈的,这样的师生无疑是幸福快乐的。